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走近名流感悟人生:中国高端访问-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粉丝”围得水泄不通,动弹不得。大家簇拥着他,纷纷请求:“您给我签个名吧!”他一笔一划地认真签着,人越来越多……虽然人群在他的前方让出一些空隙,但他没走两步就不得不又停下来。就这样走走停停,从大会堂里面到外边广场不足500米的距离,他足足花了半个多小时。
  根据有关规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数额为500万元,450万元由获奖人自主选题,用作科学研究经费,50万元属获奖人个人所得。接受采访时,李振声表示,将把50万元的个人奖金全部捐给中科院遗传发育所,作为困难学生的助学基金,助经济困难学生一臂之力。在荣誉面前,李振声显得很淡定恬然,告诉记者,他对物质生活没有太高的要求,平常就是粗茶淡饭,生活上很知足,他的捐款决定孩子们也都同意了。谦逊和蔼的微笑一直挂在脸上,他的淡泊严正深深感染了记者。
  钱财对于李振声来说就是身外之物,这么多年来他得的奖已经数不胜数,此前所有的奖金他都是和同事、学生一起平分。他的道理很简单:“所有的荣誉都是集体的,大家都付出劳动,报酬理应每人都有。”
  李振声的生活非常节俭。在实验站调查时,他与大家吃在一处,从不搞特殊,他深知农民种田不容易,从不浪费粮食。身教重于言教,与他一起工作的许多同事和学生身受感染,最终也把节俭朴素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正如李振声所说,科研人员能获得奖励,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团体的配合。也一如他所说“荣誉首先应该归于集体,没有集体的艰苦奋斗,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荣誉”。但作为项目负责人,国家在奖励个人的同时,已经规定了其中的450万元用作科学研究经费,其实就是考虑了集体的贡献。既然这样,就该心安理得地收下国家的这份“心意”,不必急着把奖金全部捐献。否则,获奖者似乎成了奖金的“中转站”,奖金有名无实,国家给予的奖励也失去了其原来的意义。
  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具有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的传统美德,堪为世人楷模。这一点,在李振声的身上又一次得到充分的体现。的确,按照设奖原则和颁奖目的,个人奖金是完全给予科学家本人的:捐奖诚可贵,不捐亦坦然。有人说:“虽然李院士的行为很朴素,很自然,不含任何‘作秀’的动机,难能可贵,然而他不必慷这个慨……国家科技大奖不是道德上的奖掖政策,似乎不宜以个人道德境界的标准来处置所获得的奖金,否则就容易使这一政策出现目标偏移的结果。”同样有网友说:“现在科学家李振声把奖金公开捐出去了,的确是科学家李振声的思想高尚,但这样一来,以后获得奖金的科学家怎么办?对有些想通过合法科研获利的科学家来说是不公平的,毕竟公民有充分享受到合法权利的自由,社会才会更和谐。”
  据了解,在参评国家最高科技奖之时,李振声便不同意为自己申请评奖。“我觉得国家已经给了我很多荣誉。但这是集体的成就,所里也一直这样坚持,大家也觉得应该集体参加评奖。”他还说,如果一定要说成绩,我觉得自己工作只不过做得比较超前,有一些开创性。
  对于社会上争论他捐奖一事,李振声说:“我没觉得把奖金捐出去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很淡然,没想到会引起这么热烈的反响。”他之所以把奖金捐出去,首先还是因为他取得的成就“确实来自于集体的艰苦奋斗”,此外“我们都是从艰苦年代走过来的人,习惯了俭朴的生活,没有什么过高的物质条件上的要求。子女们收入也很稳定,有这个条件把奖金捐出来。当初决定把奖金捐出去,是很自然的想法,没有要突出自己的意思”。
  

李振声:民谣“要吃面,种小偃”的背后(10)
“我的做法不应该成为先例。”他说,获奖者把奖金留下用于贴补家用,改善生活,合情合理。如果有的获奖者本身家里就有实际困难,“就更应该把奖金留下,安排好生活,才能更好地搞科研”。
  记得在2006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全球数学最高奖———菲尔茨奖得主之一的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拒绝领奖。美国《纽约时报》一篇报道开头就是“佩雷尔曼,你在哪里”来表达对这位不追名逐利的天才数学家的敬佩。而纽约州立大学数学家迈克尔?安德森更是高度评价:“佩雷尔曼来过了,解决了问题,其他的一切对于他都是肤浅的。”其实,李振声的行为何尝不是如此?
  不论社会上如何评说他捐奖一事,李振声崇高的人格魅力使他成为中国科学家的一面旗帜和榜样。李振声,擎起的是知识分子的风骨,高扬的是社会道德的风范,可佩可敬!
  知情人视野里的魅力:“小麦远缘杂交之父”
  “我和李振声同年生人,小时候天天在一块玩!”山东省淄博市南谢村的戴立业老人,回想起小时候和李振声一块上树掏鸟蛋时的情景,禁不住笑出声来。据戴立业回忆,他们十三四岁的时候,村头有一座庙,庙里有棵参天大树,他和李振声常去那里玩,还上树掏鸟蛋。“李振声比较老实,他爬不上树,就站在树下等着,我爬到树上掏了鸟蛋以后,就朝树下大声喊,要往下扔蛋,他在树下用破棉袄接着,可是树太高了,鸟蛋落在棉袄里还是碎了,看着破碎的鸟蛋,我们好一阵心疼。”
  后来李振声在外上学工作,戴立业也参了军,很少见面,但儿时的友谊使他们久久不能忘怀。李振声每次回家都要到他的家里看看,两人拉拉家常,说说小时候的事情。“虽然李振声的职务越来越高,但他还是那么平易近人,看到乡亲总是热情地迎上去。”
  在弟弟李永渚的印象里,二哥同样是很老实。“我比二哥小1岁,小时候他在家里干活是最多的。”李永渚讲,他和妹妹年龄比较小,而大哥比较顽皮,所以家里有个打油、抓药的活,都是叫李振声去干,李振声干的活最多,挨的训也最多。
  “父亲去世很早,母亲在世的时候,二哥差不多每年都要回来一次,母亲去世后,他回来就比较少了。大哥生病的时候,他虽然工作繁忙,总是抽空给大哥寄钱、寄药———现在,大哥李永泉已经过世了。在济南有一个妹妹李永颖。”李永渚还说,李振声每次回来,村里人来看他,他总是两只手紧紧跟大家握着,那么亲切、自然,一点儿也没架子。
  妹妹李永颖一直沉浸在自豪和骄傲中,每当在电视上看到哥哥的画面,她就激动好久。在妹妹的眼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哥哥李振声一直往家里寄钱。“年年如此,50多年来哥哥从来没断过。给母亲寄、给大哥寄、给侄子寄。那时候家里所有的费用几乎都是他寄来的。”言语中,李永颖对二哥充满了无限的感激,表情中透露出了无限的亲情。在李永颖的印象中,二哥还给很多远方的亲戚寄过钱。“凡是对我有恩的人,我都要一一报答。”李振声多次在李永颖面前提起这句话。
  开始李振声的工资并不高,可是他往家里寄钱的习惯却从来没改变过。李永颖说,哥哥对钱看得很淡,他关心的只有他的科研成果和国家的小麦产量。
  前几年,李振声回老家的时候,区政府专门为他准备了一辆车,可是他从来不用,吃完晚饭后他把司机打发走,独自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去母校转转。李振声每次回老家,省里的领导问他有什么需要时,他从来都是说“不”。妹妹李永颖的4个孩子工作收入一直不高,家里日子也过得很清贫,老人住的房子是租的,可是李振声从来没利用自己的职务为家人走过“后门”。李永颖告诉记者,他们兄妹三个商量好绝对不能麻烦二哥,不能利用他的职务办私人的事。
  李振声的忘我工作让他错过了很多和家人在一起团聚的机会,可是家人从来没埋怨过他。从13岁就失去父亲的他,一直坚定地支撑着整个家,并且帮着母亲担负起了养活全家人的重担。但后来一直长期在外搞科研,李振声的母亲去世的时候他还在实验室里。“我们都不怨二哥,母亲病得很重的时候他回来住了一段时间,可是他太忙又被领导叫走了。母亲也理解,她知道儿子是国家的人。”说起哥哥没见到母亲最后一面,妹妹李永颖心里很理解。李振声就是这样一位不为名利,只为工作和科研的“工作狂”。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李振声:民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