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走出拘留所。
一路流亡演出于当年秋辗转来到武汉,赵启海他们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郭沫若、田汉和洪深领导下的艺术宣传处美术音乐科工作,从事抗日宣传和训练演剧队的歌咏等。当时,音乐界许多有名望的人士逐渐集中到了武汉,在冼星海、盛家伦、刘雪庵与赵启海等人筹备推动下,1938年1月17日在武汉成立了全国歌咏协会。该协会的成立,对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不断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一年年初,赵启海等人又在武昌组织了一个“武昌青年救国会”,下设读书会,歌咏团,早晨运动队,时事讨论会等分支组织,与汉口青年救国会互相联络、呼应。
赵启海还为武昌基督教青年创办了一个少年歌咏团,每天晚上挥舞着指挥棒为孩子们教歌,辛勤培育音乐幼苗。循循善诱的他善于用儿童熟悉的语言和丰富的面部表情,启迪少年歌手们对歌词内涵和曲调感情节奏的理解,激发其歌唱激情,启发其爱国思想。这些孩子在赵启海的诱导和指挥下,合唱准确、整齐,嗓音清亮,吐字清楚,充分发挥了童声的长处。节奏和高潮的处理恰到好处,其合唱水平不亚于专业文艺团体。
在美国的50多年来,每次的晚会和朋友的聚会,有了赵启海的参与马上气氛就热烈起来。他带头高唱抗日歌曲,让听者无不热血激奋。“那时,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出外散步或是出席同胞聚会时,启海都会唱上几首《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充满激情的歌”,让张先华记忆犹新的是,1985年春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举行欢送章文晋大使离任回国的联欢会上,满头银发的赵启海即席引吭高唱脍炙人口的抗战歌曲,引起在场人的情感共鸣,全体与会者都情不自禁地齐声合唱。
其实,早在1989年,赵启海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直到1999年到2000年记忆越来越差,朋友来看他时,他总说模模糊糊记不清了,但唱起抗战老歌曲时却一点都没有失去记忆。张先华说,那时在家里任何一张纸上或是一个本子上,都写着赵启海所创作的那些歌;每每一人呆在室内看着这些歌,他都像是在回忆什么———每当想起这些场景,张先华都会觉得心痛。
深深爱恋也深深理解丈夫的张先华非常清楚,对于患病已久的赵启海来说,那些抗战歌曲意味着这个尘世里能启动他心灵的最后一把钥匙。确实,在赵启海所走过的人生中,抗战期间是浓墨重彩大意挥洒的一个篇章,那些抗战歌曲便构成了他如音乐般动人人生的基调。
二 与冼星海共度黄金搭档岁月
1938年,赵启海在武汉结识了刚从苏联回国、后来与他联袂创作《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战经典歌曲的著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第一次见面,冼星海给赵启海留下的印象非常好,“慈祥和蔼”,而且他曾给张先华描述,“冼星海身材很高,穿着苏联式的制服”。从此,赵启海与冼星海一同开展群众性的歌咏宣传工作,不辞劳累地奔走于武汉三镇,忙于教唱和指挥。
由冼星海谱曲的《在太行山上》,是当时游击队员们最喜欢的一首歌。1938年7月,冼星海在武汉为英勇的太行山游击队创作了这首歌曲。这首歌写成后在汉口抗敌纪念宣传周歌咏大会上由赵启海与张曙、林路唱出,听众大声喝彩,要求再唱,此后传遍了全国。当时,太行山的游击队以这首歌为队歌,老百姓、小孩子都会唱,到处听到“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的句子!
赵启海:离开冼星海的日子(3)
赵启海与冼星海词曲合作的《到敌人后方去》及《祖国的孩子们》这两首抗战歌曲,就是在这时期问世的。其后,在武汉的歌咏队、学校及普通民众中广为流唱,不久便传入北方、东部,甚至到达了敌人的后方,发挥了巨大的威力!抗战经典歌曲《到敌人后方去》的问世还有些故事。当年的9月1日,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对第三厅所属的演剧队全体人员作形势与任务的报告时,剖析当时国民党反对派消极抗日,日寇直逼武汉,国难当头,应以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的思想来武装自己,并强调指出要到敌人后方去开辟工作、扩大实力、抗战到底的重要性。
在这次形势报告的指引和启示下,赵启海领悟到党的决策及时英明,他满怀豪情地挥毫作词:“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不怕雨,不怕风,包后路,出奇兵,今天攻下来一个村,明天夺回来一个城,叫鬼子顾西不顾东,叫鬼子军阀不集中……到处有我们游击队,到处有我们好弟兄,……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歌词强烈地反映出党的伟大号召,人民群众决心把日本鬼子赶出境,将“我们的旗帜插遍了东三省,我们的旗帜插遍了黄河东”,充满革命必胜的信心。
当时,冼星海看到歌词非常欣喜,他立即构思谱曲,激情地创作出节奏明快,信心百倍,铿锵有力的乐曲。这首歌曲原是进行曲风格的二部合唱,流传时一般改为齐唱。歌曲的旋律挺拔矫健,节奏富于弹性而灵活多变,材料集中,手法精炼。在主段3次出现的先后,插入了两个对比性的插段,形成回旋曲式的结构。第一个插段采用类似数快板的节奏,使人联想到宣传队员在行军中打着竹板鼓舞士气的场面;第二个插段节奏拉宽,音调变得高昂,又像是充满必胜信念的游击战士在引吭高歌。张先华认为,主段和插段穿插循环,起着从各个不同侧面展现人民战争壮观景象的作用,使游击战士乐观豪迈、机智勇敢的性格得到鲜明简洁的刻划。
很快,这首《到敌人后方去》战斗歌曲从武汉流传到祖国各地,并深入到敌后根据地,鼓舞着广大群众抗日到底的斗志。这首歌写成后不久,即1938年底,晋察冀边区的每一个角落,到处可以听到“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的歌声,可见其流传的迅速和广泛。这首歌曲后被选录于《抗战名曲100首》等歌曲集里。
在与冼星海共同工作的日子里,赵启海得到他许多的教诲和影响。令赵启海感触很深的是,身为著名音乐家的冼星海具有的那种严谨的创作态度。一次,赵启海认为《祖国的孩子们》一开始两小节不够有力,便要求冼星海在曲调不变的基础上,稍微改动一下节奏。但是,冼星海不同意更改。后来,赵启海自己细细琢磨一番,才悟到如果更改节奏,必须破坏此曲统一性。于是,再请教冼星海时,冼星海微笑着说:“那就对头了!”
在一次回忆中,赵启海这样谈到与冼星海的亲密合作:“他是老大哥,我是小弟弟,我写词,他作曲。”冼星海对赵启海也非常赞赏,他曾在介绍音乐家李凌认识赵启海时这样评价这位事业搭档:“启海这位朋友,忠诚、热心群众工作,和群众特别友好,有这样的朋友合作,事情好办得多。”
1939年,赵启海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移至重庆。这时,冼星海却去了延安,赵启海以后再也没能见着这位音乐事业上的好搭档了。赵启海在重庆继续组织歌咏团,和李凌联系成立新音乐社,并和后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的赵沨等联系筹备出版《新音乐》月刊。在重庆期间,赵启海非常幸运的亲聆了周恩来的教诲,对此,张先华当然也不能淡忘,“周总理非常关心启海的工作情况,曾在曾家岩50号与他长谈,使他受到极大的鼓舞和鞭策,终生难忘”。
三 喜爱民族音乐的他是王洛宾民歌的内地首唱者
在张先华眼里,赵启海一生都没有抛弃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喜爱,“他对于民族音乐的浓厚兴趣产生于孩提时代”。1914年4月,赵启海出生于江苏徐州铜山县一个叫赵家圩子的村庄,聪明好学的他从小便显示出多才多艺的一面,不仅爱唱歌,会拉胡琴,还写得一手好字。每当在家下完地后,他的第一件事便是拿起胡琴,坐在门口拉上一段,身边常常围着好多听他拉曲、唱歌的孩子。张先华说,他演奏的《二泉映月》,深沉情长,令人回味无穷。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赵启海:离开冼星海的日子(4)
沉醉于创作抗战歌曲的赵启海与民族音乐之间,有着怎么也绕不开的缘分。而“西部歌王”王洛宾,又是赵启海民族音乐情结中一个绕不开的人物。
1939年10月,国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