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章 火烧鸭绿江(15)
当天晚些时候,毛岸英听说出兵朝鲜的决策已经敲定,由身经百战的老将军彭德怀挂帅出征,非常高兴。毛岸英知道,每逢大事,毛泽东那没有规律的生活节奏便被破坏得更无规律可言。为出兵朝鲜的决策问题,父亲已经三天三夜没有合过眼。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后,悬在父亲心中的石头才算落了地。看来,父亲今天能睡个好觉了。
第二章 参加志愿军(1)
彭德怀:你在工厂当副书记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去参加志愿军呢!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庄严宣告:“全国和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中国人民热烈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一面加紧恢复和发展国内经济建设,一面对朝鲜战局保持高度警惕,为反击美帝国主义侵略者作好准备。
在北京机器总厂担任党总支副书记的毛岸英,也利用各种机会,向全厂职工宣讲国际形势和朝鲜战况,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他和厂里的其他领导同志一道,发动全厂职工开展“一件事”等各种竞赛活动,以实际行动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为反抗美帝国主义的侵略作好准备。
在北京机器总厂,工人们只知道那位身穿旧军装、腰扎大皮带的“进城干部”姓毛,只知道平日最苦最累的地方都有他的身影,如给机器浇冷却油,帮铸工抬砂箱、装砂子等等,他总是抢着干,却没人知道他的名字,更不知道他是毛主席的儿子。
为了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毛岸英搬进一个靠近职工宿舍、由浴室改造而成的十五平方米的简陋房间,中间用木板隔开,外间放一张桌子办公,里间支块床板睡觉。他不在干部食堂吃小灶,坚持和工人师傅一起在大食堂吃饭。在生产劳动中,他和工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大家有什么困难和思想问题都主动找他谈,有什么建设性意见和合理化建议也愿意向他提。
作为党总支副书记,毛岸英对干部职工的政治学习抓得很紧,经常组织大家学习政治经济学,进行思想教育和形势教育。并主持召开职工诉苦大会,激发他们的阶级仇、民族恨。在抓好全厂政治教育的同时,毛岸英对职工的业务学习也很重视。他采取各种方式组织干部、工人学习技术,创造条件保证大家的学习时间,引导大家钻研业务。还利用出差的机会,买回两大箱科技方面的书籍,供大家学习。
在主管宣传工作期间,毛岸英还花了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办好厂里的《机器职工》小报。他亲自组织和认真修改稿件,力求文字准确、鲜明、生动。小报出版的时间性很强,为了不延误出版日期,毛岸英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国庆一周年庆典前夕,《机器职工》小报要出专刊,但是因为印刷厂人手少任务重,不能按时出版发给大家。毛岸英知道后,在九月三十日晚上带着几个同志到印刷厂帮助干了一个通宵,终于使小报按时出版。第二天清晨,他们高高兴兴地跑到东长安街找到本厂的游行队伍,把散发油墨清香的小报分发给全体职工。
毛泽东曾经嘱告过岸英:“你也要学一门技术,做一个普通劳动者。”他谨记父亲的教诲,来到基层后,以身作则,带头学习业务。他身上带着一个小本子,随时记录生产情况和业务知识。他的朴实、勤奋、平易和热情,很快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这一段时间的工作情况和感受,毛岸英曾写信告诉了当年在苏联一起留学的同窗好友、鞍山钢铁厂的冶炼专家蔡博:
我和你现在几乎是同行了。半个月前,我离开了社会部的上层工作,达到了自己一向所追求的目的,转为群众工作,做党的工作了,我现任北京机器总厂党的副书记,工作的内容要比过去机关工作不知丰富多少倍,缺点是我不大懂技术——从工具机、动力机、技工理化、工艺数学、机械制图学起。
工厂的人数比起鞍钢来少得可怜,仅一千六百余人,如果党不调动我的话,我准备在这个工厂连续不断地做十年工作,随着它进步而进步、发展而发展,搞出一套完整的工厂中党的工作经验来。以上就是我的雄心大志,不知你同意否?
你近来的工作如何?有些什么心得和意见?你们工厂党的工作做得如何?是怎样做的,有些什么经验教训,一切请多告诉一些。
同志,不久前我很幸运地得以重游旧地,那里的朋友(除大强、娟娟外)都见到了,许多人问到你……
形势的发展真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朝鲜战争爆发的前两天,毛泽东还说“战争一关已经基本上过去了”,没想到战争又从它的终点一下子回到了起点。正当毛岸英想在工厂里安下心来干出一番事业的时候,抗美援朝的战鼓就敲响了。
与父亲心心相连、息息相通的毛岸英知道,抗美援朝是党中央、毛主席的决策,自己对父亲的支持,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带头上前线!于是,他抱定一个决心——去朝鲜参战,抗击美帝,保卫祖国。
这是一个月明风清、星光灿烂的晚上,毛岸英被父亲召到中南海菊香书屋。看着身体黑瘦、满头大汗的毛岸英,毛泽东既心疼又高兴。他抚摸着儿子的肩膀问:“岸英,你在工厂的工作还满意吗?”
第二章 参加志愿军(2)
“满意!”毛岸英简明扼要地向父亲汇报了自己在工厂的工作情况,兴奋地说,“最令我满意的是工人们对我都很好,他们非常关心我,支持我的工作。”
“工人满意就好!”毛泽东认为,儿子虽然不是朽木,但还是根毛材,距离栋梁之材还差得远呢!于是意味深长地说,“岸英啊,你回国以后,在陕北当过农民,而今又当了一段工人,就是没有当过兵、打过仗!”
“我也感到很遗憾!”毛岸英叹口气说,“真没想到,蒋介石竟然这样不经打,很快就溃退到台湾去了,害得我这一生没有在国内当成兵。”
“今天,我让你回来,就是想和你谈谈当兵的事。”
“当兵?”毛岸英十分敏感地问道,“爸爸,是不是决定出兵援助朝鲜了?”
“你猜对了。”
“好!我去朝鲜,我和德国鬼子较量过了,现在再和美国大兵较量较量。”
“这才像我的儿子!”毛泽东看到一个磨砺后的男儿正在成熟,满意地笑了,“只是你们刚刚结婚,思齐还在住院,让你到朝鲜去是不是太不尽人情了?”
“看您说到哪儿去了!请爸爸放心,我打过仗,而且是在国外战场和洋鬼子打过仗。美国大兵没有什么可怕的,我会像斯大林的儿子那样,绝不给您、给我们的祖国丢脸!”
“有你这句话,我就不需要再说什么了!”毛泽东既有英雄气,也有儿女情。当知道自己的儿子即将踏上不知归期的征途时,他又以父亲的身份和口吻说,“记住:共产党人平常吃苦在先,战时牺牲在前。你是共产党员,又是中共主席毛泽东的儿子,到了朝鲜战场上,就更要吃苦在先,牺牲在前!”
在毛岸英的心目中,毛泽东既是自己的父亲,又是中共的领袖。因此,他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变换自己的身份——儿子或同志或部属与毛泽东对话。今天,他听了父亲的嘱咐,几乎是下意识地站起身来,破天荒地像下级对待上级那样向毛泽东行了一个军礼:“爸爸,您的话我全记下了,我懂得这个道理,我知道我该怎么做。”
毛泽东微微颔首,看着眼前这个身材高大而又略显稚气的儿子,不禁露出了赞赏、期许的神色。
毛岸英辞别父亲,走出丰泽园大门,正巧碰见前来向毛泽东汇报工作的彭德怀。毛岸英知道彭老总正在着手组织部队赴朝作战,便拉住他的手恳求道:“彭叔叔,您是来和我爸商量出兵朝鲜的事吧?我求您办一件事行吗?”
“什么事?”彭德怀是个不苟言笑的人,除了毛泽东外,很少有人敢和他说句玩笑话。此时只见他两腿直立,双手叉腰,像一座巍然的铁塔竖在面前,令人肃然起敬。
“听说您要招兵买马,我第一个报名参军,您把我带到朝鲜去行吗?”
“你?”
“我个子高,扛枪、扛炮有力气。”毛岸英此刻像个撒娇的孩子,扯一下彭德怀的衣袖。
“你现在哪里工作?”彭德怀反问道。
“在北京机器总厂任党总支副书记。”
“工人同志对朝鲜战争有什么反应?”军人三句话不离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