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房子,同时也反映了历史形态。所以秦始皇作为第一个统治者,他能完成这么大的事业,统一了全中国,他的思想也因此极大膨胀。他的想法是什么都要大,他的陵墓也大得吓人,地宫也深得吓人,长城的规模更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所以,他这个阿房宫前殿确实是空前绝后的。
仅仅前殿就如此庞大,竟然超过了明代的皇宫建筑太和殿八倍之多,那么,秦朝究竟是用什么办法将它修筑而成的呢?
杨鸿勋:四十多年前我第一次上这个土台上面,我找不到方位,一位年纪挺大的老头儿抽着一个大烟袋,给我讲关于修阿房宫的故事。
我问那个老头儿,这么大的土包,周围这么一大片平地,也没大坑,这个土是哪儿来的呀?老头儿告诉我在一个村子有一个大鱼塘,那个大鱼塘就是当年挖土形成的。我说这么远,这个土是怎么弄过来的,用小车推,挑挑吗?那不是的,他说通过一字长蛇阵。一个人挨着一个人地排长队,手递手这么传递筐篮,就是人的传送带。这个效率要高多了,劳动强度也减少了,省得每个人走那么长的路挑着土,而且挑不多。另外,我还问,运这个土来以后就打这个夯吗?他说不,这个土运来不能直接用。就好像是昨天刚发生的事一样,他讲得那么具体。
我说怎么不能用,他说这个土来了必须过一次筛子。他说工地上支起好多大筛子,把这些土倒在筛子里头筛。非常细的土叫马兰黄土,地质学上叫马兰黄土,是蒙古风吹过来的,从天空吹来沉积下来的。这种黄土是很细的,其实用不着过筛子,直接打夯土就行了。但是它要求高,这里头有时候含着少量的杂质,老百姓叫它料姜石,一块块像吃的姜一样,但是比姜小,一块块的硬疙瘩。其实,那就是石灰质结核,黄土里确实有这个。这些都不要,全部筛出去之后才能用。但是,他说这还不行,必须炒熟了才能打夯。
所以,还需要支很多大锅,工地乌烟瘴气,大劈柴烧火,大锅里炒,就像现在炒花生那样炒,炒熟了以后才能运上去打夯。
我问了老头儿,为什么把它炒熟?我知道过筛子是因为有疙瘩,有料姜石。但这炒熟又是为什么?老头儿说不知道。从他不知道这一点,就可以说明这些不是他编造出来的故事。为什么要过筛要炒熟,我学建筑我明白。炒熟的目的也是一种工程质量的保证,当时的工程做法超质量。因为黄土里面有蚂蚁,有各种昆虫的卵,这是绝对不行的,必须把虫卵全部炒死,草籽全部炒死。这里若含有草籽,一旦长起来的话,这个大殿就发芽长草了,或者有虫子,这可要杀头的。所以我想需要通过这些手段使这个工程达到这个程度是非常可信的,这是一种工程做法,也是史无前例的。
如果传闻可靠,那么,在遥远的秦朝,施工的精细程度确实让后人敬佩不已。并且,依照秦朝一贯的思想,阿房宫利用自然地势的种种便利之处,使得宫殿的体量更为壮观。
杨鸿勋:这个主体建筑的巨大,已经让我们非常吃惊了。如果依照杜牧在《阿房宫赋》里说它“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那么这个宫殿群的整体面积更是大得惊人。
现在我们考古工作确实在咸阳附近这一大片地区探出了很多很多宫殿夯土遗址,都是埋藏在地下的夯土遗址。向东向西都很远了,绵延几十里地。所以,文学上夸张成300多里,实际上也差不多。这一大片关中地区都在它规划的新朝宫概念之内。换句话说,这个新的朝宫和明清紫禁城不是一个概念,明清紫禁城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几何形的城池。新朝宫的概念是一个大环境的设计,一个依托于自然的人为环境的空间创造。
秦始皇在开始建造庞大的阿房宫时一定不会想到,这些人类的工程奇迹,会在短短十几年之后,被项羽的一把火焚为一堆灰土。当地面上的仇恨之火熊熊燃烧时,秦始皇早已离开了人世,安享在他耗费巨资建造的另一座宫殿中——秦始皇陵。
在遥远的秦代,秦始皇为了修建自己的陵寝,动员了全国七十多万工匠。并且在这座历时十二年建成的伟大工程完工后,为了保守这个秘密,秦始皇杀掉了所有的工匠。于是,两千年来,秦始皇陵成了一个谜,数不清的传说和离奇的猜测围绕着它。
杨鸿勋:几乎所有去西安的旅游者,都会参观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但是许多人不知道这仅仅是秦始皇陵寝陪葬的很小一部分。
现在的考古发掘主要是勘探发现了两道城墙,叫内城墙和外城墙,现在兵马俑在外城墙之外。实际上我认为它仍然在陵园里头,不应该说所谓的外城墙就是陵园墙,它应该有更大范围的第三道墙,那才是陵园墙。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在战国时期这就已经成为制度了:贵族,特别是国王,他的陵墓是高规格的,都是三圈围墙,叫做内宫垣、中宫垣、外宫垣。
20世纪70年代,兵马俑的出土成为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然而,规模庞大的兵马俑陪葬坑只不过是秦始皇陵的冰山一角。此后的近三十年中,甲胄坑、文官俑、铜车马、百戏俑、珍禽异兽坑陆续被发现,这些陪葬坑的分布让人们清楚地意识到:始皇帝不仅要在生前建立统一的秦帝国,而且要为自己死后营造庞大的地下王国。
。 想看书来
消失的秦朝建筑(5)
杨鸿勋:很多人在去秦始皇陵之前,都会想象它有多么雄壮。结果去一看,就是一个大土堆,现在上面又种满了树,通过一条甬道走上去,感觉平平无奇。
但是,要坐着飞机俯视这个大土堆,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见它是一个正方形的锥体,所以美国人把它叫做黄土金字塔。通过解放初期20世纪50年代的老照片可以发现,更早的照片更清楚,它是一个阶梯形的,非常明显的阶梯形。大阶梯有三层,尽管两千多年的水土流失,它仍然呈一个阶梯式的方锥体,截锥没有尖。我们推测它是战国流行的台榭式的享堂遗迹。外围高台榭,为防止土台壁受雨淋被破坏,周围要加一个瓦檐围着。瓦檐是木结构的,被项羽军队大火烧了三月不止,已经没有了,露出的土东西最后形成了现在这样。
春秋时期的老子讲“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当时的高台建筑有高达9层的,我推测极有可能是九层之台的一个台榭。但是现在看来,就剩下眼前的这些东西了。
秦始皇一边修建着宏伟的阿房宫,一边为自己死后准备另一处宫苑,据史料中记载,陵墓的宫殿规模丝毫不逊色于阿房宫。
杨鸿勋:有文献记载,他的地宫是“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就是说做出人为的自然大环境,做出天地,中间是他的棺材,他的人,即天地人。因为他是天子,天的儿子,代表天来统治人民,所以他和天、自然是融为一体的,因此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
为了保守秦始皇陵的秘密,当年参与修建地宫的工匠们都成了殉葬的牺牲品。后世对于地宫的猜测大多来自《史记》,这里记载着:为防止盗墓者入侵,地宫中设有重重机关,这里还有不灭的烛火,有代表天上星宿的穹顶,以及用水银作成的江河湖海。
杨鸿勋:关于水银的问题有一个重要的线索,就是现在我们中国的地质科学研究院做过测定,用物理探矿的方法,探过秦始皇陵的大土包,中心地区探测结果发现汞反应异常。大土包中心部分的封土里面的汞含量超过正常值,而且高很多。这就可以确定里面的确有汞,就可以跟《史记》上讲里面用水银做江河湖海有点相符了。有可能经过两千多年的挥发、蒸发,最后使这个封土里的汞含量也变得这么高。
地宫的施工,首先要解决防水的问题,把地下水隔断。现在当地的考古学家们也做了很多工作,一个重要的收获就是发现南边地势高,地下水从南边往北边流,南边发现了很厚很深的围绕这个陵墓地宫三面的大厚墙,深达米。
这个大墙的目的显然是隔断地下水的。地宫口大底小有点斜坡,还有台,所以文献中记载它下穿三泉那么深。有的说下锢三泉,这说得更近一步了,这个锢字的原意是把金属熔化之后让它堵缝,就好像我们砌石头墙,砌砖墙用灰浆填缝似的。金属熔化以后填补空隙为之锢,显然就是把青铜熔化了,灌到墙缝里了。我猜测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要做一个挡板,这个挡板可以是泥土的、板筑的一道墙,也可以是其他材料或者是砌土坯,在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