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想,正是有那些秉承〃耕读传家〃的士大夫家族去中和周村商埠的过于浮华,商人们才在心中多少有点敬畏,而不至于被钱财冲昏了头脑。在他们迷惑的时候,他们或许会想到那些志存高远的文人们拖着清洁高古的影子,反照他们内心的势利。而周村商埠几经磨难忧患而不倒,或许也和它周围的这些文人有关。文人,商人在周村组成了一个奇怪的气场,于是,商脉不绝,文脉不断。
李氏家族:今日无税
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这一年,一个风高月黑的晚上,有一支十万人的明朝大军趁着夜色悄悄进驻周村。这支亡国的哀兵走投无路,统领这支军队的山西巡抚李化熙也走投无路。他刚接到陕西巡抚的任命还没有到任就被崇祯皇帝传檄改任榆林三边总督,他的军队刚调遣齐备就听到崇祯皇帝吊死煤山的消息。于是李化熙只好把没有了皇帝的军队带回自己的老家周村静待时局变迁。
这十万人的大军的到来一举奠定周村作为山东商业重镇的地位。十万人的军队,要吃饭消费,况且在乱世,有十万大军驻守无疑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于是,周村的市面前所未有的繁华起来。
关于这十万大军的最后去向,是在清军平定了北方诸省后,主帅李化熙带领他们归顺了清王朝。于是,周村又逃过一次兵劫。在清顺治11年这一年,政治上如日中升的李化熙终于感受到了厌倦,他作为汉人再也禁受不起被歧视的卑微处境,于是以柱国太子太保、刑部尚书的衔请求告老还乡,他是清朝入主中原后第一个主动请辞的汉人。
据说当时顺治皇帝问他有什么请求的时候,他要求减免家乡周村的税赋,皇帝沉思片刻说,国家根基未稳,赋税不可免除,但念及李化熙功高年迈,特赦免周村一日无税。且手谕一份,曰:今日无税。拿着一纸圣谕的李化熙哭笑不得,一日无税有何用处呢?只能惨然回到家乡。传说李化熙把圣谕先是埋在自家祠堂下面,不料夜间红光四起,扰的方圆百姓心中不安,于是只有起出来供奉在中堂之上。一日,这位退休的老人忽然顿悟,哈哈高笑而去。他命人把皇帝的圣谕刻在石碑上,立于周村街头。每次当税务官到周村时,看到皇上亲题的〃今日无税〃便不敢收税。于是〃今日无税〃变成了〃日日无税〃。
传说总归是传说,今日无税的商埠却是来的不容易,今天,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今日无税〃碑立于大街的北首,这块六角形石碑见证了传说之外的历史。李化熙在告老之后做了两件事情,一是请求官府减免了一批荒地税。当时管辖周村的长山县有一千六百顷荒地无人耕种,却照样要缴税,这些税银自然转到百姓头上,李化熙上书山东巡抚〃特疏得免〃。另一件事就是代完市税。他承担了周村市场的税银,周村由〃官集〃改为〃义集〃。当时的集市一向有〃官集〃和〃义集〃之分,〃官集〃就是由官府设置的集市,设立〃官牙〃,商人须向官府领牙贴、缴牙税;而〃义集〃则是民间自行交易,不必纳税。至此,周村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保税区〃。
其后,李化熙的家族一直秉承先人遗愿,代完市税。李化熙的孙子、两淮盐运使李斯全代周村缴纳税银三十年,并请地方官刻石立碑,永远禁止侵扰市场,今日无税碑于是立了起来,上面书着〃倡设义集〃的内容。康熙49年,长山知县金鉽的《周村义集记》中写道:〃长邑南十八里,为周村大镇,地不通夫水陆,而天下之货聚焉,熙熙然贸易有经,如游化日,余心窃异之,不知其何能尔?……在昔市税银两,豪滑多就中取利,商困难苏,五弦大司寇(李化熙)予告侍养时,于周村市力捐课税,每岁代为完纳,豪棍敛迹,不得横行肆里。则斯镇地僻而业盛。〃
李氏家族代周村完税一共持续了六代,二百余年。李化熙去世后,周村商民集资在西市场为他建产了规模很大的祠堂,每年九月初九日,全市商民化祭李大司寇。届时,唱三天大戏,挂李化熙的画像,供大家拜,这成周村的一个隆重的节日。李化熙的尚书府在周村傅家庄,高楼大厦数十座,贯南北大街人称李家大楼群。他家门前的街因此叫府前街,后面的叫府后街,家族的祠堂在永安镇以西,南北也是贯通两条街,故祠堂西面的街叫祠堂街。
。←虹←桥书←吧←
第20节:回望的目光(20)
李氏家族可以说是家族中的一个异数,他们的显赫不是因为豪门望族的做派和威严,而是默默的作为,可以说,没有李氏家族就没有当初周村的繁华。这个非常的家族遗留给我们的除了一份坚忍不拔的信仰,传奇和故事很少,我想,可能正是这份朴实的行动,感染和铸就了周村商人的品性,让他们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创造出更多的辉煌。
文人血脉:因缘 因园
一直以来,我对中国传统文人保持有很强烈的好感,尤其在世风日下、知识被鄙夷叱责的时代,那份纯真的狷狂和傲气更令人神往。中国民间一直坚持这样的门庭观念,即才子配佳人。才子者,君子也,白衫飘飘,阳光俊朗。所以,在武侠小说中,常常出现佩剑的书生。或许,只有坐怀不乱的书生才配得上宝剑幽眠高古的光泽。宝剑与书生,也给文弱的书卷气里带来些许刚毅。
赵执信是一个典型而完美的书生。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名门望族,这决定了他将走一条读书作文为官的路子。14岁那年,赵执信被补为博士弟子,也就是当了秀才,两年之后他参加乡试,考中第二名而成了举人,18岁时参加会试,以第六名而为殿试二甲进士,从此开始了他十年入京为官仕途。康熙十九年(1680年),年仅19岁的赵执信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当时康熙开鸿博科,广招天下博学鸿儒之士,一时名士云集京师,赵执信以少年之身,往来其中,谈诗论文,纵横挥洒。康熙二十五年,赵执信升迁为右春坊右赞善,参修《明史》、《大清会典》。这样的年纪即被委以如此重任,可谓少年得志。《清史列传》说:〃是时方征鸿博之士,绩学雄文者麇集辇下,执信往来其间,倾倒座人。又为陈维嵩、朱彝尊、毛奇龄所引重,订忘年交〃。
才子者,童年时代定有非常的故事。赵执信9岁那年,当他看到于钦的《齐乘》中有〃淄水出岳阳山东麓〃之语时,知道于钦把岳阳山和原山混淆了,提笔便写了〃梦中鬼话,贻误无穷〃的眉批。老师会客回来,见此批语十分生气,训斥道:〃如此小小年纪,竟敢傲世不恭,贬辱先贤,成何体统!〃随即出一上联,对赵执信说:〃若对不出下联,便罚站两个时辰。〃这个上联是〃江河湖海激流清〃,一句话中的七个字都有水字旁。这时的赵执信一肚子委屈,心想:〃读书全信书,不如不读书,我到底有什么错呢?〃由于精力不集中,好长时间没有想出下联。正在这时,耳边响起了一片杂乱的马蹄声。
原来,赵家塾堂紧靠一条大道,是地方官吏进城的必经之路,人们管它叫〃官道〃。官道北起北门里街,至东门里街,长200余米。赵执信一听官道上传来的声音,便想起了一个〃马〃字,立即对出了下联:〃骑骥骅骝骏驷骋。〃先生闻此,怒气全消,转怒为喜,急忙让他坐下,再细看对《齐乘》一书谬误的批改,不禁拍案叫绝,心想:〃谨拘于翰墨者,有何前程?后生可畏,实今之千里驹也!〃想到这里,便感慨地说:〃策马千里行,何必紧缰绳。〃赵执信看到先生已谅解了自己,遂用衣袖抹了把眼泪,又脱口吟出两句诗:〃长街本坦途,且听鼓点声。〃这件事一经传扬,有心人便根据师徒两人的对话把官道改成为〃马行街〃了。
赵执信的少年诗才让很多人佩服,据说,有一天他在院子里手扶梧桐树转悠着玩,父亲赵作肱正在上楼,见儿子像猴子一样机灵,便说:〃手扶梧桐团团转。〃赵执信看了父亲一眼,顺口说到:〃足踩楼梯步步高。〃赵执信如此聪明,老师就要求他更加勤奋,让他五更天就进塾堂。说话的第二天夜里,四更过后,天还黑洞洞的,又刮起了大风,赵执信打着白纸糊的灯笼提前到了塾堂。老师一高兴,来了诗兴,便看着灯笼说:〃灯笼、笼灯,白芷(纸)、防风。〃赵执信经常翻看郎中给家人治病的药方,知道先生说的是暗含中草药名称的双关语,正想点破时,只听樵楼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