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陛下现在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当然是为父皇尽哀。”
“其后呢?”
赵德昌站住脚,瞅着吕端,说道:“丞相非要问,朕说得不对你可不能再指责朕!”
“遵旨!”吕端感到十分有趣,拱手说道。
赵德昌凑近吕端耳边,悄悄说道:
“其后朕要把刘采苹接进后宫来,她可算熬出头了!”国丧期间,诸事忙乱,莫说赵德昌顾不上接刘采苹入宫,就是群臣百官,也是人心惶惶。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做官的谁不明白这个道理?一晃二十几天就过去了。吕端拟定了赵光义陵名为永熙,赵德昌自然没有异议,凭他处置就是了。这阵子吕端忙得一塌糊涂,好不容易把朝政稳定下来,四月初发出的第一道圣旨,就是尊先皇后李氏为皇太后。诏旨刚宣布出去,赵德昌便来到李氏宫里,规规矩矩地给她行了礼。
李太后心里虽然踏实下来,毕竟还有许多心事,她噙着泪对赵德昌说:
“陛下如此仁圣,臣妾深深感谢,只不知元佐庶人那里,陛下打算如何处置?他被先皇帝囚在南宫好几年,够可怜了,望陛下念其同气之亲,赦免了他吧!”
“元佐庶人是朕的长兄,朕岂有不顾之理?请太后放心,此事朕一定会记在心上!”赵德昌十分诚恳地回答道。
李太后还不放心,试探着问:“假如吕丞相极力反对,陛下怎么办?”
赵德昌憨憨一笑,说道:“太后别把吕丞相想得太坏,朕猜想他不会反对的。不光是元佐庶人,还有朕的几个兄弟,都要加封!这主意朕早就定了,谁反对也不行!”
第三十六回 太祖招魂传仁义(6)
“那就太好了!”李太后听罢十分感动,接着又问:“陛下还记得先皇帝临终时说的那句话吗?”
“记得记得,父皇嘱咐朕不要乱杀人。”
“那,陛下如何对待拥立元佐庶人的那些大臣?”
这下子赵德昌不好回答了。从心底说,李昌龄、王继恩极力拥立赵元佐,他心里也十分气恼,再加上王继恩当时气焰甚盛,根本没把自己放在眼里,连阎承翰和周怀政都很气愤。他把吕端逼得那么苦,莫说自己,就是吕端也不会饶过他!
“这,这要百官集议,朕可不想一当皇帝就独断专行!”
“如果百官集议要杀他们呢?”李太后又问。
赵德昌迟疑了片刻,说道:“太后,咱们换个话题好不好?太后以为还有什么事是朕的当务之急?”
“臣妾身居后宫,除了想管一管李昌龄和王继恩,别的事绝不想插手,自有宰臣百官向陛下建议。陛下就不能给臣妾表示个态度吗?”
赵德昌又一思忖,答道:“父皇不是说不要再杀人吗?朕想这也是太后的意见!”
“陛下真是仁性天成!”李太后听出了德昌的心思。“陛下,现在是新朝了,臣妾衷心希望陛下日新其德!刚才陛下问臣妾还有什么当务之急,臣妾想来,宫中的女人们也有不少是久旷了的,如果陛下能放些宫人出去,也是仁德之举呀!”
“太后说得对!”赵德昌立即赞同。“这件事用不着和宰相商量,朕可以做主。朕回去马上就让阎承翰点检簿籍,处分此事!”
赵德昌想得还是简单了些,后宫的事,他有两件没考虑周全。他刚刚吩咐了阎承翰去点检造册,吕端前来拜见。赵德昌正在偏殿,听说吕端又到,连忙到门外迎接。吕端身体肥胖,殿门坎儿高,加上这些天累得够呛,迈门槛时,险些被绊倒,幸而赵德昌及时扶住。
“丞相慢着走!”赵德昌把吕端搀进殿,说道:“明日朕命人将门槛砍掉!”
“使不得!”吕端慌忙阻止,又请赵德昌端端正正坐在赵光义曾坐了二十来年的龙床上。“老臣听说陛下要遣散宫人,瞻望圣德,匆匆赶来为陛下贺喜!陛下一仁再仁,老臣高兴啊!”
赵德昌淡淡笑道:“这也值得老丞相夸赞?”
“岂止夸赞,陛下如此仁爱为本,老臣没有拥立错啊!”吕端眼眶湿了。
“这不是朕的主意,是李太后告诉朕的。”
“陛下能虚怀纳谏,又是一层仁义!”吕端坐定说道。“老臣听阎承翰说,凡久旷宫人一律遣散,只留几个年纪轻的在宫中伺候,一以俭朴为本,这实在是件顺天心合民意的大好事,只不知先皇帝那些有名号的才人们,陛下打算如何处分?”
“朕也让阎承翰造册了,让她们移居别宫吧。”
“陛下,老臣还有几件事要给陛下提个醒:开宝皇后如今还殡在普济寺。先皇帝不想让开宝皇后与太祖同葬,是不合于礼法的,百官都有议论,只是不敢明说罢了。如今改换了新朝,无论如何要把她祔葬,让她和太祖皇帝一道安息!”
“这有何难?等到父皇移葬巩县时,一道把开宝皇后也安葬了吧。此事丞相要替朕操办。”赵德昌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时常受到宋氏的爱抚,不禁心酸起来。
吕端接着说道:“还有更重要的一个人,就是陛下的生身之母李贤妃!”
赵德昌一听吕端提到母亲,更加悲伤,忍不住哭了起来。
“陛下节哀!老臣以为陛下先下诏封李氏为太后,已是仁德齐天,生母后封,理当必然。老臣昨天还在想这件事,和太常礼院几个官员商量了一下,议定李贤妃谥为元德皇太后,不知陛下以为如何?”
“丞相所言极是!极是!”赵德昌止住涕泣,忍不住给吕端行了个拱手礼。
“这些必办的事都落到实处,下头该说说陛下应该如何施政了!”吕端显然是有备而来。
赵德昌信心十足地说道:“朕早已定下大计:凡是有功于国者,朕一概起用,请丞相放心!”
“陛下所谓有功于国者指的是何人?”
“比如老元帅曹彬、老将军张永德、老臣张齐贤、寇准。父皇生前对老臣过于苛刻了,把他们的心都弄冷了,朕要把他们重新暖热,要让所有的朝官和百姓看清楚:大宋朝到了真正以仁为本,以人为本的新时代了!”赵德昌侃侃而谈。
“陛下圣明!”吕端拱了拱手,徐徐说道:“只是陛下用人要当其位,比如曹枢密回朝,臣猜想一定是要恢复他枢密使的官位,那柴禹锡该怎样安置?张永德回来,陛下想让他做什么?”
“朕当然想过。曹枢密恢复枢密使只是个荣誉罢了,他已经病成那个样子,还能真刀真枪地做事吗?柴禹锡一直是代行枢密使,曹彬回朝,他能有什么话说?至于张永德,四朝###,年纪也大了,朕打算进封他为卫国公,掌管京城禁卫,也好让他走得荣耀。”
吕端对这样的安排并无异议,只是赵德昌急于把寇准召回朝,他必须加以阻拦:
“陛下,寇准是个忠臣,也是个直臣,但老臣以为此时就召他回来有些不妥。此人性情暴戾,惟我独尊。陛下试想:曹彬、张永德、张齐贤这些老臣都回来,岂能看得过寇准那副颐指气使的样子?万一陛下对老臣的一片好心被他搅了,老臣们归咎的不是他,而是陛下呀!此事务望陛下三思而行!”
第三十六回 太祖招魂传仁义(7)
“朕要是非召他回朝呢?”赵德昌盯着吕端,突然问道。
吕端有些意外,也有些生气,高声答道:
“倘若陛下非要让他搅乱朝政,老臣只能退避三舍!”
“朕要是非留住丞相呢?”
“那就要听从老臣的劝谏!老臣知道陛下出于仁义,感激寇准拥立太子之功。可陛下反过来想一想,只要有拥立之功就可以不问贤愚,假以大位,那群臣岂不把陛下看成是拿相位当礼品送的庸君了吗?”吕端一脸肃穆地说。
赵德昌深知吕端心里的小九九,笑了一声,说道:“朕跟你说着玩儿呢!”把话岔开后,又提起李昌龄和王继恩,问吕端道:“这两个人,丞相以为该怎么处置?”
“这两个人都是元佐庶人的死党,绝不能留,否则遗患无穷!”吕端的话没有一点儿余地。
赵德昌听罢一脸难色,问道:“那,那朕岂不又要开杀戒了?”
“先皇帝嘱咐陛下不乱杀人,不是一个人不准杀,而是不要滥杀无辜的人!陛下细想,这两个人一居要职一居要地,随时都有拥着元佐庶人东山再起的危险,能留吗?”
“可朕昨天刚在李太后面前做了保证!”
“唉!真是个孩子!为什么不先和老臣通个气儿?”吕端焦躁地说。
“丞相,朕打算把他们流配远地,再恢复元佐庶人的爵位,让他感受到朕的恩义,你看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