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走近名流感悟人生:中国高端访问-第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采访时,夏菊花对自己的姻缘想起来也不免有些好笑,说:“跟闹着玩似的就成了。那个年代,都是组织介绍,还得组织批准。要说原因,我对军人一直都有好感,1954年,我曾到朝鲜去慰问演出,那些最可爱的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认为军人都是英雄,是最可靠的。就这么着,两个人走到一起,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雨历程。”
  1972年的一天,一个重要的喜讯从北京传来,打乱了夏菊花婚后的宁静。这一年文化部决定8月份在北京举行全国杂技调演。这是杂技界多年未遇的一次盛会,也是夏菊花艺术人生再攀高峰的一次难得的机遇!夏菊花踌躇满志,可一想到怀了孩子,她又陷入了矛盾之中!这可是她过了35岁才怀上的第一胎呀!如果打掉第一胎,她还能再怀上孩子吗?把艺术视为第二生命的夏菊花思考再三,还是决定打掉第一胎,前去参加北京举行的全国杂技调演。开始,她没有把这一想法透露给在汉的公公、婆婆,而是先征求她丈夫余开润的意见。她想,丈夫是军人,应该理解和支持她为事业而做出的个人牺牲。经过信中的说服,没想到她的丈夫余开润极为支待她,并且回信让妻子尽快去做人工流产。
  这年8月的一天,北京二七剧场门口被挤得水泄不通,许多熟悉关爱夏菊花的观众看到海报赶到了这里,他们争相目睹武汉杂技团演出的《庆丰收》。那时候,提倡集体主义,已经不允许报幕,更不允许提个人的名字了。可是,一出场,观众还是从那熟悉的动作中认出了术后不久的夏菊花,全场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表演非常成功,演出结束,观众席上再次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夏菊花:菊傲群芳夏若春(10)
夏菊花的成功演出感动了所有的观众,惟独没有打动这次调演最有实权的那位文化部官员。这名“四人帮”在文艺界的帮凶,看完了夏菊花的演出后,冷冰冰地说了一句话:“夏菊花只剩半个腰了,不要演了!”
  这一句话,让夏菊花离开了她热爱的杂技舞台。夏菊花说,那次演出,我终生难忘。看着徐徐合上的大幕,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但是,离开舞台的夏菊花并没有远离杂技。1981年10月,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成立,夏菊花担任杂协主席至今,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杂技领军人物。在这个岗位上,夏菊花为中国杂技事业可谓鞠躬尽瘁。在她的带领下,中国杂技频频出访国外,声誉日隆,大奖不断。远在欧洲的摩纳哥为她树立了《顶碗》塑像,许多国际杂技大赛邀请她去做评委。
  夏菊花后来有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叫余央,小女儿叫余非。这两个女儿都是夏菊花35岁打了第一胎后,因生育年龄过大而剖腹生产的。可是夏菊花却不能将全部的母爱给予自己的亲生骨肉。大女儿余央出生100天,夏菊花便去了法国;小女儿余非出生没多久,夏菊花又上北京出席第四届全国“人大”去了……夏菊花一走,两个幼儿的生活———从端屎端尿到喂食喂奶全部落在了丈夫余开润的身上。
  余开润是为了照顾这个家才从外地调回武汉的,为了支持夏菊花的事业,这位年轻的教官又当爹又当妈,还要努力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夏菊花每当想起这些,心中便感到十分内疚。最让夏菊花揪心的是,在一次出国访问时,她竟收到了女儿歪歪扭扭写来的一封信,信上只有简简单单六个字———“妈妈,我们想你!”捧着信如同捧着女儿可爱的脸庞,她忍不住流泪了……
  对亲生骨肉的思念是那么痛苦,而对她们不能尽到母亲的责任更造成了夏菊花终身的缺憾。夏菊花何曾不想将自己的女儿———起码是将其中一个,培养成接她班的杂技演员呢?两个女儿两三岁时,夏菊花都有意地试过她们的腰,凭她的经验,她的女儿只要精心培育,也是极有可能成为优秀杂技新苗的。可工作一忙起来,夏菊花便无暇顾及了。等她再想起此事,女儿已经过了练功的最佳时期!……小女儿余非3岁那年,著名钢琴教育家汪培华便发现了她的音乐天赋,汪培华建议让余非在音乐上发展,并保证竭尽全力将余非培养成一名出色的音乐人才。当时夏菊花听了非常高兴,并下决心买了一架钢琴给女儿。可是后来,工作一忙,夏菊花又将这件事忘掉了。
  她的老伴余开润1998年从武汉市统计局退休,两个女儿———一个在银行做会计,一个地税务局工作,都跟杂技不搭边。她说:一切顺其自然吧,传人也不一定要在家里出。
  七 一生挥之不去的遗憾与最看重的荣光
  曾有一种说法:“到了武汉,没有看夏菊花的‘顶碗’和‘柔术’,等于是白来了的!”可见夏菊花的节目影响之大,夏菊花的名声流传之广。夏菊花的一生都和武汉连在一起,她舍不得武汉人民,武汉市人民也舍不得她。她曾有两次机会离开武汉到北京工作,可是浓重的“武汉情结”让她始终未能成行。
  1987年,中国文联调她到北京工作,有关领导找她谈了话,###干部局的负责同志也亲到武汉,商量调夏菊花进京的事儿。当时的武汉市委书记正因病住院,听说了这件事儿,就把夏菊花叫到医院里,对她说:“不是我们不放你走,你走了,我们怎么向武汉人民交待?武汉人民又会怎么说我们?”重情重义的夏菊花什么也没说,留了下来。
  1999年,北京方面又要调夏菊花,这回,她还是没有走。喝长江水长大的夏菊花,对武汉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她说:“武汉人民待我不薄,如果武汉人民需要夏菊花这个人当成一块牌子为武汉做点事儿,那我就一辈子立在武汉。”
  由于工作关系,夏菊花每年都要到北京来好多次,但是每次经过保利大厦时她心底里都十分难受,但还是一次次回头多看几眼。夏菊花说,我这一生有一个遗憾,就是没有把国家大马戏院建成,其实,保利剧院那个地方曾是国家大马戏院的规划用地。
  

夏菊花:菊傲群芳夏若春(11)
1981年,夏菊花当选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主席。在其位,谋其政。夏菊花多次出国访问演出,一些国家特别是俄罗斯的国家大马戏院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应该建一个自己的国家大马戏院,让中国的杂技团有一个能够经常演出的专业演出场所,繁荣中国的杂技事业。夏菊花的想法取得了杂协领导班子的一致同意。
  光有想法不行,还得有人去跑。这个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夏菊花的头上。她一次又一次地来北京,跑的路不计其数,好话也说了不止十箩筐,由于夏菊花的名气,也由于这个项目的合理性,各方面都很支持,一切都弄妥了,可是,还担任着武汉市文化局长职务的夏菊花在武汉还有好多事情在等着她处理,不能长期在北京看着事情一件件地落实,把要交待的事情交待好,她回了武汉。
  在家里等着“眼望捷旌旗,耳听好消息”的夏菊花,哪知道由于种种原因,北京这边眼看煮熟的鸭子却飞了。
  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夏菊花欲哭无泪。因此,每次来北京,都会对着保利剧院张望,那里依稀有一个国家大马戏院的影子,看几眼,回忆起当年的一片梦想,心头掠过一丝惆怅。
  “这些年来,杂技是走出国门最多,也是赢得国际荣誉最多的艺术门类。”夏菊花尽管是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协主席,身上笼罩着副部级领导干部的光环,可是交往起来好似就是邻家大姐。夏菊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及中国杂技的现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中国杂技有3000多年历史,夏菊花对记者说,中国杂技造型优美,表达细腻,刚柔相济,不仅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更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有外国友人说,看了中国杂技,感到中国人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正是中国杂技艺术魅力经久不衰的奥秘所在。“近20年来,我们中国获得的国际金奖就有100多个,几乎每一项国际性的重要赛事都少不了中国人的身影。”
  尽管杂技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却并不为中国所特有,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杂技界何以能显示出日益强盛的生命力呢?夏菊花感慨道:“杂技一定要体现民族的风格和气派,也就是‘中国精神’,否则就没有生命力。”
  谈到杂技的创新,夏菊花说,现在杂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