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要做一个挡板,这个挡板可以是泥土的、板筑的一道墙,也可以是其他材料或者是砌土坯,在墓的背之间留一个缝,砌上这个。然后把铜冶炼液化之后浇铸,应该是很多很多的冶炼炉同时操作,绝不能留施工缝,就跟现在打混凝土一样。我在学校的时候曾经参加生产实习,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我在那儿做混凝土班的班长,打大混凝土基座,像一间房那么大的一个大机器座,不能留施工缝。很多立方米的混凝土连续搅拌、连续打,从白天打到晚上,从晚上打到白天,不能停。估计这个冶炼铜的技术和工程施工组织技术也相当高明,根据它的规模肯定是很多冶炼炉同时一起往下灌。
大家可以想想,这么不停地灌,需要多少铜啊!所以说秦始皇真是不计成本,和修万里长城一样。他的陵墓质量如果出问题,都得砍头。所以得想出最有效的防水办法,用个铜壳装上,铜墙就等于是现在的金属板砖。这样,就相当于用一个金属盒子把他的坟墓包上。
专家分析,如此严丝合缝的密封措施,无非是为了保护秦始皇的主墓室。那么,作为整个墓穴工程的最核心部分,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杨鸿勋:关于这个地宫的情况,我有个推测。这个顶棚不可能像现在我们做大体育馆那样的大跨度没有柱子,所以要在大空间里面做江河湖海,这是不可能的。当时地下的墓室结构只会做木梁的结构,连砖拱都不会。所以,这个时期应该全是用板柱墙承重,加大木头,硬木一个个密排过梁,然后填土夯筑上来。这个做法跟兵马俑那个坑是一样的。
里面应当是一个个支撑的墙,这上面用来搁横过梁,应该是这样的。这样怎么分割呢?我做了一个设想,我通过“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来推测,中国自古有个传统说法是九州,九州这个思想在战国时期就有,既反映在农田上,也反映在城市规划上,就是“井”字格,周围宽的象征大海,有十几米宽,全灌水银,灌上水银就象征大海。
两千年来,人们对始皇帝的墓室有着种种推想,但是在陵墓大门真正打开以前,所有的一切仍然是个谜。
杨鸿勋:很多人说,如果能够发掘秦始皇地下陵墓的话,它的轰动效应一定会超过金字塔的发掘。因为这是一个太神秘的地方,而且里面有太多的东西。我们现在只发掘了兵马俑、各种陪葬坑等边边角角的一些东西,就让我们震惊不已。
txt小说上传分享
消失的秦朝建筑(6)
如果我们单从旅游经济创收来说,发掘太好了。你看现在兵马俑赚了多少钱,如果发掘了墓室的话,那会引起轰动。而且它是雅俗共赏,专家感兴趣,普通老百姓也会感兴趣,增长很多知识,旅游的人会相当多。
但是发掘的话,里边所有的东西,对我们今天来说都是文物,就恐怕很难保存。我举一个例子说吧,这也好多年了,在我们“文化大革命”期间,日本发掘了高松冢,高松冢就是古风时期的一个文化遗存。这个小坟很小,墓室也是很小的一个小房间,但是它里面有壁画。他们发掘高松冢的时候就非常严格,因为他们科学技术比较发达,他们想尽办法对其保险了再保险。他们抽掉里面残存不多的空气,打进一种惰性气体,然后发掘人员戴着防毒面具背着氧气筒,像潜水一样进去操作。这样就没有让它氧化,壁画颜色都非常漂亮。然后发掘完了再密封起来,做上一些密封的装置。他们很严格,连国家的元首级外宾都不能随便参观。但是专家可以,最高级的专家,国际著名的考古学家,他们通过批准可以进去看,很难得打开一次。就是这么严格都保存不了,过了几年之后还是不好了,壁画颜色还是有点褪变色了,所以保护很难。科学技术的水平如果跟不上,会有很多想象不到的重要东西被破坏。西方有一句名言:我们是为了后代人看守这些东西的人。我们的责任不只是我们能看到,还要将其保存下去让子孙后代都能够看到。
电子书 分享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