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赵宋王朝:烽戎底定(第二部)-第2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礼官仔细查验,禀道:“回陛下,玉版完好无缺!”
  赵恒神情淡漠地走到王旦身旁,倍加小心地把玉版端了起来,对围过来的几个礼官说道:
  “快扶丞相出去,奉安玉版之礼改由朕亲自施行!”
  “遵旨!”两礼官和随即赶到的殿直侍卫迅速地把不省人事的王旦背扶出去。赵恒举目注视着玉皇全身塑像,跟着音乐的节奏,带领王钦若、丁谓及随从百官,继续一步步朝前走去!
  尽管出了这么个意外,整个仪式还是按部就班地一一完成了。从奉安玉版、安放先皇帝御容到宣读册文,三拜三叩,三浇三奠,三荐三献,三起乐三止乐,礼毕更衣。赵恒回到大内时,已经是正午了。
  周怀政跑前跑后把赵恒安顿在大庆殿歇下,问道:
  “陛下,该用膳了。”
  “嗯。”赵恒饿了。“把膳传到大庆殿。”
  周怀政刚要走,又被赵恒叫住:“你亲自到王丞相府上去一趟,看看丞相病情如何了!”
  “遵旨!”周怀政同时领了二命匆匆退去。
  膳食虽然丰盛,赵恒也没有吃几口,便命人撤去了。此时他的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修造七八年之久的玉清昭应宫告竣,所有安奉事宜都办完了,总算了却了一桩大心愿,值得欣慰;另一方面他又感到今天的奉安大礼办得十分窝囊,这么隆重的礼仪,王旦居然在最关键的时候晕倒在地,岂不是对神明的大不敬?这个王旦,早不栽倒晚不栽倒,怎么病得这么巧?幸亏自己急中生智,才使大礼得以继续,要不然还不知道闹成什么样子!窝囊的同时,他又为王旦感到哀悯。这个操劳了一辈子的老人,事君不可谓不恭,理国不可谓不勤,既不像李沆、寇准那样刚愎,又不像王钦若、陈尧叟那样好为异论,算得是立朝方正。真不知他这一病,还能不能起来?
  赵恒的担心没消半个时辰便得到了证实:周怀政满头大汗地回到大庆殿,喘着气叫了一声:
  “陛下!”
  赵恒一看周怀政神色沮丧,急忙问道:
  “王丞相如何?”
  “王丞相不、不大好了!”周怀政禀道。“微臣到他府上时,王丞相刚刚醒过来,郎中说是心力交瘁,又中了寒邪之气,不能下床了!”
  赵恒又气又无奈地拍了拍案子,叹道:
  “朕在位还不久呀,怎么接二连三地死丞相?”
  周怀政趁势凑近赵恒,安慰他道:“陛下千万别这么想,如今太平盛世,丞相居位时已经老了,自然多有不测。王丞相鞠躬尽瘁之后,陛下有什么打算,可是该拿好主意了!”
  不用周怀政提醒,赵恒也会考虑到这个问题。前一段好不容易调理号令两府宰辅,才这么几天,又只剩王钦若和丁谓两个人了!王旦还算个压得住台面的老成人,他一走,有谁还能镇住百官?真让人头疼!唉!先不说王旦,单只枢密院,也该增添人手啊!添谁呢?张耆?他丁忧马上就满了,可以回枢密院。还有谁?曹利用?杨崇勋?这些人在军队里头有那么高的威望吗?
  

第五十五回 皇后渐干外朝政(5)
“陛下,要不要驾临王丞相府上去看看?说不定他会给陛下举荐自代的老臣呢!”周怀政绕着弯子想启发赵恒,故意把“老臣”的“老”字强调得特别突出。
  赵恒不耐烦地说道:“丞相总归还是那句‘惟陛下之命是从’的口头禅罢了。他一生为人谨重,不会轻易给朕拿主意。”说到这里,他忽然意识到周怀政刚才的语气,问他:“你说老臣?指的是谁?”
  “陛下还记得阎承翰那份遗表吗?阎公公风风雨雨这么多年,看人不会走眼的。”
  “你是说寇准?”
  周怀政肯定地点点头,正想说话,一个小太监跑了进来:
  “陛下!陛下!皇后娘娘来了!”
  周怀政吓得一哆嗦,连忙拱手:
  “陛下,微臣先告退了!”
  “陛下!”刘采苹神色怡然地跨进大庆殿,傍案坐下,瞅了瞅赵恒,说道:“王丞相得病的事臣妾刚刚听说,臣妾怕皇上焦躁,特来陪皇上说说话儿。”
  “朕能不着急吗?自从祭了老君祠这一两年,大臣们接二连三离朕而去,朕真怀疑这最后一祭冲撞了哪路神仙!”赵恒忧容满面地说。
  “皇上用不着这么想!”刘采苹语调婉和。“皇上虔心事神并没有错,更不会冲撞哪路神仙。不论大臣们怎么样,大宋朝的万世基业不是越来越巩固了吗?凡事总得往好处想才是。”
  不管刘采苹怎么劝,赵恒的情绪一直没扭过来,长叹一声,说道:
  “看来大中祥符的祥瑞没有加于臣僚啊!朕打算改年号了!”
  “好哇,如今是大中祥符九年,九为阳数之极,正是该改年号的时候。”刘采苹顺着赵恒说。“陛下想改成什么呢?”
  赵恒仰头思索了一会儿,说道:“改叫天禧吧。昊天的天,新禧的禧,让昊天赐我百僚万姓多些福禧!”
  刘采苹赞道:“这个年号吉祥!臣妾再说句笑话,天禧嘛,就是让神灵给皇上添些喜庆,也是个喜兆!”
  “真是光阴似箭啊!”赵恒突然长叹了一声。
  “皇上怎么发起慷慨来了?”刘采苹见赵恒一脸苦笑,问道。
  赵恒说道:“朕这些年忙于国事,不知不觉忙白了头发!皇后知道朕今年多大岁数了?”
  “今年是皇上的本命年,臣妾怎么能不记得?四十八岁,正是年富力强,皇上为何倒生了顾影自怜之心?”刘采苹试探着问。“皇上是不是想立太子了?”
  赵恒顿时像吃了兴奋药,说道:“皇后真是朕的贴心人,凡有所想,必合朕心!受益如今虽未成人,可朕只有这么一个皇子,以后也再难有了,所以朕想把此事早些了却,也好让百官万民心里踏实!”
  “皇上从小是个精细人,臣妾当然赞成!不过皇上既然想改元天禧,索性就把立太子的事移到明年再添喜,也好避开皇上的本命冲克!”
  “也好!”赵恒并无异议。一提到受益,很自然又问起其母李静婵:“李才人的病情好些没有?”
  刘采苹频频摇头,答道:“李才人的病情难以痊愈了。这阵子时常独立谵语,还时常大骂陛下无情无义,对她不再行幸,污言秽语,不堪入耳。此事陛下就不必再烦躁了,交给臣妾管束吧。”
  “她本是个沉静寡言的斯文人,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赵恒既哀又怒。
  “皇上有所不知,女人心性,越是沉静寡言,心事就越重;心事越重,就越容易做出格之事,说出格之语。倒不如有话就说的人,不至有所郁结。”刘采苹搬出一套人生感悟,劝赵恒不必再为李静婵挂心。接着又问道:“王丞相一病不起,皇上打算用谁接替正宰啊?”
  “须得老成持重之人为朕弹压百官,否则又不知要朕费多少心!”赵恒徐徐说道。“寇准被朕闪了这么多年,心性也该磨圆了,朕正在考虑是否把他召回汴京。”
  “陛下,万万不可!”刘采苹立即反对。“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寇准从刚中进士起就不买长官的账,从来都是目空一切,甚至不把皇上放在眼里。皇上切不可好了伤疤忘了疼,更不要相信什么性子磨圆磨方的说法!”
  赵恒知道寇准得罪过刘采苹,没想到过了若干年,她还反对得如此坚决,有些茫然,问道:
  “朕也没说一定要用寇准,可如今百官中有威望的还能有谁?”
  “恕臣妾直言!”刘采苹急不可待地说道。“陛下回忆这些年,自从寇准出京后,大事小事,哪一件不是王钦若为陛下操持?朝廷十年无事,祥瑞四起,边境宁和,不都是王钦若的功劳吗?此人在百官中固然有些微词,但有一条道理皇上心里要明白:做事越多,落的埋怨就越多。皇上需要的是为朝廷做事的人,而不是像寇准那样没事挑事儿的人,皇上一定要三思而行!”
  赵恒知道王钦若已取得了刘采苹的信任,所以那次在丁谓家饮酒,他曾暗示丁谓未必能轻易动得了王钦若。如今刘采苹变本加厉,居然想让王钦若接替王旦主持政务,这与自己的想法差得太远!王钦若是个很能干的人,但这几年,他也看出王钦若是个智术太过的人,换句话说,他是个能把自己弄得团团转,又找不出他什么毛病的人,赵恒早想过对他敬而远之了。如果按照刘采苹的意思提拔他当正相,谁能保证他以后不玩出些不利于己、不利于国的新手段?不过刘采苹说的也不无道理,这几年里,与其说王钦若是个参知政事,倒不如说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