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市场的开发,将增长的动力更多的由外需逐渐转为内需。
这样的三个要义,从胡温执政以来提出的许多执政理念,已经可以看出端倪——例如:小康社会、节约型社会、环保型社会、和谐社会、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农业与工业、城市与乡村、国内与国外、人与自然等等。简单地说一句,就是既要坚持市场经济,又要落实社会主义。于是,“十二五规划”就是所有这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关理念的系统化体现:
(一)在生产方面,适度调低经济增长的目标为7%(不强调量);增加在教育、科研上的投资(强调质);同时重视节能减排(可持续);
(二)在分配方面,积极改善收入分配,重视衣食住行育乐医安等民生问题的解决,同时强调加强及创新社会管理;
(三)所有以上努力,均通过官员的考核评价机制的改革以求落实。
这(一)(二)(三)条,其实就是十二五规划的经济学、社会学与政治学。如果说,当年邓小平有所谓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话,那么十二五规划就是两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以社会建设为中心;及一个基本点——科学发展观。
中国大趋势之脉理分析
——与趋势大师奈思比的对话
香港大学百周年校庆,邀约翰奈思比于同样有百年历史的陆佑堂演讲,邀我与另外两位嘉宾作对话回应。奈思比教授曾写《大趋势》、《亚洲大趋势》、《中国大趋势》三书,是国际间备受尊崇的趋势学大师,因此,我也以我的“中国大趋势”观点与奈思比切磋。
去年,我曾出版《中国大趋势?大博弈》一书(长江文艺出版社),分析未来30年的十个中国大趋势。这未来30年的中国大趋势,在相当程度上,都能跟过去30年及过去60年中国的发展历程作出有趣的对照,罗列于下:
(1)内需化;(2)民营化;(3)城镇化;(4)反暖化;(5)人民币国际化;(6)人口老化;(7)可持续化;(8)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化;(9)两岸统一化;(10)(全球权力格局)中美博弈化。
这十大趋势,个别分开来看,都有其何以作出如此判断的理论与逻辑,但那天与奈思比对话的早上,散步时思考,总觉得这10个大趋势彼此之间,似乎还缺了些横向联系的逻辑与脉络,经过探索推敲,乃得到另外三个角度的观察与分析,也是本文的重点。为作一区别,之前的10个中国大趋势,是“从现象角度的分析”,本文提出的新的三个中国大趋势,是“从脉理角度的分析”。后者,又可以分别从(一)微观;(二)中观;及(三)宏观三个角度来谈。
(一)微观角度
微观角度指的是“人”。人作为一个经济单位,有需求有供给。中国13亿人,未来30年的需与供,跟过去30年有很大的不同。需求方面,过去30年主要是食与衣,未来30年则是住、行、育、乐、医、安六项。“十二五”之后,要满足的就是后面这六种新的民生需求。供给方面,中国人从8亿到13亿,过去30年提供的主要是劳力,未来30年,提供的更多的将是脑力。这就需要对教育、科研、培育有更多的投入,也是那天奈思比最强调的重点。
微观,也就是在人的方面,理顺了供与需,就相当于打通了“任脉”。
(二)中观角度
中观角度指的是“体制”。过去30年,中国侧重的是经济体制的改革,成果斐然,但由此也产生了许多利益分配的矛盾,需要通过更好的社会发展来梳理,也就是社会体制改革。而最好的社会改革,通常需要通过以民主为内涵的政治体制改革来进行。邓小平曾说,中国所有的体制改革,其最终成败,取决于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这个意思。“十二五”规划强调社会管理,应可视为是这个大趋势的起步。
中观,也就是在体制方面,理顺了经济、社会及政治体制改革,就相当于打通了“督脉”。
任督二脉都打通之后,中国的元气就大盛了,也会具体体现在中国人民币的国际化及人民币的强势之上。
(三)宏观角度
宏观角度指的是中国在全球权力架构中的角色与地位。
把中国放在全球体系中来看,过去30年,中国与全球就是一个吐与纳的过程。中国“纳”的是资本、技术、管理与原料;中国“吐”的是制造业产品。由于能量尚小,所以中国基本上是一个“接受者”而非“影响者”或“决定者”。未来30年趋势将有很大变化:(1)中国与全球的吐纳关系将从有形的物质层次快速延伸到无形的文化与文明层次;(2)通过吸纳,中国将极有可能再一次出现大历史中罕见的文明融合与创新;并且(3)由于中国能量增长,中国的价值与范式将对全球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会不会如我所料,将由时间证明。
2012怎么看
让全球感到烦恼、纷扰、焦虑的2011年即将结束,美国《时代》周刊也把“抗议者”选为年度风云人物,应是为2011年下了一个清楚的脚注。
2012年怎么看?逻辑上看,必然受到关注的不外三点:一、危机会不会爆发;二、契机会不会产生;三、不确定因素会如何出现。就全球全局来看,主要焦点又集中在:欧债危机、大陆经济及东北亚变局。
先看欧债危机。2011年底的欧盟峰会似乎得到一个不错的结果,除英国外,所有26个成员国都加入财政联盟,但其实还存在着不少变数。一些国家现在已经有点后悔动摇了;一些国家则在英国撩拨下(英国在欧洲一体化上,自反对欧元始,从来就是一个“搅局者”),似乎也有二心。更重要的是,财政联盟是亡羊补牢的体制改革,是远水,远水救不了近火。近火是2012年第一季2、3月间,希腊、意大利等都有巨额债务要还,危机已在倒数计时了。┬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就近能够拿来救火的水管只有三条:一、在国际货币基金(IMF)水库中注水;二、同意欧洲央行(ECB)采取像美国联准会一样的量化宽松政策;三、发行欧元区统一公债。但这三招,成否均取决于德国总理默克尔。欧债危机会不会爆发更大的危机,还是终于出现转机,默克尔动见观瞻。
中国大陆是第二个焦点。2008年9月的救市行动,拉动内需,虽缔造了连三年9%以上的高经济成长率,但也拉出了不少泡沫:产业泡沫、房市泡沫、基础建设泡沫、地方债泡沫、高利贷泡沫。每一个泡沫既可以独立爆破,又可以彼此冲击连环爆破。“末日博士”纽约大学罗比尼教授因预言中国经济2013年会硬着陆,所以预言全球经济2013出现“完美风暴”,最近又修正提前到2012年。他所以预言大陆经济硬着陆,正是出现了太多泡沫。
中国经济只有三个选择:一、硬着陆;二、软着陆;三、不着陆。不着陆只能是暂时不着陆;泡沫迟早要破,愈迟伤害愈大。硬着陆未必就是坏,例如房市泡沫让它快破,让房价回到合理价格,反而会因此产生真正的新需求。如何权衡拿捏、如何设计操作,考验着中国领导人。大陆GDP成长率对全球GDP成长率的贡献达到一半;中国经济动见观瞻,温家宝也动见观瞻。
第三个焦点是朝鲜。金正日去世,立刻震撼全球金融市场。朝鲜作为源头,牵动东北亚、西太平洋,可能产生对全球的影响,现在才刚开始。
北朝鲜,就全球大棋盘言,是一个“子”,但对全球全局影响而言,绝不只是一个“子”。金正恩能不能罩得住局面、保持政权稳定,是一个“子”的概念。但对美国而言,金正日之死,也许真的进入到美国“战略容忍”的设局之中,美国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因为独裁者猝死之后,若接班人培养时间不足,政权结构必会发生变化。
美国奥巴马总统上台后,明显地在部署一个在地缘上针对中国的环型包围圈,从东北亚的日、韩,经台湾、菲律宾,东南亚诸国如越南、柬埔寨、缅甸,再到印度、阿富汗,最后绕经中亚,收尾于蒙古。其中,北朝鲜与缅甸这两个过去与西方格格不入却又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