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剩下一副骨架,看来丝绸的包裹依然不是决定因素。
刘小豹:其实当我们搞研究的一步步研究深入下去之后,当我们把这个谜团一层一层解开之后,我们发现它就是我们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几个字—深埋密封。
表面上看,2100多年前,人们埋葬汉代贵妇的方式并不复杂,人们可以在地表看见20米高的坟冢,在考古学上被称为封土,而封土堆之下便是西汉贵妇辛追的墓坑。墓坑填满了夯实的泥土,深20米。
刘小豹:但是事实上你要能够达到使尸体不腐烂,这个标准的深埋密封绝非一个简单的过程,不像我说的这么简单。首先我们看深埋,这个古代的墓葬埋在地下,埋得越深就越好,相对来说越容易对这个随葬物品也好、尸体也好形成一个保护。因为越深就越容易使它的温度恒定下来,湿度恒定下来,压力恒定下来。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千年女尸(3)
那么马王堆墓有多深呢?米深,已经大大高于这个标准。马王堆一号墓发掘的过程中,出土的时候,中科院来了人,我们也拿温度计在底下测试,温度就是18度。后续的二号墓、三号墓同样也做了这样的测试,温度依然是18度。那么它就告诉我们,这个墓埋入地下之后,2100年以来,它就恒定在18度这个温度。
但是,在一般人看来,摄氏18度这样一个概念,似乎并不能对无孔不入的细菌造成任何影响,许多细菌能在人类想象不到的高温或者低温下生活。而同时,尸体的腐烂,就是由于细菌的分解,那么维持摄氏18度这样一个不高不低的温度,意义又何在呢?
刘小豹:这个温度最重要的作用,不在于抑止细菌生长,而是恒定的温度使得墓葬中的物体不会因为温度而变化,因为温度的变化不停地膨胀收缩。这也是漆器不裂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是变化的温度,漆器完全可能起泡、开裂、变形。那么由此可见,恒温深埋的一个好处是不言而喻的。恒温、恒湿、恒压,这可能是古人在下葬的时候没有想到的,起码不是刻意计算后决定下葬深度的。
在今天的马王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作为展品保留下来的三号墓的墓坑。从深度上看,它与汉代贵妇的一号墓相差无几。人们不禁要问,同样都是恒温、恒湿、恒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刘小豹:对,这里面还有另一个因素在起作用,就是密封。马王堆的那个汉墓的密封材料有点与众不同,我们大众了解比较多的,就是它用丝绸包裹的这种密封,四层棺椁层层相套的这种密封。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在马王堆裹尸的外面,它这个椁室是用一万多斤木炭包裹起来的,在木炭的外面有一层非常重要的土,我们把它叫做白膏泥。
白膏泥学名叫作微晶高岭土,今天大多用在陶瓷生产中。当年,考古队员清除了填土后就见到了一层白膏泥。白膏泥下面是一层木炭,两者相加厚达2米半,它们紧紧地包裹住六面体的棺椁。
刘小豹: 这个陶土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马王堆的密封首要是它解决了一个最大难题,它真正实现了完整意义上的密封,这个泥土非常严,而且很细腻。实际上使用这个土作为密封材料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墓就开始使用了,换句话说2400年以前,我们中国人就意识到这个土具有一种神奇的密封功效。那么究竟是否真的这么有效呢?在实验室里,准确的数据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在实验室里我们做了一个测试,1厘米的白膏泥24小时的渗水率为0,24小时一天一夜一滴水没渗出来。另外,这个白膏泥还有第二个参数,这第二个参数一直没对外公布,但是我亲自经历的。当时,在清华大学的土木建筑学院,有一个姓王的教授,需要我们提供一些白膏泥给他。当时我就让馆里的同志找到了一部分给他,他带回了实验室。结果他从北京给我来了长途电话,他说;告诉你,经过实验,这个白膏泥的数据表明,它的防渗漏系数是混凝土的100倍。这个简直太神奇了。
现在,考古学家完全有理由相信,一号墓之所以保持得如此完好,是因为白膏泥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一号墓的白膏泥用的平均厚度达米,把墓椁上下左右四周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了,没有一丝一毫的空隙,整个这个一号墓的墓椁,同一万多斤木炭就是被白膏泥给包裹起来的。
刘小豹:白膏泥的完美密封,最终导致这个墓室是缺氧无菌的墓。这个墓葬出土之后,咱们中科院系统派了专家来,他们试图在这个墓里面找到一些2000多年以前原始细菌的形态,居然一无所获,一个都没找到。
所以说,完全的无菌状态,当然对尸体保存非常有利。这个时候,可能有人会想到一开始的一个问题。这个墓地不是一个火坑墓吗,不是冒出蓝色的火苗吗?这个火苗的形成就是说明它的厌氧菌在分解有机物的时候产生的,那么当这个厌氧菌把有机物分解完了,当这种甲烷气体处于一种饱和状态的时候,这个墓里的细菌没有了能量来源,也都死了。所以,这里不仅没有了氧气,同样也没有了细菌。
1981年,《马王堆汉墓研究》一书出版了。在书中,专家们在全面研究古墓残留物后,对古尸不腐的原因做出了一个完整的分析。
在20米封土之下,存在一座2100多年的古墓,是白膏泥和木炭形成了古墓的密封和恒湿条件。显然,这个古墓具备了现代防腐技术所要求的全部条件:密封、恒湿、无光照和缺氧。
汉代贵妇下葬之后,由于密封的原因,需要氧气生存的细菌很快缺氧死亡,而不需要氧气的细菌渐渐地也因为没有了养分而死亡。汉代贵妇在短时间内结束了腐烂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在此后的两千年里停滞了。
但是,有人提出,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熟知这一系列科学道理的呢?
刘小豹:这个涉及到中国人的一个传统观念,人们就觉得死实际上是人活着的另一状态,就是魂和魄的一种关系。当时的古人更多的是把人死了认为是体魄死亡,而灵魂升华了。那么体魄死亡之后,如果体魄保存不好,灵魂找不到寄托,那么它还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活。所以从很早的时候开始,中国人就追寻这样一条路。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千年女尸(4)
因为有这样一个概念,所以一开始就很在意对尸体的保护,那么经过若干年苦苦的追寻,至少我们现在可以肯定地说,到了汉代人们已经有了一套非常完整、非常成功的尸体防腐技术。
升天的祈望,灵魂的崇拜,死亡的敬畏,让中国的古人掌握了一种奇特的尸体保存办法。但是,作为一种观念的存在,它还是留给了人们揣摩窥视的痕迹。为什么人们会想到使用深埋密封等一系列手段对尸体加以保护呢?原来,这其中和我国的另外一项特有技术——养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刘小豹:当我们追溯中国古代纺织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么一个现象,中国是世界人类当中首先发现蚕丝是可以利用的一个民族。
但是我们可能不知道的是,我们祖先最早发现丝绸可以利用的时候,不是为了拿来为人的生活服务的,它是为当事人的一种宗教的观念服务。这个话怎么讲,因为古人发现蚕是非常奇特的东西,古人一直认为,人是灵魂不死的,但是它一直没有找到物证。灵魂怎么不死?它以一种什么形态生存着?这个时候,人们看到了蚕,这是一种让人非常羡慕的动物。
从文字学的角度,后人也发现了相应的证据:“蚕蛹”的“蛹”与“兵马俑”的“俑”,两者有着相当程度的联系,仅仅区别于一个偏旁。于是,后人推断,古人希望通过对蚕的模仿,来实现起死回生的目的。
刘小豹:一个是指动物,一个是指人,但是这个“俑”字都是表明同样一个物体,一个物体在同样的状态下的一个字。是什么状态?死了的状态。蛹在茧里头表面上看是死了的状态,但是到了一定的时候,它居然从茧中爬出并成为一只蛾,蛾又产了很多的卵,它不是又复活了吗?而且它的复活不是简单一个个体的复活,它是子孙后代无限延续的复活。于是古人就突然发现,原来找了半天的这个证据,就在身边的蚕茧中。这是灵魂升天的一个最好的发生器,或者叫一个载体。
就这样,人们为了能像蚕一样起死回生,做到灵魂和肉体的分离、再组合,开始在许多器物、礼仪上加以模仿。在他们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