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谈到国产自主品牌汽车时,李书福说,中国是有世界地位的大国,汽车工业关系着每一个人的行路,和粮食、棉花一样重要。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汽车工业,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后果很难想像。随着国内汽车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工业也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中国发展本土汽车工业,也是先从中低档车开始,发展中国人最适用的小型车。目前在中国生产的低档轿车,性价比相当高,已经具备了国际竞争力。国外同质、同档次的车,比国产车的价格高出很多。
李书福说:“我们搞自主创新是被逼的。想学技术没处学,想买技术又没钱,怎么办?只有自己去搞。一开始我们就有正确的认识,认为自主创新能走出一条道路,而其他人并不这么认为。因为他们依赖合资,依赖别人的技术、产品、品牌以及所有的管理,只要有一张营业执照就可以‘生钱’了,我们没有这个条件。合资就像抽鸦片一样,到最后就摆脱不了别人的控制了。所以在大家对自主创新都没有热情的时候,吉利搞自主创新的成本非常低。中国的汽车工程师没有人聘用,吉利聘请他们的成本很低。我记得很清楚,现任吉利质量总监徐抗来吉利应聘时,我问他一年要多少钱,他说无所谓,只要有地方能发挥作用就行。当时,我只需支付3万元左右的年薪给他。另外,我们还可以较低成本聘请一些科研机构来帮助我们搞开发。当初给吉利摩托车配套的零部件企业,也跟我们一起转行开始搞起了汽车零部件。我们培养起来的零部件企业的成本优势,最终就转化为吉利汽车的成本优势。”他打比方说:“搞自主创新就像种树,合资企业从国外搬一棵大树过来,放在家门口用泥土一埋就说这颗树是他种的。但是这种树没有根基的,风吹雨刮它就可能会死掉。吉利是从小树苗开始栽培,十几年时间灌溉,根基很深,风吹雨打都不怕。”
挪威的渔民出海捕捉沙丁鱼,为了防止沙丁鱼到岸时死亡,在运输沙丁鱼的容器中放几条沙丁鱼的天敌鲶鱼,沙丁鱼为避免被吞食,在有限的空间内快速游动,反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经济学由此提出“鲶鱼效应”,意思是说,要有博弈,要有竞争,企业方能有活力。而李书福就是中国汽车界的鲶鱼。
李书福:驶入“快车道”的秘笈(10)
这条名叫“吉利”的鲶鱼逆流而上,掀起骇人的巨浪,将一潭死水的中国车市搅得浪涛滚滚。李书福造的汽车多,却卖得便宜,款式豪华美观的吉利汽车,每辆售价只4万多元,是国内同类产品中最廉价的。由于吉利接连引爆4次降价风潮,突破了4万元价格的瓶颈,许多被人熟悉的品牌车车价纷纷跳水,从而开始了中国低价轿车的市场。价格策略一直是吉利得心应手的杀手锏,在车价居高不下、老百姓持币待购的国内汽车市场上,吉利是一条四处游动的“鲶鱼”,不断突破所谓的汽车价格底线。
低档车价格空间毕竟有限。把“鲶鱼”的触角伸向中高档车市场成为李书福的下一个主攻目标。谈及为什么如今又在进军中高档汽车,他这样解释:“这跟利润有关系,更重要的是跟一个企业的形象,跟这个企业的持续发展,要总的起来系统思考。因为现在给人家的感觉好像吉利汽车的话它就造不出一辆好车来,好像吉利汽车它就是最便宜的,它就是小型经济性的,我们认为吉利有能力造出中档的、高档的轿车,我就可以造出高水平的轿车,这是一个要改变企业形象。第二个也是持续发展的需要,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一个持续的良好的经济效应,没有一个持续的发展后劲,那么这个企业就变得走到哪里就是哪里了,所以我们的战略的话总要去考虑企业长久持续的良性发展,所以要进入中档轿车和高档轿车的研究和制造。”
和搅动低档车市场价格不同,做中高档车市场的鲶鱼并非易事,但这又是李书福的又一次鲶鱼兵法的挑战。在对决中高档车市场时,李书福也多次表示:“不会放弃继续做平民车的梦想!”
光荣?梦想?旗帜
打开吉利的创业史,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从冰箱行业,到装潢材料行业,从造摩托车,到造轿车,每一次的转产都意味着一切都得从头开始,每一次的转产都带来一场脱胎换骨般的阵痛。
就是在这种“革命性”的一次一次转产中,吉利的事业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传奇般地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更重要的是一次又一次充满艰辛的再创业,练就了吉利“顽强拼搏、敢创一流”的企业性格。而正是这种企业性格,激励着吉利人,给每一次的转产,都戴上了值得夸耀的“第一”桂冠。
今天,吉利一路过关斩将,向着汽车工业的高地奋力攀登,其势一发不可收拾。从“豪情”到“远景”,从经济型轿车到中高级轿车,从研发3缸发动机到装载AGF赛车的CVVT发动机,中国几乎被浩浩荡荡的合资潮淹没殆尽的本土汽车工业,终于露出了重新振兴的曙光。
有人曾问,你现在成了亿万富翁了,你幸福吗?他说,幸福与不幸福,不能用钱来衡量。我告诉你,有钱并不一定幸福,你今天发愁怕被人家偷了,明天又担心这个钱来路是不是有问题,后天又考虑这个钱怎么花。你整天发愁,你一点都不会幸福!他说:“我感到幸福,不是因为有钱,而是因为我的理想正在一点一点变成现实。”
农民出身的李书福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些从MBA教材中脱胎出来的企业理念似乎并不入套,他把中国加入WTO说成是“和世界订的合同”。但就是这样一个农民出身的李书福造出满大街跑的吉利牌轿车,让那些满腹狐疑、投以白眼的“学问人”感到了尴尬,算是给“民营经济是最具活力的经济”这一论断添加了一个有力的例证。
李书福有两大理想:造世界知名汽车和办世界一流大学。两大理想都在向前挺进———
从低级车起步、学习借鉴入手的吉利汽车,已经成为中国自主经济型轿车的标杆型品牌,并且正在突破中高级车的樊篱,进入与世界中高级轿车同台竞争的领域。“中国汽车十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等荣耀,桂冠般加冕在吉利身上。对此,李书福感到幸福。他说:“我天天坐吉利汽车,但是我觉得很幸福、很踏实!”吉利远景正式下线后,李书福还让人把他原来用来接待来访客人的奔驰和普拉多等全部卖掉,换上了远景。他说:“作为汽车公司,你能坐上自己生产的车,用自己生产的车接待客人,这种自豪感、成就感是很难用语言形容的。”上行下效,李书福的这种自豪感和成就感,无疑强烈地感染了他的部下。据悉,吉利集团上千名有车的员工,99%开的都是吉利轿车。现在,除了大型客车,吉利集团的所有公车,都换上了自己公司生产的轿车。
李书福:驶入“快车道”的秘笈(11)
在吉利国际化战略的蓝图上,未来10年的规划动人心魄:
到2010年,将推出15款全新车型、8款发动机、6款手动变速器、6款自动变速器、3款电子无级变速器、一个油电混合动力项目和一个赛车项目;到2010年,将实现产销100万辆目标,其中国内市场份额达到8%,吉利汽车将成为国内经济型轿车的首选品牌;到2015年,将实现产销200万辆,其中三分之二出口,在国际市场份额将达到2.5%,吉利汽车将成为国际知名品牌。李书福放出豪言后,业界又是一片哗然,质疑声不断。
但是李书福对自己定下的宏伟目标依然很冷静,“吉利要生存必须得做到这个规模,否则就会前功尽弃。”为此,李书福花费高额代价让吉利在香港借壳上市,为吉利的长期发展“造血输血”;先后在中西部落子,完成国内生产基地布局;参加法兰克福和底特律车展,获取空前的知名度,为进军国际市场埋下伏笔……
“因为是民营企业,所以吉利在投资选址上有更大的灵活性;因为是自主品牌,所以我能国内国际市场兼顾。”在吉利由“小帆船”向“航母”进化的过程中,李书福痛并快乐着。
可以预料,为了实现宏伟的目标,吉利将把自主创新的旗帜举得更高。在自主原则下,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吉利将自由地组合全世界的资源“为我所用”,将和更多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