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极大地关注。
1985年,陈卫有幸成为第一批公派留学的人员。去美国,陈卫掩饰不住自己内心的狂热,他超前的商业意识强烈地影响着他追逐美国的高科技环境,此时的他有太多的想法需要实现,因为早就听说美国能够实现他的梦想。
在美国伍斯特理工大学,陈卫主要研究数字信号处理与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虽然不是学无线通信,但却是后来无线数字通信的核心部分。在这期间,陈卫由于突出的成绩,参加了美国太空总署哈勃望远镜外空探测卫星计划,也就是最早进入美国太空总署工作的大陆学者。他设计的芯片,采集黑洞脉冲星发出的脉冲作为卫星的时钟基准,给哈勃望远镜提供导航参考。
1990年,陈卫加入摩托罗拉公司,在德州首府奥斯汀的半导体部主要从事数字信号处理器方面的应用研究,有着突出的成就,并完成了博士学业。在此,他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开发以及市场拓展的经验。
1994年,陈卫在奥斯汀结识了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智能天线专家、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徐广涵博士。1995年初,陈卫和徐广涵在徐的家里讨论通信技术问题,看着窗外远处山顶上DELL电脑公司的老板戴尔正在热火朝天地修建自己的豪宅,感慨万千。因为戴尔就是徐广涵任教的德州大学本科中途辍学的学生。戴尔能够折腾这么大,为什么自己不做些事情呢?陈卫是研究信号处理和集成电路设计的,而徐广涵是研究智能天线的,成立一家探索新的无线通信技术公司的设想在两位不甘落后者心中形成,这就是他们在美国的公司———希威尔###,陈卫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众所周知,由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我国的第一、二代移动通信市场基本上被国外垄断。我国在第二代通信技术方面不仅掏出了数百亿美元用于系统引进,而且还要承受技术上的无理歧视。假如我们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研究方面仍然裹足不前,最终的结局是把价值数千亿美元的庞大市场拱手让给西方国家。况且,一个国家通信产业的发展远远超出了经济上的意义,还关系到国家安全。
尴尬的处境引起了我国一批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科学工作者的沉思。1995年5月,原邮电部科技司司长周寰率国内7名通信专家组成的邮电部科技考察团考察了美国无线通信特别是CDMA的市场发展状况。周寰司长心中有个很大的愿望,希望在未来能够研制中国自己的移动通信技术。在奥斯汀,陈卫与考察团成员之一的李世鹤阔别10年后再次相见。欣喜之余,双方发现在移动通信领域有很多共同的话题。陈卫虽然是那种有创新精神的人,美国的高科技环境对他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是他没有忘记当时国家用有限的美元送他到美国留学的目的,在双方的多次洽谈之后,成立中美合资公司的计划逐渐成形。
陈卫:冲刺“最后一公里”(3)
同年11月,邮电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与美国希威尔###合资组建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陈卫出任信威公司总裁。初创时期的信威由于缺乏资金、人才和技术力量,为加速SCDMA无线接入系统原型机的研制,信威决定把研发的基地放在美国的希威尔公司,这个由中国留学生创办的公司,担起了研制中国的移动通信技术的重担。当时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的资金,通过信威引入希威尔。陈卫无私的拿出了希威尔所有的技术和成果,当时也有许多美国的合作伙伴对此提出很大的异议。但是,陈卫依然坚持无保留的将希威尔的技术和成果转移到国内。也许很多人都会说陈卫当时太傻。但是陈卫并不这么认为,他说:“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依托中国巨大的市场,发展SCDMA通信技术,为新兴通信市场服务。”
不解之缘:“小灵通”想漫游世界
为了实现振兴民族通信产业的理想,研发出“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只有中国掌握”的技术,陈卫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离开身居海外的妻子和两个不到十岁的孩子,毅然回到祖国,与信息产业部电信科技研究院共同创建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的平台。
“做信息时代先锋,扬中华民族国威!”正是凭着这个坚定的信念,信威人义无反顾地搏击于世界电信业的狂飙巨浪之中,创造着世界通信技术发展史上的奇迹。
SCDMA无线通信产业是中国人第一次在IT通信行业内,从“根儿”上拥有的一个具有完整知识产权的产业。陈卫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SCDMA无线通信产业正在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民族通信产业。
谁会想到,信威凭借技术优势迅速在国内市场崛起时,在1998年,当SCDMA系统在现场中经过3年多的运行,发现了大量的实验室中不可复现的设计和质量问题。面对这种产业化进程中出现的困难,人们开始怀疑SCDMA无线接入系统是否真正能够成为成熟的商业化产品,在这关键的时刻,陈卫和研究人员一起认真分析了SCDMA无线接入系统存在的设计和制造问题,成功解决了SCDMA无线接入系统在技术上的先进性和实现上的艰巨性问题。
信威解决了智能天线工作稳定性的问题,无论是在零下50度的严寒还是在潮湿的三伏,智能天线都能跟踪移动用户通信终端;上行同步实现了精密的闭环控制,使得SCDMA综合无线接入系统的实际使用容量达到了理论极限值;为了降低系统复杂性提高电池工作时间,SCDMA系统实现了无信道编码条件下高速移动,并且话音质量可以与有线电话媲美;TDD模式下的大区制覆盖半径已经达到在固定通信时40公里、在移动通信时郊区4~5公里、城市密集环境下1~3公里。SCDMA系统实现了无缝隙高速切换并且对话音没有损伤;大规模组网能力已经形成,集中的网管监测、控制、用户鉴权和安全保护都在现场使用中达到了验证;多种增值业务正在加入SCDMA系统,如短信功能、越区提示和来电丢失显示;SCDMA系统采用了多载波技术,实现了无直视、零安装高速数据的传输能力。
陈卫在经过信威和SCDMA几次起伏的过程中虽然已经成熟,但记者不免好奇地想探究他最初的无线电情缘。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作为抗战后方基地和战时陪都,无线通信一直是其与外界保持联系的最主要方式。现在,重庆依然是我国培养通信人才的基地,已经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通信人才。幼年时期的陈卫是个“小灵通”,自然也受到了重庆的无线教育熏陶,7岁的他在老师的启迪下做了一个单晶体管收音机参加全国少儿无线电比赛,获一等奖。
青年时期的陈卫和所有那个时期的年轻人一样,一件也没落下,“文革”、下乡、1977年高考,所有这些足迹都给陈卫后来的道路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他感激这些经历带给自己的磨难,感激这些经历带给他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乐观态度。后来的陈卫一直对外宣称自己是个“阳光派”。
txt小说上传分享
陈卫:冲刺“最后一公里”(4)
考入重庆大学后的陈卫积极向上,努力学习。因为机会来之不易,能在恢复高考第一年就考上大学,得益于陈卫在那种动荡而激情的年代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1982年,重庆大学无线电系计算机专业毕业,留校在光机所当助教,这份在当时非常不错的工作并没有安住陈卫的心,幼年时期那股钻研无线电的好奇使得陈卫不安心在大学做学究式的人物。此时的陈卫更想做一位高科技企业家,因为此时改革的春风已经开始拨动这位年轻人对美好未来向往的心弦。
于是,陈卫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他下海了。大学学计算机的陈卫开了一家软件公司,用BASIC语言编写程序开发一些软件。当时,一笔两三万元的小合同能让陈卫心动好久。见机即动是当时那批下海经商人的一致惯性,1984年,世界第一套模拟大哥大开始在芝加哥开通,由于李世鹤刚从加拿大念完博士归国,带回来了移动电话的概念,并在重庆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民营无线移动通信公司,陈卫也第一次接触到大哥大这个崭新的领域。也就是从模拟大哥大开始,陈卫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无线旅途。
背后支撑:功勋章有她一半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