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情况下,梁启超仍然认为在段祺瑞领导下,“我国之共和政治必日趋巩固”, 继续对段祺瑞妥协。7月15日,在北方申令惩办祸首的同一日,唐继尧等在梁启超的一再催逼下,宣布撤销军务院的通告中外,护国运动的胜利果实被段祺瑞不费吹灰之力窃取了。梁启超打倒了一个封建专制的代表,又将政权交给了另一个封建专制的代表。电文如下:
今约法既复,国务总理既特任,虽阁员未经国会通过,然当国会闭会时,元首先任命以俟追认,实为约法所不禁。现国务院既依约法而成,与本院组织条例所指正合。今大总统之依法继任,既符独立各省最初之宣言,政府国会次第成立,允为全国人民心理所同惬。本军务院谨依组织条例于本日宣告撤废,其扶军及政务委员长外交专使军事代表等名目,一并销除,国家一切政务,静听元首政府国会主持。为此布告天下,咸使闻知云云。
护国战争后,蔡锷接到了北京政府的任命他为四川督军和省长的公报,但是因为戎马倥偬,一直没有医疗的时间,此时他已经喉咙肿痛,饮食难进,无法继续工作,只好向梁启超“请乞假数月”。7月19日,北京政府批准给假三个月,让他“就近调养”。然而蔡锷病情加重,国内无法医疗,而医生也给出了无法诊治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梁启超一边向政府为蔡锷请假,一边整理护国战争起草的文电、宣言及回忆录等汇集为《盾鼻集》,请蔡锷作序,共同分享护国战争的果实和喜悦,书中洋溢着军人的豪迈和高度的乐观精神。11月8日,为护国战争立下丰功伟绩的陆军上将、一代风云人物、四川督军及省长蔡锷,在日本福冈九洲医院与世长辞。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巨大损失,他的英名永垂青史。
护国运动以《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为开端,以军务院解散为结束标志。蔡锷为事业献出了生命,李烈钧怀着壮志难酬的悲愤离开了护国军第二军,梁启超也“决不立朝”,功成身退,而唐继尧等继续他们的军阀生活,中国重新回到了北洋军阀的手中,袁世凯死了,但民主共和还未实现,“同志尚需努力”呀!
1917年2月1日,德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政策,扩大侵略,严重侵犯中立国的利益。2月3日,美国对德宣战,随后,一些中立国纷纷与德绝交,进而宣战,而中国却陷入了参战与否的漩涡,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
2月8日,在段祺瑞的督请下,梁启超来到北京,商讨应对政策取得总统同意之法。9日,梁启超入总统府说服黎元洪,并与当天对德国新潜艇政策提出抗议,然而仍然没能通过对德绝交方案。
梁启超通过分析,指出参战是我国跻身国际社会,增强国际地位的大好机会。而战争结束后,中国才能在和平会议上争得权利,以公理制裁日本侵略的野心。段祺瑞也希望能够借参战扩大自己的军权和政治权利,因此二者皆主张与德绝交,对德宣战。
但是,以黎元洪为首的一些人因反对段祺瑞的扩张而极力反对参战,甚至列出数条参战之不利影响,以支持反对参战,舆论上也一直反对参战。这时,黎元洪梦想借国会之力制裁段祺瑞,府院之争掺入了国会与内阁之争,国会中有进步党和国民党两派,又掺杂了党派之争。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梁启超一面在社会上大造舆论,另一方面积极配合段祺瑞政府行动,经过不断奔走,国会参众两院于3月10日和11日分别通过了对德绝交案,并于14日对外宣布。
随后,政府代表陆征祥开始与协约国驻京使节商谈北京参战的权利和义务,梁启超也以在野党的身份与各国使节频繁接触,推动对德宣战,4月25日,段祺瑞召集亲信督军到京,胁迫黎元洪及国会同意参战,而黎元洪则在5月23日,下令解除段祺瑞总理及陆军总长职务,二人公开对立起来。不久,皖奉等省督军在段祺瑞的煽动下宣布独立,而研究系 议员也纷纷辞职离京,政府、国会陷入了瘫痪,政局一片混乱。
黎元洪请求梁启超出面斡旋,梁以“与世隔绝”为由拒绝。随后,张勋在黎元洪的电请下率领4300余“辫子军”进入北京,“调停国事”。进京后,他便解散国会,驱走黎元洪并于7月1日和康有为一起拥出溥仪,宣布恢复大清帝国。随后,张勋被封为内阁议政大臣,康有为为弼德院副院长。
消息传出后,梁启超、段祺瑞密商于天津租界,一起起兵###张勋。7月2日,梁启超、段祺瑞在第八师驻地马场召集军事会议,组成“讨逆军总司令部”,即“马场誓师”。段祺瑞任讨逆军总司令,梁启超、汤化龙等为参赞。7月3日,宣布梁启超的《代段祺瑞讨张勋复辟通电》、《反对复辟电》痛斥张勋、康有为的“公然叛国叛道”,指出“此次首造逆谋之人,非贪黩无颜之武夫,即大言不惭之书生”。梁启超的驳斥让他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成为别人眼中的“叛师”禽兽,康梁彻底决裂。马场誓师后,讨逆军攻进北京,“辫子军”不堪一击,张勋逃进荷兰使馆,康有为也逃进了美国使馆避难,溥仪也不得不宣布退位,上演12天的复辟闹剧结束了。
共和国的旗帜再度飘扬,段祺瑞成为了再造共和的英雄。8月14日,段祺瑞政府发表了对德宣战的布告,加入协约国,以期“以立于国际团体之中,共享其乐利也”。
梁启超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对德宣战对中国捍卫国家主权,起到了重要作用。关于梁启超不遗余力推动参战,尽管有许多人认为他是要投靠日本,发展自己的力量,排除异己。可是,当时美国驻华使者芮施恩在他的《使华记》中为梁启超辩解梁启超与当时段祺瑞的参战动机区别时,这样讲道:尽管以曹汝霖、梁士诒为首的交通系和以梁启超为首的研究系在参战问题上都支持段祺瑞,但“他们彼此都又是对立的”,“梁启超先生是一个文人,又是一个理论家,虽然日本人长期以朋友的态度相待,但他无疑相信自己是一个爱国的中国人,他准备利用日本人的援助,但决不愿放弃国家的一切基本权利。” 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梁启超对战后国际形势的分析是正确的,参战的确为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收回德国在山东的利益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有学者这样评价道:“没有8月14日的宣战案,可能就没有1919年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的抗议和五四运动的爆发,而没有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拒签巴黎和约,也就没有1921年华盛顿会议上山东问题的解决。”
7月14日,黎元洪宣布辞职,副总统冯国璋就任总统,梁启超被任命为参政总长。梁启超就职后,清楚地看到政府的财政,比清末更加混乱,外债累累入不敷出,币制紊乱。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一上台,梁启超便提出全面改革财政的方案:利用缓付的庚子赔款和币制借款来彻底改革币制,整顿金融。
梁启超希望向外国借一笔款项作为整理财政的基金,随后实施一系列这个政策,如发行国内公债,划定中央与地方税范围,裁厘金,简化税则;食盐专卖;田赋按地价册籍制度办理,地价差增税;统一国库;整顿税务机关等,从治标、治本两方面整顿,先治标后治本。
而这时,国内再生波澜。共和政治有了内阁,就不能没有宪法和国会,而原来的国会被张勋强行解散,恢复国会又提上了议程。但是,梁启超认为恢复旧国会必然造成莫大###,拒绝召开旧国会,而主张重新恢复组织临时参议会,这也是揣摩段祺瑞意图后作出的妥协,但他们主要还是认为旧国会束缚了进步党的手脚,希望能够通过改造国会,来达到控制国会的目的,这一主张将《临时约法》产生的国会弃而不用,引起了孙中山等人的不满和反对。
8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联合西南军阀向北洋政府进攻。8月11日,云南督军唐继尧通电拥护护法。25日,护法国会议员在粤召开北京会议。9月1日,粤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军政府大元帅,护法运动进入高潮,从此南北对立局面形成。
段祺瑞面对如此状况,决心武力镇压,统一南方。因此一大部分原计划用于建设、整顿财政的资金,被段祺瑞充作军费,投入到烽火连绵的战争中去了,梁启超一筹莫展,愤然提出辞职,被总统冯国璋执意挽留,只得勉力维持残局。
11月初,国会名单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