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心引力-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反对我们就等于反对国家。”

    归真堂药业创始人“反对我们就等于反对国家”的事件回应,把企业等同于政府、等同于法律,企图以此强势打压公众舆论,借此撇清自身的事件责任,最终招致了舆论的唾弃。p米p花p书p库p ;http://www。7mihua。com

    除此案外,紫金矿业污染事件曝光后的“砍腿毒誓”、光明酸奶的“苍蝇尸验报告”、美素奶粉的“活虫国籍论”等多个“无厘头”式危机应对声明,均被媒体舆论频频曝光而最终遭到广大网民的集中声讨。

    不仅局限于以上三种主要手段,企业在危机应对实操过程中的免责形式多种多样,但绝大部分危机当事企业均因逃避事件责任、应对态度不够诚恳或错过危机应对的最佳时机,而最终陷于难以自拔的“声誉泥潭”之中。
应对细节留后患(5)
m米m花m书m库m ;www。7mihua。com
    策略二:屏蔽消息,压制舆论

    除采取“免责”手段外,私自通过公关方式进行“负面消息屏蔽”,“花血本”进行媒体撤稿、论坛删贴等幕后操作,企图以此封锁舆论声音,“摆平”媒体的作法,也是众多危机当事企业惯用的危机应对实操手段之一。

    2008年9月11日,在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被媒体全面曝光后的第一时间,网络上出现了署名为某广告公司的“三鹿集团公关解决方案建议”贴子。

    此贴在分析了事件隐患后,为三鹿提出了危机应对建议。其中明确指出,“花费300万元与百度合作进行负面舆情屏蔽,是三鹿事件应对的当务之急。”此话题被媒体追踪报道后,三鹿因舆论压制计划而受到媒体抨击,百度也因这一合作方式而陷入了“恶意屏蔽”风波中。

    在危机事件被舆论曝光后,有关企业进行消息屏蔽,企图压制舆论的作法,是主观逃避问题、无视舆论指责的“鸵鸟思维”的直接体现。一旦这种暗箱操作被舆论曝光,当事企业必然会遭到空前指责,其声誉形象也会随之受到更为严重的伤害。值得注意的是,即使遭遇如此被动、尴尬的局面,部分企业还会将各种所谓名义当成最后的“遮羞布”。例如,“维稳”就成为近两年来多个企业危机应对的正当名义与借口。

    2010年2月18日,湖南省质监局派出执法人员到金浩茶油工厂抽样,24日检测结果发现,在26个样本中9个存在苯并(a)芘超标,最严重的超过国家标准3倍。7月2日,湖南省质检局在长沙召开紧急会议,研究讨论解决植物油产品苯并芘超标问题。金浩公司代表也在会上汇报了公司自查和难题攻克的研究结果。当时会上,有人提出要严格防止事件经由媒体公开。对此湖南省质监局一位高层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粮油问题关系国计民生,不公开问题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

    直至2010年8月中旬,有境外媒体披露相关情况之后,金浩茶油质量事件才正式成为舆论焦点。在媒体的不断追问下,金浩公司于2010年9月1日发表致歉信,承认事实真相。而长达半年的消息屏蔽,使金浩方面因“维稳”解释而倍受舆论指责。除金浩茶油质量风波外,在多个央企舆论事件应对中,“维稳”之说也被频频使用。

    “免责”应对与屏蔽消息、压制舆论,仅是企业在危机应对过程中的两类惯用手段。除此之外,对舆论主导权的忽略,应对真诚性的明显不足,以及实际应对举措的滞后性等,同样是众多当事企业在危机应对细节方面的种种低劣表现。

    就后期影响来看,由于众多当事企业在危机应对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广大利益相关者的心理感受,而采取了过多的主观干预手段,企图快速灭火,导致在应对措施方面出现了各种有违民意的现象。结果使多个危机当事企业的声誉形象受到拖累。下面,让我们来分析危机事件对不同实力企业、所在行业或企业群体的具体影响。
遭弃而亡的巨头
    “大浪淘沙”,当今商海难免有企业落水,即使部分红极一时的知名企业也难以幸免。创造过“营销神话”的三株、曾是国内奶粉行业龙头老大的三鹿,均是死于非命的“悲情主角”。

    对于当时的明星企业三株的“突然死亡”,国内管理界大多从营销管理的角度进行解读分析。而在营销管理失败的背后,全国数以万计消费者的心理抛弃,才是导致三株“猝死”的真正内在原因。

    要还原问题真相,还得从湖南省常德市陈伯顺老人的死亡说起。

    在上世纪末,“三株”可谓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保健品企业,其销售队伍曾超过15万人,1996年三株年销售额达到80亿元。但就在这一年,一场决定三株命运的官司已开始悄然酝酿。当年6月3日,湖南常德老人陈伯顺因病买回了10瓶三株口服液,服到第4瓶时其身体开始出现不适,而当服第8瓶时全身溃烂,最终于当年9月3日死亡。随后,陈伯顺家属诉讼到法院,要求三株赔偿其经济及精神损失费30万元。三株总裁吴炳新坚信产品没有毒性,因此对陈家的要求不予理睬。但在1998年3月31日,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做出宣判:陈伯顺系喝三株口服液导致死亡,责令三株向死者家属赔偿29。8万元。

    此判决一出引发舆论哗然,20多家媒体当即以《八瓶三株喝死一条老汉》为题进行跟踪报道,并引来全国媒体的疯狂转载。除此之外,“三株申请破产”、“总裁吴炳新潜逃国外”之类的流言纷起。在这样的舆论形势之下,这场官司最终给三株公司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全国各地经销商、广大消费者纷纷要求退货索赔,三株口服液及三株系列产品的销售迅速陷入瘫痪状态,销售量急剧下滑。

    三株不服判决,上诉到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终于在1999年3月,由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做出终审判决,认为现有证据不能认定陈伯顺死亡与服用三株口服液有必然内在关系,三株胜诉。但此时,三株旗下200多个子公司已经停业,难以恢复正常的生产与销售。与此同时,更为可怕的是,在消费者心中,耗费无数金钱树起来的三株品牌形象已经坍塌。

    回顾三株的“死亡”经过不难发现,常德法院宣判“陈伯顺系喝三株致死”结果后经媒体集中报道,三株质量问题被无形放大,最终导致消费者对三株产品安全性丧失基本信任,坊间盛传的“三株能喝死人”的说法使消费者的心理恐慌更加严重,后期纷纷要求退货索赔,这是其品牌迅速衰败的根本原因。不仅如此,三株总裁吴炳新在其《我的15大失误》中反思还深刻认识到“有些子公司随意扩大疗效范围,宣传三株口服液百病皆治,引起消费者很大的反感”,这说明在产品销售的辉煌表象的背后,三株也存在一定的声誉隐患。

    身为国内保健品行业辉煌期的龙头老大——三株的瞬间衰落着实令人惋惜。无独有偶,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内奶粉巨头三鹿乳业的迅速破产,同三株的突然死亡具有类似的“失败轨迹”。丧失声誉足以摧毁任何公司,而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者、投资者等相关利益群体,对行业巨头一致的“心理抛弃”行为,最终致使这些企业“声誉破产”。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于众多行业巨头来说,必须要吸取三株、三鹿失败的教训,要高度重视危机应对细节,充分考虑广大利益相关群体的心理感受,以企业声誉的损益做为相关应对策略的衡量标准。
铅华退却的精英
    自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尤其是2001年成功“入世”后,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在市场经济不断繁荣的大好形势下,国内众多行业发展,积累出现了多个知名品牌。这其中既有国际知名品牌,也有土生土长的民族品牌。可以说,这些知名品牌几乎完全依靠市场打拼,而深得广大消费者的信赖与认可。但近两年,随着多个知名品牌纷纷陷于意外危机的困局之中,其品牌声誉形象被无情打回原形,遭遇了“铅华退却”式的蜕变。

    在国内市场,达芬奇家具可谓是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