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竖子安足道,贤士困缚轭。
海上一尘飞,万马齐惕息。
江山似旧时,风月惨无色。
帝阁呼不闻,高谭复何益。
此时的梁启超心急如焚,整日借酒消愁,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也只能在苦酒与诗文中发泄不满、愤慨,表达永难平静下来的心情。八月,中日正式宣战,甲午战争爆发。日军气焰嚣张,步步进逼,而清军却士气萎靡,节节败退。黄海海战后,李鸿章更是把北洋海军滞留威海卫军港,不再出战,将海上控制权拱手让出。随后,日军侵入辽东半岛,烧杀奸淫,无恶不作,使得北京人心惶惶,终日不得安宁。梁启超与妻商议,暂离北京,试待后举。悲愤至极的梁启超离京返回广东,随后护送妻女去贵州避难。
1895年3月,康梁再次上京应试。阳春三月,春江水暖,燕子衔泥,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国家危在旦夕。师生在途中谈起进京目的仍以“广求天下之人才”为第一义,但也望高中进士,以求更大支援。沿途听闻清军大败,军队溃散,气愤异常。至天津大沽口外,日军强行上船搜查,更令康梁极为愤怒,颇感受辱。至京城,北洋水军全军覆没,李鸿章被迫去日本马关签订条约,割地赔款,国将不国。日本为了逼迫李鸿章签订奇耻条约,发动了更大规模的战争,南占澎湖列岛,进窥台湾,北攻牛庄、田庄台等地,进窥津、京。铁蹄所到之处,惨绝人寰,朝野震动,人心惶惶。内廷备车500辆,准备迁都,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空前严重。
此时,应试举人义愤填膺,议论纷纷,谴责主和派官僚。梁启超奉师命,连夜到各省会会馆讲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鼓动各省举人联名上书督察院,反对割地赔款,签订条约,要求变革。在梁启超的鼓动和湘粤举人的带动下,4月22日、24日、26日、28日、30日各省举人拥之督察院,“人山人海,衣冠塞途,奏章如雪片飞入。”台湾举人最为气愤,更是“垂涕请命”。
随后,康有为决定扩大声势,联合十八省举人一起上书。康有为连夜奋笔疾书,起草《万言书》即《上清帝第二书》,吁请光绪“拒和、迁都、变法”,由梁启超、麦孟华立即修改更正。5月2日,六百零三名举人###于松筠庵之“柬草堂”签名示威,文廷式、徐世昌、袁世凯等官员也参加了此次###。人群把柬草堂围得水泄不通。
梁启超在会上宣读了《万言书》,陈时局,索道路。他说:
“窃以为今之为治,当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以守成之势治天下;当以列国并立之势治天下,不当以一统垂裳之势治天下。”“穷则变,变则通,”“窃为皇上筹自强之策,计万世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
举人们听后群情激昂,热血沸腾,更有甚者痛哭失声,纷纷在《万言书》上签名。当各省举人联名上书之时,清政府派军机大臣极力阻止上书,并遣亲信官员到各省会馆妄造谣言恐吓。但5月4日,以康有为、梁启超、麦孟华为首的数百举人仍然成群接队坐着车子,首尾相连约五里,浩浩荡荡开往督察院,呈递上书。督察院拒绝接受上书,原来清政府“恐人心汹涌,局势有变”,已于5月2日批准“和约”。 这就是“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是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群众性运动的开端,虽然没有阻止马关条约的签订,但这次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提出了拯救民族的具体方案,标志着中国酝酿多年的维新思想运动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康有为、梁启超开始成为全国性的知名政治人物,公车上书中一呼百应的情形,让梁启超看到了维新的希望。
公车上书后,康梁投入到会试中。梁启超所写文章,文笔优美,议论酣畅,副主考官李文田看后,大加赞赏,决心录取。然而正总裁徐桐以广东举人“有才气者必为康祖诒”为由,弃而不录。后来李文田在试卷末尾批上:“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给梁启超极大的安慰。康有为录取后,因为是公车上书带头闹事人,被降为二甲四十八名。
此次进京应试,梁启超得以广交同志,全身心投入到爱国运动中。公车上书成为梁启超的人生转折点,从此步入社会,迅速成为维新变法的领袖,开始其救亡图存的道路。康梁在公车上书中一呼百应,让梁启超看到了变法的希望,决心在政治上干出一番事业来。
报界先驱
他们游走于上层士大夫中间,奔走于各个衙门之间,寻求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动员社
会,创办报刊,开办新社会团体,来组织联络维新人士。此时,梁启超的任务是宣传组织办学、办报,动员社会,从此他的思想更为新颖,更为激进。
1895年6月27日,《万国公报》创刊。这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份报纸,社址在北京城南玄武门外后孙公园,双日刊,每册有编号。《万国公报》由康有为出资创办,梁启超、麦孟华负责编辑。
《万国公报》的内容一般是介绍西方知识学说,宣传变法思想、“富国”、“养民”、“教民”之道。发行时,王公大臣均觉得惊骇,然两月之后,渐知新法之益。与此同时,随“官报”免费赠送的报纸,慢慢增至一千份、三千份,影响逐渐扩大。
随着舆论宣传的高涨,强学会成立的条件逐渐成熟。7月,强学会成立。内阁学士孙家鼐为名誉会长,工部主事陈炽、刑部郎中沈曾植、翰林院编修丁玄钧、张孝谦为总董,会集了一批当时在宫廷内外都有重大影响的人物,成为当时社团学会中最有影响力的一支。
10月,《万国公报》并入强学会,改名《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会刊。仍为双日刊,每刊十页,开始向订户收费银三钱,继续宣传维新思想,鼓动变法。这个阶段,梁启超身为主笔,撰写了颇具影响力的《强学会序》,引起了知识界的关注,《强学会序》应为这一时期梁启超思想的集中体现。
《强学会序》由康梁共同执笔,描述了中国被侵略的触目惊心的情景,令读者听后无不泪流满面,悲愤激扬。它提出“变者存,不变则亡”,希望统治者吸取印度惨遭瓜分的教训,利用维新人士,实行变法,救亡图存,号召爱国士大夫利用维新人士,精诚合作,改革图强,开展维新运动以挽救国家于危难。《强学会序》是一篇动人心弦、鼓吹维新救亡的政治宣言,读之者为之泪下,很多人受到感动,振臂而起。它引起了开明士绅的注意,初步打开了封建士大夫的闭塞思想。
强学会是一个集政治文化为一体的双重性质的社会团体,它一方面创办报纸、翻译西书,建立图书馆,购买仪器,用以开发民智。另一方面联络维新人士、开明士大夫,利用###演讲来宣传变法思想,探求救国救民之道。它打破了中国民众不得私自###的禁令,令广大民众耳目一新,莫不惊骇。因此,引起了封建顽固派官僚的仇视和敌对。
1896年1月,清政府下令封闭强学会并禁止其一切活动。《中外纪闻》不得不停刊,后经梁启超和御史胡孚宸尽力周旋,将强学会改名为官书局,隶属总理衙门,专司译书报,由后党慈禧太后掌控,失去了原有的宗旨。
强学会被封之后,维新人士在上海另辟舆论阵地,原上海强学会成员黄遵宪、汪康年等人利用强学会剩余资金于1896年创办《时务报》,成为新的维新运动基地。和康有为商议之后,梁启超认为维新若要成功,必先培养维新人才,就要用舆论来唤醒国人,开启民智。随后,应黄遵宪等人的邀请,来到《时务报》任主笔,指导时务报社工作。
1895年,梁启超进京会试时,经过上海,就认为上海处南北交通之要塞,必为卧虎藏龙之地,想在此教书接纳同志,学习西文,由于进京应试能更有效广联志士,先到了北京。但上海给他流下了深刻的记忆。此次能够在《时务报》工作,终可一展抱负,故士气高昂,活力四射,激情四射,文章如炸雷般惊醒了封建士人,开始奠定其言论界骄子的地位。
《时务报》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为旨,向国内外发行。《时务报》为旬刊,石印,每册约三万字,载有中外新学、论说、奏折等,可谓字字千金,笔笔含血,梁启超用自己带有感情的笔锋宣泄着自己的宏伟抱负,描绘着中国美好前途。这时,梁启超的言论达到高峰,《变法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