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远离财务骗术-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样地,权益结合法也容易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上市公司用来操纵利润。利用权益结合法操纵利润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手法:
  第一种,突击进行报表重组。与购买法相反,采用权益结合法反映企业合并时,被合并企业在合并日之前的收入、成本费用和净利润也可以纳入合并方的合并报表,即使合并日是会计年度的最后一天也是如此。为此,一些陷入困境(如面临着连续三年亏损或净资产收益率达不到再融资要求)的上市公司,可能以“资产重组”为名,行“报表重组”之实,在会计年度即将结束前,突击进行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向集团公司收购其控制的其他非上市公司,并将被合并的非上市公司全年的利润均纳入上市公司的合并报表,从而逃脱其股票被终止上市交易的厄运,或勉强维持再融资资格。

股票期权可能诱发机会主义会计行为(8)
第二种,处置被低估资产。在权益结合法下,被合并企业可辨认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均继续沿用账面价值,不得按公允价值重新计量,即使被合并企业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存在重大差异也是如此。根据这一规定,采用权益结合法反映企业合并的上市公司往往在合并后,迅速处置被合并企业价值被严重低估的资产,据此制造企业合并带来业绩显著提升的假象。
  隧道挖掘:强势行业有多少利润被窃取
  自2003年年报,有个现象特别值得关注,就是强势行业上市公司存在隐瞒利润现象,从当年的“五朵金花”(钢铁、汽车、电力、煤炭、石化),到2006年的有色金属、房地产、金融业,这些行业虚构收益不再是主流,隐瞒利润成为主流,一些上市公司通过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施行更稳健的会计政策,而有些公司甚至直至采用造假手法隐瞒利润。在房地产业,一种传统做法是房地产项目到了收成的时候,将该项目公司控制权转出上市公司,这种做法虽然损害了上市公司中小股东利益,但更恶劣的是像央视新闻调查报道陆家嘴联合开发公司,直接虚构成本虚减利润,并将开发的房子低价销售给内部人。笔者认为,当前房地产业存在暴利行为,像央视揭发的那幢中央公寓,成本在6 000元左右,售价在13 000元以上,该楼的毛利率不会低于50%,但最终毛利率非常低,甚至是亏损的,这引起了该项目小股东强烈不满,不断向上举报导致内幕曝光。
  笔者怀疑,这种现象却不是个别,当然房地产业毛利率如果低于50%,那是相当不正常的,笔者选取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选出房地产综合实力10强,根据这些公司公布的公开信息,发现近三年中国房地产十强上市公司毛利率不到30%,见下表:
  (金额单位:亿元)
  2006 2005 2004
  主营收入 主营利润 毛利率(%) 主营收入 主营利润 毛利率(%) 主营收入 主营利润 毛利率(%)
  万科
  保利地产      
  陆家嘴 21
  招商地产 9
  金融街 20
  北辰实业 10 29      
  金地集团
  中华企业 47
  中宝股份 22
  泛海建设 6 10 2
  合计 430
  30%的毛利率只能称得上是正常的毛利率,尽管会计上房地产收入确认与房地产商实际售房存在时点差,但这种毛利率仍然让人感觉偏低。尽管从2002年以来,各地房产价格上涨幅度有异,但基本都呈一直上升趋势,而近几年确认的房地产收入所发生的建造成本变化不大,土地取得时间也比较早,房地产开发成本比较低,按理,随着房产价格暴涨,这些房地产开发商毛利率应呈上升趋势,但事实是近三年房地产十强上市公司毛利率变化很小。可要知道,这几年如北京房价岂止涨了一倍,上海从2000年到现在,房价至少涨了2倍,大部分是3倍左右,如果按30%毛利率,如果房价没涨,这些房地产开发商的毛利难道会变成负的吗?
  如果是隐瞒利润,那么迟早有一天这些利润会释放出来,肉反正烂在锅里,那只是一个会计问题;可事实是,笔者怀疑这是一个法律问题,不仅仅涉及民事,还涉及刑事责任,如陆家嘴中央公寓虚增成本属实,那是职务侵占或贪污行为:将公司的巨额收益偷偷地分掉。笔者怀疑,导致当前强势行业毛利率并不高的行为有两种,一种是虚增成本;另外一种是截取货款,如售房款。一些房地产商将楼盘低价转给中介,中介实现最终销售后,再将差价大部分返还给开发商或高管或大股东。
  以前,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往往会导致上市公司虚增资产、虚减负债,但如今这种截留上市公司资金做法并不会导致上市公司账面形成财务窟窿。一个楼盘实现10亿元的收益,留给上市公司只有5亿元,其余5亿元以虚增成本、截留差价手法转移走了。这种侵占上市公司利益行为与传统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行为相比,性质更严重,因为后者还要偿还义务,而前者是拿了也白拿。
  不仅仅房地产业如此,如日中天的有色金属、能源、金融是否也一样存在这种可能?国外流行一个词叫“tunneling”(隧道挖掘),也就是说,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总是会通过种种手段挖掘见不得阳光的地下隧道,挖走中小股东手中的财富。笔者发现,如今的“隧道挖掘”不仅仅是通过转移定价或非公允交易进行,当前这种直接虚增上市公司成本、截留上市公司收益的做法已经超出了传统“隧道挖掘”范畴,因为上市公司表面并没有受到侵害,资产没有虚增,负债也没有虚减,也没有隐瞒对外担保,更没有被掏空。
  我们一直用市盈率来判断中国股市是否存在泡沫,笔者曾经怀疑中国上市公司的利润有不少是有泡沫的,如炒股收益、炒房收益,炒饰为主营收益等;但笔者现在更领会了强势行业可能存在利润流失,如果强势行业不隐瞒利润、不窃取利润,那中国当前A股市盈率会是多少?这个答案恐怕永远解不出来,但监管层及审计师、分析师要高度关注这种强势行业“隧道挖掘”导致利润流失的现象。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金融工具会计可能成为最大杀手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报表粉饰新贵
  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会计》,我国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利润表债务法存在一定差异,如南方航空2003年境内微利亿元、境外巨亏亿元主要原因是“因调整所得税税率而引起对递延税项变动亿元”及“冲销不可转回递延税项资产亿元”,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的计税基础以及由此产生的暂时性差异计算非常有弹性,再加上税率变动,导致所得税费用操纵机会大大增加,兹举南方航空及ST吉化为例:
  南方航空()2004年度尽管实现净利亿元,但这是在转回递延所得税负债亿元基础上取得上,也就是如果没有递延负债转回,南方航空2004年度仍然是亏损的。南方航空2003年度转回递延所得税负债亿元,从而实现盈利亿元。南方航空充分运用了所得税会计魔力,在延长飞机折旧年限基础上创造了巨额的递延所得税负债,然后利用税率变动巨额转回,再利用暂时性差异的变动调整递延税款余额,递延所得税负债转回成为2003、2004年境内盈利最主要动因。令人深思的是,2003年年报南方航空披露了递延税项明细详细余额,而2004年年报非常简略披露了递延税款转回情况,在“其他”中确认(转回)递延资产(递延负债)亿元,从而增加2004年净利亿元,但不知具体构成是什么(见表9…1和表9…2)。南方航空递延税款披露实在让外人难以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也许只有管理层及审计师才知道。
  表9…1   南方航空2003年年度递延所得税负债转回65 166万元
  (单位:万元)
  2003年 2002年
  递延税项资产
  税务亏损 22 294 14 934
  修理费预提 8 761 6 390
  高价周转件维修费 26 131 31 970
  预提费用 1 888 11 554
  (续)
  2003年 2002年
  飞机售后租回收益 3 163 8 070
  其他 899 3 258
  递延税项资产总额 63 136 76 176
  递延税项负债
  子公司未分配利润 0 25 421
  修理费预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