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容简介(1)
《帝国的回忆》系《纽约时报》对华报道选编,起迄年代为1854年1月至1911年10月。这一时代的中国,正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变局”,从独立自主的东方老大帝国沦为“东亚病夫”,传统的帝制和士大夫政治走向终结,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蜕变,人民承受着无与伦比的巨痛。《纽约时报》以当时中国人还未具备的近代眼光和技术,即时、全面、连续地观察和记录了这段历史,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文化、社会、革命及华侨等方面,既是一份十分翔实珍贵的史料,又构成了一部具有独特视角的中国近代史。
本书曾于2001年初版,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好评,这次再版,作者对旧版进行了修订与补充。共删减旧版8篇电稿,新增11篇,包括报道上海1854年、1877年、1886年、1906年、1908年五个时间断面的电稿,反映蒲安臣外交活动的电稿,记叙“大秦景教碑”的特稿等。原版关于李鸿章在纽约接受记者采访的内容,针对部分读者的疑惑,拷贝了《纽约时报》原始片断影印刊出,供读者研究。
书中所配的百余幅图片和照片,主要选自与文章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报刊。这些出自西方国家记者之手的景像和现场实录,更增加了本书的历史感和收藏价值。
书评:一面来自美国的镜子
无庸讳言,美国《纽约时报》对于中国的报道是不算多的,无论在晚清或在整个十世纪都是如此,美国的关心重点始终在欧洲。而且比起西方其他报纸来,《纽约时报》在晚清时期的中国纪事也是相对较少的,因为其时欧洲国家与中国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据《帝国的回忆》一书的编者所言,从《纽约时报》创刊到清朝覆亡的六十年间,一共有过四百零八篇有关中国的道,那么平均一年不过六七篇,真可谓少矣。一个自诩的天朝大国,在美国的第一大报上,不过是每两个月才提到一次,份量是够轻的。但是在观察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中,这些不算多的报道却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它有连续性,能让我们看出一个变化着的过程。在1863年4月26日的报道中,记者满腔热情地写道:“大清国当然有未来,而且是充满希的未来,这勿庸置疑。大清国正像由各个国家和民族组成的世界大家庭中每一个新成员那样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这时的中国虽然已经经受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但还没有亡国的危险,美国依然看好中国,这或许还与美国南北战争前洋溢在北方的一股正义感有关。到了中国败于中日甲午战争,情况就大大不同了,报道的语言变成为 :“在当今世界的秩序下,大清国的继续存在对世界和平来说永远是一种威胁。在我们的地面上,大清国是一个既污秽又丑恶的国度,它的存在是一种时代错误。”
《帝国的回忆》这本书的编辑意义即在于此,书中选班了《纽约时报从其创刊以后到清代灭亡这一段时间的一百三十篇有关的中国的报道,等于是给我们送来了一面美国的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到老大中国在美国到底是以什么形象出现的。当然,那些连续的报道当中也有不少有用的史料。据此书的编者说,《纽约时报》认为选编该报对华报道一是“力图以时报原始资料重现一个世界大国之编年史的伟大尝试”。此话有点西方人惯用的夸张。但是的确,就在这四百篇文章中,能够补充中文文献的史料不在少数。如十九世纪下半叶广州、上海等城市的面貌,中国的工业、邮政以及报业的情况,甚至具体到中国的底层人的每日的工价。至于中国人在美国的状况,从留美的中国幼童,到哈佛大学的中文教师戈鲲化,以及访美的直隶总督李鸿章都在《纽约时报》占有一席之地。李的访问更是占了很大的篇幅。更为难得的是还有华人在美国的境遇,他们在美国使用洋泾浜英语的情形,后者尤其是任何其他国家的报纸不可能有的独家报道。
当然,期望该报的报道能为中国近代史增添大量的实质性的史料,恐怕不免要有所失望,至少在晚清时期是这样。但通观该报的中国报道却能更好了美国人的中国观,却是确切无疑的。虽然上面提到在甲午战争失败以后,美国记者对中国已经出言不逊,但并非所有的美国人尽皆如此。1896年访美的李鸿章仍然受到盛大的欢迎,尽管他是马关条约的签订者。主持欢迎仪式的美国将军甚至说,李的访问就像是一个国际大家庭里的大哥哥探访远方的弟弟。我们从这些不加修饰(因为他们不是为了给中国人看)的报道中可以看出,一方面美国对中国的观点并不见得与其列强完全一致,另一方面美国人本身也不是都对中国持同一种看法。对具体问题要进行具体分析,不但是伟大人物对我们的教导,事实上也是我们对待历史的惟一正确态度。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内容简介(2)
我们应该向这本书的编者致敬,虽然他不是一位历史学家,在一些介性的文字中有时有些失误……如该书〈引子〉中说 :“十九世纪中后期,中文报纸与白话文尚未流行”,其实中文报纸在十九世纪后期已经流行……但是他却有许多近代史专家所缺乏的敏锐与敬业精神。中国近代史基本上是一部与东西方列强侵华过程纠葛而不可分的历史,然而近代史学者对西文与日文材料的利用却很不足,研究西方教会在中国活动的历史的人中,很少有人去阅读伦敦会档案一类原始材料,研究近代中国城市变迁的人也几乎不用在香港上海广州福州版早期的西文报纸。因此我以为《帝国的回忆》这本书的更深一层意义还在于,对《纽约时报》可以这样做,对英国、法国、日本的报纸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只要注意一下《纽约时报》的不少报道是从英国《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等转载而来,就可以知道英国报纸必然比美国报纸有更多的有关中国的报道。而实际上,在晚清,英法两国比起美国来,与中国有更加复杂的关系。至于日本人的中国观也需要我们更深一步的了解。甲午战争前许多日本人都认为政府疯了,竟然要与对自己有恩的中国开战,到了战争打赢之后,日本人的观点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从此看不起老大中华,以至于二次大战。当然许多人也许没有《帝国的回忆》编者那样的条件,可以利用纽约图书馆,但在国内,还有许多洋人在华所办的西文报刊可资利用,如《北华捷报》一类的库藏至今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掘,而该报有关中国的某些报道也正是《纽约时报》征引的对象。
前言:他山之石,可以攻错(1)
《纽约时报》自19世纪中期创刊以来,历经150年仍雄踞美国乃至西方主流媒体的领袖地位,这在世界新闻史上绝无仅有。本人在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工作期间,曾比较系统地查阅了《纽约时报》从1853…1997年的对华报道目录索引,并阅读了其中晚清时期的408篇文电。当我发现《纽约时报》对中国的跨世纪追踪报道,其篇幅是如此之巨大、时间是如此之连续、视角是如此之完整时,内心受到很大震动。
1997年夏季,我向时报提出准备选择该报部分原始报道来编纂一部反映中国近现代史的著作,期望寻找到《纽约时报》对华报道对美国主流社会形成美式“中国观”的影响线索,同时也以一个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领域的变迁,捕捉到中国积弱而强,最终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轨迹。这个提议获得时报的重视和响应,并评价为“这是力图以时报原始资料重现一个世界大国之编年史的伟大尝试”。因此,我们从1997年冬开始着手,首先形成了“纽约时报看中国”三部曲的编纂总纲,然后选择晚清社会为第一部,至1998年秋完成这一时间段的资料选辑工作,以此奠定了本书的原始文献基础。将来如果条件允许,我们还准备着手第二部(民国卷)和第三部(人民中国卷)的编纂工作。
“纽约时报看中国”第一部定名为《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独立成书。本书全部原始文献均采选自纽约公立图书馆的缩微胶片库,跨越时间从1857年1月至1911年10月,共采用133篇原始文电,皆从我们编制的《〈纽约时报〉晚清报道总选辑目录(408篇)》中挑选出来①。我们挑选文电的标准,主要依据以下方面:直观反映晚清时期中国社会面貌的文电;直观反映传统中国文化面对西方文明冲击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