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美军海外征战记-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随后的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八国联军攻大沽,陷天津,犯北京,每战皆有美军士兵冲锋陷阵、烧杀抢掠的狰狞身影,同时他们也饱尝了义和团的铁拳重击。廊坊一战结束后,英美联军指挥官西摩尔仍心有余悸,连声哀叹道:“义和团所用设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全军覆灭。”
   。 想看书来

菲律宾岛狼烟惨绝人寰(6)
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随后纵兵抢劫3日,皇宫、住宅、商店无一幸免,“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与此同时,尚留在城内的义和团战士及大批无辜百姓,惨遭屠杀。侵略者无恶不作,奸淫掳掠之事,不可胜计。
  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人神共愤,罄竹难书,以至于许多美国人都感到无地自容。
  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在一封私人信件中说:“我们杀人的比例至少是十对一。我们洗劫和焚烧了价值以百万美元计的财产,整个情景会使最野蛮的人都感到自叹弗如。”
  当时在北京的美国外交官洛克希尔写道:“从大沽到北京,整个区域陷入了无政府状态。文明的西方军队所到之处,所产生的后果不堪描绘。想来13世纪蒙古人的所作所为也不过如此吧!从港口到北京,几乎没有留下一间完整的房屋,凡可以拿走的东西全被拿走了。至少有二分之一的房屋在洗劫一空后被纵火焚烧了。在北京进行了公开洗劫。从将军到士兵,从公使到最低级的随员,从大主教到小牧师,人人都参加抢劫和勒索。我和我妻子昨天到北京的观象台去,那里有一批精制的铜质天文仪器,大概是从13世纪保存至今的。但联军兵士正在进行拆卸,准备运往巴黎或柏林。这些仪器经历7个世纪而无损伤,但如今却不能逃过文明的西方人之手,不亦悲乎!我无脸待在中国了,所见所闻实在难以为人。这次战争一定会以本世纪最可耻的战争而列入史册。”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直接恶果是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古老的中国更加步入痛苦和屈辱的深渊。
  90年后,世纪伟人邓小平在一次接见外宾时说道:“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当我听到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决定要制裁中国,马上就联想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可见这件事对中国人刺激之深、创伤之巨!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先训后战潘兴坚持己见(1)
  先训后战潘兴坚持己见 边干边学美军终成劲旅
  美国对德宣战后,政府立即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爱国主义宣传热潮。“武装起来,最大限度地武装起来,毫无限制地武装起来!”这是威尔逊总统向全国发出的战斗号召。与此同时,国会很快便颁布了1917年征兵法。根据这项法律,短短几个月之内,美国陆军和国民警卫队就招到了近70万名志愿者,另有300万人被征召入伍,到1918年11月,美国军队男女军人共有480万人。如此庞大的军队,在林肯时代或罗斯福时代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
  战争的号角一吹响,早已赋闲在家的西奥多·罗斯福就满怀军人的激情匆忙赶到华盛顿。这年他已59岁,一只眼睛已经失明,自从到亚马逊河流域进行那次著名的丛林探险染上疟疾后身体一直很虚弱。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要求陆军部和白宫批准他组建一个师的志愿军,由他亲自率领到法国参加战斗。
  富兰克林·罗斯福深信他叔叔的这一做法将会对振奋国内外的士气大有好处,于是就安排让他到白宫去见总统。谁知,现任总统一句不冷不热的话却令这位“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前总统大为扫兴。威尔逊说:现代战争中不能搞英勇的表面行动,美国将在战争中依靠征召来的正规军而不是靠志愿军。会见结束后,威尔逊又对助手说:“我认为对待罗斯福先生的最好办法就是别搭理他。”老斗士西奥多·罗斯福虽遭如此怠慢和奚落,但仍热情不减,没过多久,他就把自己的4个儿子全都送上了前线。临别前,最小的儿子昆廷这样安慰他:“还是让我们来把您的志向化为行动吧。”
  除开这两位政坛夙敌的相互成见不说,威尔逊的话的确是很有道理。须知,美国即将面对的敌人是20世纪称雄一时的德意志帝国,而不是1898年气息奄奄的西班牙;指挥一场现代化的战争绝非像当年罗斯福率领“莽骑兵”攻打凯特尔山那么简单。
  换句话说,如果把上一次战争的成功经验照搬照套入下一次战争指导之中,那无疑是缘木求鱼、刻舟求剑。
  那么,由谁来统率这支前所未有的美国远征大军呢?威尔逊总统和陆军部长贝克掂量来掂量去,最后不约而同地选中了陆军少将潘兴。
  约翰·潘兴,1860年生于密苏里州林恩县拉克利德。1886年西点军校毕业后去骑兵部队服役,是一位勇敢、严厉、极富献身精神的指挥员,素有“铁锤”之称。他曾参加过剿灭印第安人的血腥战争,担任过西点军校战术教官。1898年参加美西战争。后来又几度供职于驻菲美军,在棉兰老岛上屡建战功,备受西奥多·罗斯福的喜爱,以致当他看到法律不允许他将潘兴从上尉提升为少校或上校时,罗斯福干脆越过822名级别比潘兴高的军官,直接将潘兴擢升为准将。到了威尔逊时代,潘兴仍然“圣眷不衰”,备受重用。美墨边境危机时,潘兴作为征讨军司令官又一次表现出色,大获好评。所有这一切,无疑巩固了他在华盛顿高层人士心目中的地位。1917年5月26日,陆军部长贝克签署了授权潘兴指挥美国远征军的命令。据说这位部长私下里曾对人说,他对担任美国远征军司令的潘兴只准备下达两个命令:“一个命令是去,另一个命令是回来。”由此可见他对潘兴是多么的信任。
  从历史上看,美国陆军部长同作战部队的司令官之间始终处于种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是非纠葛之中,相互敌视、拆台者有之;谩骂攻击者有之;对簿公堂、吵得一塌糊涂者也有之。为什么单单到了贝克—潘兴时代,两人竟“化干戈为玉帛”、关系好到了如此程度呢?
  原来,贝克出生于美国南部的弗吉尼亚州,父亲曾是罗伯特·李将军麾下的一名老兵。后来他在研究内战历史的过程中,始终抱有这样一种看法:内战的教训之一就是,文官政府必须将其对军事指挥官的干预减到最低的程度。贝克自小就接受了他父亲的这一观点并牢记在心。因此当他终于等到机会处理与潘兴的关系时,尽管他对陆军业务十分懂行,并被所有的正规军官誉之为“陆军部长中的佼佼者”,但他对指挥驻法美军的决策性问题,却故意采取放弃权力的方针。他公开承认:他的主要职责是建立一支可以由潘兴带领打仗的军队,然后交给潘兴去打就是了。
  

先训后战潘兴坚持己见(2)
无独有偶,威尔逊在对待潘兴的态度上竟和贝克部长极其相似。虽说无论用哪种标准来衡量,威尔逊都是一位争强好胜、酷爱权力的总统,但他唯独对军事工作不感兴趣,最希望由将军们自己去管打仗的事。在通常情况下,他并不关心如何对军事部门实施精心领导,也不注意采用何种战略,而是津津乐道、乐此不疲地致力于战时外交工作以及为实现和平而进行准备。战后,当他在举世闻名的巴黎和会上纵横捭阖、大放光彩的同时,却始终没有到美国士兵作战和牺牲的任何一个地方去过。他对战争、军人以及流血牺牲之冷漠,由此可见一斑。
  如此一来,潘兴便得到了“美国的法律、条令、制度和习俗所能给予一位战时在战场指挥陆军的司令官的一切权力和职责,并享有相当于部局长们平时和战时的权力和职责”,“总而言之,他拥有根据本指示精神积极进行战争直至取得最终胜利所需的一切权力”。对此,凡熟知美军历史掌故的人无不咋舌叹道:即使当年身兼美国陆军总司令和波托马克军团司令二职的格兰特所拥有的权力,也未必比眼下这位潘兴将军所享有的权力更大、更全面!
  一贯非常自信的潘兴很快就把这份被称做是“格兰特之后无人比拟”的权力运用得十分娴熟,并且发挥得淋漓尽致。
  还在美国陆军第1师开始抵达法国之前的3个星期,从墨西哥边境调回来的潘兴将军征尘未洗,便远渡重洋,来到法国筹建驻欧美军总部,搜集有关情报,以便估算派到法国的陆军需要多少兵力。
  潘兴同法英两方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