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华等的异议。梁启超也认为此举颇为不妥,孙中山向梁启超解释道:“弟子为会长,为之师者,其地位岂不更尊。” 梁启超悦服。会上公推梁启超草拟劝康有为退休书,并起草联合章程。可是遭到徐勤、麦梦华的强烈反对,二人随后移书康有为告变,说“卓如渐入中山圈套,非速设法营救不可。”当时康有为正在新加坡办理保皇派事务,得到二人书信后大发雷霆,立即派叶觉迈携款赴日,勒令梁启超赴檀岛办理保皇事务,不得延误。梁不得已,只能听从师命,前往檀香山。
12月19日,日本友人柏原文太郎等在箱根之泽环翠楼举行欢送酒会,这里风景秀丽,林木耸翠。酒后,梁启超难抑心中不平,应柏原要求,挥笔而就“壮别”:
丈夫有壮别,不作儿女颜。
风尘孤剑在,湖海一身单。
天下正多事,年华殊未阑。
高楼一挥手,来去我何难。
梁启超随后将《清议报》交由麦梦华主持,自己冒用柏原的姓名和护照,在伊藤博文的资助下在24日离开东京。临行时,送行的人到江者数十人,梁启超面对刚刚相聚的妻女父亲,也只得挥泪而别,寥寥数日,又匆匆别离,几人依依不舍。可谓“相送复相送,群贤返自涯”。
午后一点,香港丸离开横滨。是夜,阴云满天,月儿时隐时现,仿佛知道梁启超的心事一般,一脸的阴沉,随后竟什么光明的消息都没有了。触景生情,梁启超思索自己所走的道路,步步艰难,危险重重。这时,他甚至渴望自己能拥有扫荡阴霾的实力,把掩盖晴天的妖魔,一起驱赶到天的另一边。长夜难眠,遥观大海,海浪翻腾,就象不熄的革命浪潮,汹涌澎湃,激起点点寒星。梁启超蜷伏船上,昔日的一幕幕历历在目,品味着成就带来的自豪和困境磨练的意志。
数日来,梁启超卧船苦无一事,整日回味过去,作诗以自娱。一日,忽发异兴,几日内竟成诗数十首,《别箱根楼》、《别犬养木堂》等诗就是在这时候作出的。在海轮上的几日中,梁启超追忆数十年,自己浪迹中原,有家如无家,有家不能归,有父不能尽孝,有妻不能尽夫之责,倍感心愧。难得父亲妻女来异国相见,却又不得不分别,心境所至,写下了《呈别家大人》一首,以书自己对父亲的一片深情。“罪屈家为累,恩深报苦迟,十年惭虎变,两月补鸟私。”短短数日,梁启超作就《壮别二十六首》,满篇都豪言壮语,意气风发,“惊心自鞭影,何处不天涯”,“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壮志荡气回肠,浩浩高歌回响在整个太平洋之上。
海洋的博大让梁启超开始真正认识到伟大的力量源泉,几日的颠簸却让他诗意大发,就在这时,他提出了“诗界革命”的说法:
欲为诗界之哥伦布、玛赛郎,不可不备三长: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不然,如移木星金星之动物以实美洲,瑰玮则瑰玮矣,其如不类何。如三者俱备,则可以为二十世纪###之诗王矣。
“香港丸”在太平洋上斩风破浪,飘荡于茫茫海域,如一叶漂浮,又如一道闪电经掠而过。梁启超白天与青天碧海做伴,人静月淡之时,伫立船舷,环视浩瀚无际的大洋,思潮起伏,“曼声浩歌”。
檀香山,夏威夷王国首府,居太平样数岛之间,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为军事商业名都。1898年,为美国吞并成为美国的一个自治州,但是军事商业地位仍然没有改变。
“香港丸”在航行十二天后,终于到达檀岛,可是此时岛上黑死疫病横行,梁启超不得不改变游历美洲的计划,滞留在该岛达半年之久。梁启超一上檀岛,一片狼藉,亡国伤感密布心胸。忽闻清政府驻旧金山领事得知消息后,要求驱逐他,更是气愤难耐。次日,当地广东籍侨商梁任南等数十人来访,梁启超当天下午还和来访者一起参观了当地的华童学校,开始了他在檀香山的救国活动。
不久,梁启超在日本领事的帮助下,得到了当地政府的保护,恢复了自由行动权利。而梁任南等为了梁启超的安全和活动方便,在嘛街为他租了一间小屋,四周有围墙,地处僻静的郊外,还有数人一同居住,护卫出入。
檀香山小岛众多,风景宜人,碧波南海,游人如织,享有“太平洋天堂”之称,梁启超在这里心清气爽,活动日益频繁,影响着这里的爱国运动思潮,不论是在保皇会还是在兴中会,他都有着不小的影响。数十天内,何宽、###、孙眉等知名人物,梁启超一一拜访,与之思想交流,受益匪浅。
5月1日,疫禁解除,梁启超为建立保皇会,四处奔泊,日日演讲,听者众多,可是入会者却寥寥无几。尽管办理保皇事务并不是心中所愿,可是仍得全心努力。为了更有效的工作,梁启超申请加入当地最有影响力的组织“三合会”,并经过严格的入会程序,梁启超被破格推举为“军师”,开始在当地建立起了威信。
不久,中国维新会在檀香山建立,不仅兴中会会员踊跃加入,三合会的其他成员也都纷纷响应,梁任南被推举为总理,以钟木贤、张福如为副总理,钟水养为协理,以汉挪路卢为总部。 此后,维新会取代三合会成为这里最具影响力的政治社团。尽管梁启超仍然没有放弃革命共和的主张,但是他的行动破坏了檀岛的兴中会组织,引起了革命派的仇视,为以后与孙中山等革命派人士决裂埋下了隐患。
邂逅心中的“小鹿”
梁启超学识渊博,名震五洲,为檀香山华侨所仰慕,当然也吸引了不少女郎的眼球,而何惠珍就是其中的一个。
惠珍年二十,通西文,尤善操西语,全檀埠男子无能及之者,学问见识皆其好,喜谈国事有丈夫气,年十六即为学校教师,今四年矣。
当时,梁启超在檀岛不懂西文,行动十分吃力,遭到不少阻力。有一西报为清政府驻檀岛领事所嘱,经常在报纸上发表西文文章,对梁启超进行诬谤,攻击梁的言论,意图压制梁启超的保皇行动。一时,梁启超的处境极为被动,言论受到压制。就在这时,有人在报纸上多次发表不署名文章,为梁启超辩驳,凛然大义,浓浓热情洋溢其中,梁启超见后甚为感动,可不知何人所为,无法表达谢意。
一日晚上,明月高挂,清风徐来,让人心清气爽。月儿素洁温柔的光线掠过浮云,穿过树荫,落在林间小道,抚摩着秀丽大地。这时,一个人影在小路上闪过,月光照在他的脸上,原来是梁启超,今夜他受邀到保皇会会员何老先生家参加宴会。听说众朋云集,社会名流缙绅士子悉数到场,又是一个宣传主张的好机会,梁启超怎能不高兴呢?可惜,自己的西语水平却成了障碍。
宴会上,果然人才济济,大家热烈交流着。何惠珍是这家主人的女儿,当然入座相陪,但出现时并未引起梁启超的注意。宴后,梁启超应众人要求作演说,可座中众人多讲西语,何老先生命惠珍代为翻译。梁启超侃侃而谈维新救国、专制危害等政治理论时,何惠珍那流利明快、准确传神的翻译让梁启超对这一“粗头乱发”的“野村姑”刮目相看,顿觉此人“目光炯炯,一绝好女子也。”
宴会结束,宾客散离后,梁启超对何惠珍致以谢意,并与之谈论时事,十分投机。后来何惠珍拿出报上为梁反驳的文章原稿时,梁启超对其感激涕零,为之折服。道别时,惠珍紧握梁启超双手,含情脉脉道:“我万分敬爱梁先生,虽然,可惜仅敬爱而已,今生或不能相遇,愿期诸来生,但得先生赐以小像,即随心愿。”梁启超唯唯而已,不知所对。
回到住处后,梁启超翻来覆去,难以入睡。何惠珍的身影漂浮在眼前,如“心头小鹿,忽上忽落”,明知人家是大家闺秀,自己不能有此念头,可是却不能抑制心中想见惠珍的冲动。随后梁何多次相见,梁启超主动送小像于惠珍,她则以亲手刺绣的两把小扇回赠,二人哥妹相称,感情急剧升温。
梁启超自己曾与同志创立一夫一妻世界会,今天没想到会让自己遇到,思索万千,终不能违背大义,于是游历檀香山附属各小埠,以熄心中热火。半月后,梁启超返回住处,有友人来访,却言梁曰:“先生将游美洲,而不能西语,殊为不便,亦欲携一翻译同往乎?”梁启超回答说:“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