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对失败,周宝生没有退缩。他深信通过“引进来”谋求进一步发展的思路没有错,农村经济要飞跃发展,就必须实现由传统产业到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于是,一个更为大胆的设想在周宝生心里形成了———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覆盖面大、经济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产业进军。
乡亲们拿不定主意:“泥腿子也可以盘高科技?”周宝生坚定地说:“事在人为。条件可以创造,人才技术可引进。”
这年三月,武汉冶金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业胜受一位朋友之邀来到官桥村八组,此前刘工一心想让自己的技术永磁合金产业化,却一再受阻。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这位全国第一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被官桥八组良好的环境、纯朴的风气和周宝生的敬业精神所折服,深有感触地对周宝生说:“八组是一块干事业的地方。”周宝生听后,觉得话中有话,便问:“您的想法变成现实,得投多少钱?”刘业胜感叹地说:“五六十万吧。”“100万怎么样?”周宝生的话,让刘业胜眼睛一亮,周宝生接着说:“如果您不嫌弃,就到这里来吧,要人给人,要钱给钱,您想怎么干,我配合,当后勤部长。”
三天后,辞掉“铁饭碗”,来到八组落户。他拿出多年积攒下来的两万积蓄作风险抵押金。周宝生说:“老刘,风险金不要了。你从大城市来到小山村,就是信得过我们,信任比金钱重要。”于是,挂起了“湖北长江合金厂”的牌子。
三个半月后,永磁合金投放市场,每年向国家上交利税1000万元。如今,永磁合金被授予“国家科技成果一等奖”、“99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等称号,国家计委认定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化推进项目”,产品广泛应用于军工民用,而且还远销德国、瑞士等国家和地区。用该产品制作的精密仪器,还用到了宇宙空间遨游的“神舟二号”飞船上。
合金厂办成了,群众乐开了怀。周宝生却没有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他心里装的是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二年,他又来了一个大手笔:推平一座荒山,盖起了四万平方米的厂房,建成了“高科技工业园”。
周宝生的胆子越来越大,文章越做越大。国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二纵二横”、“五纵七横”,这些国道主干线无不跨江过河,必然要兴建大量斜拉桥、悬索桥。商机不可错过,上缆索厂!
当时,国内生产缆索仅有12年的历史。为了论证这个项目的可行性,周宝生与有关部门的同志远赴上海进行考察,累了就在车上打个盹,饿了就在路边小店扒几口饭。
如今,这个组办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成为我国缆索生产行业的佼佼者。它生产的“田野”牌桥用缆索被国家经贸委列为“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被科技部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已被采用于武汉白沙洲长江大桥、荆州长江大桥、军山长江大桥和缅甸玛哈邦多拉大桥等多座国内外大桥。小组长创造了大奇迹!
周宝生开拓创业的劲头更足了。他带领一班人又接连办起了田野焊丝厂等多家“高、精、尖”企业,组建成了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于一体的企业集团———湖北田野集团公司,已将八组打造成国内颇有分量的磁性材料、焊接材料、重型钎具、桥用缆索、新特药产品生产与科研基地。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周宝生:一个人和一个村庄的传奇(6)
脚踏实地:走出了“一阔就变”的怪圈
海拔一米八,腰围一米零几,体重零点一零五吨。周宝生身体魁梧,伟岸有余,可谓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诚然,周宝生的生理特性只是一种表象。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最令人钦佩的还是敢于与困难挑战,敢于担担子,敢于开拓进取。这就是周宝生坚强脊骨真正的超人之处。他这个农民的儿子是“地球村”上最小的不够品“组官”,却挟着时代的雄风在村口起步,成为了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积极索者。
官桥八组仓廪足、民风淳,周宝生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了。他有了一串闪光的“头衔”:湖北省十佳村党组织书记,湖北省十大杰出公民,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第七、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党的十六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等。尽管他头上有一长串耀眼的光环,周宝生仍愿意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周宝生“出名”不“慕名”。上面来的领导不止一次地问他,要不要挪一挪位置。他总是笑着摇摇头:“感谢领导的关心,我能当好这个组长就不错了。另外,当这个组长,并不妨碍我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比如雷锋,我看他就不一定适合当什么军长、师长。把名利看淡点,事业就旺点;把名利看重了,事业就没了。”周宝生有他的主张,新农村这幅画还没有画完,正画到精彩的地方,他不能停下。他说:“我的事业在农村,在我的家乡。这里的村民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领导大家共同致富,过上和谐康乐的生活,是我的理想和责任。”
1995年,官桥八组推掉了一座荒山,建起了高标准厂房和一排排专家别墅。当时,周宝生也承受着不少风言风雨。有人说,他这里在摆阔气、出风头,是“钱多了,没地方花”。事实证明,周宝生舍得花钱“筑巢引凤”,又是一着妙棋。
作为湖北田野集团公司的老总,周宝生现在应该算是“发财”了,不过他是让集体发财,让村民发财。不少人说,凭周宝生这样的才干,如果他一门心思干自己的,嘉鱼县肯定会多出一个千万富翁。但周宝生没有那样做。他“发财”不“慕财”,至今仍然过着和八组群众一样的生活。
在有的人眼里,一个拥有8亿多资产的集团公司老总一定会财大气粗,出手阔绰。然而,他俭朴、廉洁、正直的美德一直没变,他时刻提醒自己:党组织培养了我,我应该知道肩上的责任有多重。凡经常与周宝生打交道的人都有一个同感,今天的周宝生仍是过去那个艰苦朴素的周宝生。他每次到武汉出差,办完事后再晚也要赶回来,一是怕耽误工作,二是为节省费用。到北京参加全国人代会期间,他的一位好友请他吃饭,要了一瓶高档酒。周宝生硬是不准开瓶,趁那位朋友上洗手间时,他悄悄地到服务台换了一瓶廉价的普通白酒。好友不理解。周玉生说:“我们都不是讲究吃喝的人,没有必要把钱浪费在吃喝上。”
官桥八组的制度很严格,令行禁止,说到底是当家人周宝生率先做出了好样子。20多年来,周宝生曾面临着不少考验和诱惑,但他坚持一个标准———“自己的利益可损,八组群众的利益不可损!自己的利益可丢,共产党员的形象不能丢!”
科技园区基建工程发包时,两个包工头提着烟酒来到周宝生家里。周宝生一脸不高兴,对他们说:“凡拿东西来的,一律免谈。”包工头以为周宝生是嫌东西少了,随即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红包说:“一点小意思。”周宝生严肃地讲:“歪门邪道在我这里行不通,你们凭实力竞争,我有我做人的准则!”两个包工头不好意思地走了。通过公开竞标,这两个包工头还是拿到了这项工程。完工后,他们说;“老周这个人太抠、太正统了。我们虽然没有赚到多少钱,但人格却得到了尊重。”
在官桥八组,如果按劳分配,周宝生的工资收入应该是最高的。可实际上他每月领取的只是公司员工的平均工资,与专家的收入相比,只能算个小零头。就是各级组织发给他的奖金,他也全部交给了组里。1997年,周宝生的儿子考上大学。公司的几位老总闻讯后,凑了2000多元钱到他家里去祝贺,受到了热情接待,但所有礼金却被一一退回。
周宝生:一个人和一个村庄的传奇(7)
周宝生对自己的事情不在意,但对组里每一天发生的事情都十分留心,对群众的疾苦更是关心备至。组里有位老人耳朵化了脓,周宝生主动上门看望,并拿出1000元钱给老人,还安排专车送他到武汉治疗;一位中年妇女摔成重伤,周宝生不仅亲自为她联系医院、医生,还发动村民和员工捐款5000元,从组里福利中拿出11000元资助她治疗;为了帮助组里一位残疾人就业,周宝生亲自落实资金,送他读书学医,待他学成归来,又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