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鲜事件由来已久。1882年的壬午兵变被袁世凯等人迅速平息后,清廷扶植闵妃集团掌权,幽禁了大院君。1884年甲申事件,袁世凯指挥清军迅速控制汉城,再次击败了日本的侵略阴谋。1886年,袁世凯再次挫败了朝鲜亲俄派连俄脱华的阴谋。然而,这些成功除了袁世凯本人过人的精力和机敏之外,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国在朝鲜的巨大影响和在远东地区相对强大的军事实力。否则,纵使袁世凯再机敏干练,又能何为?
而到了1894年,朝鲜局势急转直下,发生了所有人都料想不到的改变。
一是朝鲜亲日派领袖金玉钧在上海被刺杀,另一在日本流亡的领袖朴永孝则幸免于难。日本警方强行闯入朝鲜驻日使馆逮捕了刺客,导致日朝关系进入紧张状态。日本并在东京举行大规模悼念活动,声称此事为中国政府所策划,将矛头直指中国。
二是1894年初,全罗道古阜郡农民在全臻准的领导下发动了东学党起义,一时声势浩大。6月1日攻占了全罗道首府全州。6月3日,朝鲜政府正式向中国发出了乞援书。6日,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军1500人分成招商局运输船兵发朝鲜,驻日公使汪凤藻依据《天津条约》将这一消息通报日本。
此前,袁世凯曾与日本驻朝代理公使杉村会晤,杉村怂恿中国出兵,并称“我政府必无他意”。袁世凯认为,朝鲜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国内有难,向宗主国请求援助,中国难以拒绝。且《天津条约》并未规定中国出兵,则日本也要出兵,因此认为日本不会干预。6月17日,袁世凯与大鸟圭介达成了日军撤退3/4,俟东学党起义被平息后全部撤军的口头协议。这一次,一向精明的袁世凯被日本人欺骗了。
6月2日,日政府已经作出出兵决定,外相陆奥宗光、总参谋长川上操六、外务次官林董已经决定出兵6000—7000,5日,日本成立战时最高指挥机构大本营,6日—8日,7000日本陆军已经在仁川登陆并迅速控制了汉城,并以此要求朝鲜“改革”,遭到清政府严词斥责,至此,战争已经势不可免。
然而东亚的局势错综复杂,列强势力汇聚于此,任何一场战争都可能因伤害了某个欧洲强国的利益而引发列强的干预。为此,双方都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外交斡旋,而首要的对象就是当时在华利益最大的英国。在日本的外交努力下,1984年7月16日,英日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7月23日,英国照会日本:“此后中日两国开战时,中国之上海为英国利益之中心。故欲日本政府承认不在该港及其附近为战争的运动。”事实上暗示了只要不影响英国在长江流域的势力范围,英国不会干预。而李鸿章策划依靠英国或者俄国干预调停的外交努力彻底失败,在与日本交涉中希望和平解决的企图也因为日本国内形势紧张,政府和军方都寄希望于发动对外战争来解决国内矛盾的总决策而告失败。事实上,历史上绝大多数情况下,求战者总是能够战胜避战者。这一次外交的努力,是否又一次验证了这条规律呢?
大海战(1)
1894年6月5日,日本政府组建对华战争的最高统帅部——日军大本营;6月17日,大本营御前会议决定发动对华战争,并确定了日本海陆军作战的基本方针。其作战目的是:将陆军主力从海上输送入渤海湾择地登陆,在直隶(今河北)平原与中国军队进行决战,然后进攻北京,迅速迫成城下之盟。日本大本营认为,“中国有优势的海军”将影响战争的进程,因此,陆军主力在直隶平原“决战的结局首先要取决于海战的胜败”,即取决于日本海军能否首先在海上战场歼灭中国海军主力,掌握渤海与黄海的制海权,从而保证安全输送其陆军主力在渤海湾内登陆。鉴于上述考虑,日本大本营在作战计划中设置出作战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日本出动陆军入侵朝鲜,牵制中国军队;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出海,寻机歼灭北洋海军,夺取黄海与渤海的制海权。第二阶段,则根据海上战场的作战所可能产生的不同结局,分别编设出三种具体作战方案:
(一)如果日本海军在海战中获胜并掌握了预定海区的制海权,则立即输送其陆军主力兵团进入渤海湾登陆,在直隶平原与中国军队实施决战;
(二)如果海战平分秋色,日本海军不能掌握制海权,则以陆军主力兵团达成对朝鲜的占领;
(三)如果日本海军在海上战场失败,制海权落入中国海军之手,日军则全部撤回本土设防,准备全力抵御中国军队对日本的进攻行动。
日军大本营关于作战的上述考虑与方案,是十分周密、明确而坚决的。它对中国海军没有作出任何轻视的判断和决策,这完全符合兵家制胜之道。
特别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日军大本营为这场战争制定的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海军制胜的战略,因为整个战争的发展过程及其可能导致的最终胜负结局,无不依赖于中日两国海军兵力在海上战场的决战即制海权的得失。完全可以说,在这场战争的海上战场角逐中,中日两国海军对黄海与渤海制海权的争夺,具有关系战争全局的重要战略意义。因此,战火尚未点燃,日本方面已居于一种有利而主动的战略态势之中了。
战前的日本海军以“松岛”、“高千穗”、“千代田”、“高雄”、“大和”、“筑紫”、“赤城”、“武藏”8舰为常备舰队,“吉野”、“八重山”、“葛城”、“大岛”、“摩耶”、“天城”6舰为警备舰队,“金刚”、“天龙”、“筑波”、“满珠”、“千珠”、“馆山”6舰为练习舰,另有测量舰“磐城”,预备舰“鸟海”。而“严岛”、“桥立”、“扶桑”、“浪速”、“秋津洲”、“比睿”、“海门”、“爱宕”、“凤翔”9舰没有编入现役。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日本海军就完成了战时编组,速度惊人。
7月17日,伴随着日本海军战时编组完毕,联合舰队组建的完成,桦山资纪接替###田仓之助出任海军军令部长,并在同日的大本营御前会议上正式决定发动战争。7月22日深夜,大鸟向朝鲜提出最后通牒。7月23日,日本海军出动。
7月11日,中国驻朝鲜军叶志超急电请求要么水陆军齐发入朝,争取主动;要么撤军,在外交上陷日本于被动。李鸿章从企图和局的愿望出发,建议清廷中枢采取后者。然而在清流鼓动下的皇帝却干脆拒绝了这一老成稳妥的建议。此时以光绪皇帝老师翁同和侍读学士文廷式等人为首的清流们同他们在中法战争爆发前的前辈们一样侃侃而谈,疾呼主战。文廷式更指责北洋海军练军十余年,靡费千万却不能一战。15日,并不熟谙君武、政务和国际形势的皇帝令清流领袖翁同、李鸿藻会同军机大臣、总署大臣详议朝鲜事宜,并决心主战。可是中枢会商却依然是一面备战、一面和谈,延续了当年中法战争清流不当权派主战,当权派犹豫不决的惯例——10年前正是这个派别毁灭了福建船政水师,10年后轮到北洋海军承受这个派别的大义凛然了……
7月22日,方伯谦率“济远”、“广乙”、“威远”3舰驶向牙山,为运输船护航。23日,“操江”、“高升”也从大沽出发驶向牙山。当日,方伯谦从在仁川的英国舰长罗哲士口中打探到日舰即将赶到。乃于25日凌晨撤出牙山口(“威远”先行撤退)。5时30分,西行的两舰发现南方升起黑烟,7时许,观测兵证实是日本第一游击队的“吉野”、“秋津洲”、“浪速”3舰。方随即下令各就各位,准备迎敌。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大海战(2)
日舰此时处于丰岛附近,直扑中国2舰而来,当双方逼近到射程内后,“吉野”首先开炮,随即“秋津洲”和“浪速”也向“济远”开炮,早有准备的“济远”立即反击——近代日本不宣而战的传统自此形成。
双方实力差别极其明显,日本舰队为3艘当时最为先进的装甲巡洋舰,吨位比陈旧的中国舰群大了7800吨,火炮多出50余门,速度也远较中国舰队为高。3舰首先围攻“济远”,一时间“济远”甲板上弹落如雨,伤亡巨大。前主炮竟然因炮手伤亡太多,积尸累累而至无法转动。然“济远”拼死抵抗,双方一时难分轩轾。
“广乙”趁日舰围攻“济远”,立即冲向“吉野”与“秋津洲”之间,企图切入并发动鱼雷攻击。双方炮火炽烈,战场浓烟密布,双方几乎无法分辨。突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