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若使用现金流量就无法得到准确的评估结果。
一般而言,现金流量的习惯定义是:税后的净所得加上折旧费用、耗损费用、分期摊还的费用和其他的非现金支出项目。但巴菲特认为,此定义遗漏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因素:资本支出。公司必须将多少的年度盈余花费在购置新的设备、工厂更新及其他为维持公司经济地位,和单位产品价格所需的改善费用上?在巴菲特看来,大约有95%的美国企业所需的资本开销,等于该公司的折旧率。他说,你可以将资本支出延迟一年左右,但是若长期下来仍然没有做出必要的支出,交易必然会减少。这种资本支出与公司在劳工与设备上的支出一样,都是企业营运所需的费用。
在20世纪80年代,现金流量受重视的程度达到了最高点。巴菲特认为,现金流量常被企业中介的掮客和证券市场的营业员用来掩饰经营上的不可告人的真相,以促成一些原本不可能成立的交易。当盈余无法偿还垃圾债券的债务,或者企业想为不合理的股价提出辩解的时候,设法将买主的注意力转移到现金流量还真是一个好方法。但是巴菲特同时警告投资者,除非你愿意抽出那些必要的资本支出,不然把注意力全部放在现金流量上绝对是死路一条。
忠告3 正确评估投资企业是唯一的原则(4)
巴菲特比较喜欢采用的是他所谓的“股东盈余”——公司的净所得加上折旧、耗损、分期偿还的费用,减去资本支出以及其他额外所需的营运资本,来代替现金流量。巴菲特认为,股东盈余并没有提供许多分析师所要求的精确计算结果。若要计算未来的资本支出,最常使用的是粗估法。他说:“我宁愿对得迷迷糊糊,也不要错得清清楚楚。”
巴菲特对投资企业有独到之处,他认为,如果企业的管理者无法将销售额转换成利润,任何再好的投资也是枉然。在他看来,需要靠高成本营运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常会不断增加经常性支出,相反,只习惯于低成本营运的经营管理者则会设法节省开销。
巴菲特对那些不断增加开销的经营管理者非常厌恶。每当某家公司宣布要大肆进行削减开支的计划时,他就知道这家公司并不了解开销对于股东们的意义。巴菲特说:“真正优秀的经营管理者不会是早上醒来才说:‘好,今天我要削减开销。’就像一个人不会在早上醒来才决定呼吸一样。”
巴菲特特别欣赏威尔斯法哥银行的卡尔?雷查德和保罗?海山,以及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汤姆?墨菲和丹?柏克,因为他们毫不留情地删减非必要支出。他说,这些管理者“极度憎恨过多的冗员”,他们“即使是在利润创纪录的情况下,也会和承受压力的时候一样拼命地删减支出”。巴菲特在处理成本费用与非必要支出的时候,态度也极为强硬。他对于伯克希尔的毛利率非常敏感。他了解任何企业经营所需的适当员工人数,同时也明了既然有销售,就该有相对的支出。
伯克希尔是一个独特的公司。在公司总部的员工配备得十分精当,全体员工加在一起可能还凑不成一支垒球队。伯克希尔没有法律部门,也没有投资人关系部门。没有任何企管硕士专业人才组成的策略计划部门,来负责策划合并和收购等事宜。伯克希尔不雇用安全警卫、轿车司机或是公文信差。伯克希尔的税后经常性支出还不到营业盈余的1%。巴菲特说,拿伯克希尔和其他营业盈余相当,但经常性开销高达10%的公司做比较,就会发现:股东们单是因为这个经常性开支,就损失了9%的实质价值。
巴菲特投资的目标企业常常是:那些选择能将每一美元的保留盈余,转化成至少有一美元市场价值的公司。如果该公司的经营者长久以来一直将他们公司的资金做最佳的投资,那么经由这种测验方式,将能很快地突显出其优异的报酬率。如果把所有的保留盈余都投资在这样的公司中,并且得到高于平均水准的报酬,那么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将成正比大幅上涨。巴菲特就能从中获利。
巴菲特所投资的《华盛顿邮报》公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从1973年到1992年,《华盛顿邮报》公司赚了亿美元,从这些盈余中公司拨给股东亿,然后保留亿,转投资于公司本身。在1973年,它的市场总价值是8 000万美元。从此以后,其市场价值就一路上涨到亿美元。从1973年到1992年间,其市场价值总共上涨了亿美元。在那20年间,它为股东所保留的每一美元盈余,经转投资后其市场价值增值为美元。
可口可乐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自1988年以后,可口可乐公司的表现变得非常突出。在1992年,它的股票每股从10美元升到45美元,其绩效已经超越史坦普工业指数。从1987年以后,可口可乐的市场价值已经从141亿美元上涨到541亿美元。当公司支付28亿美元股利给股东,并从保留盈余的转投资中获得42亿美元的时候,公司已经产生71亿美元的盈余。对于公司所保留的每一美元盈余,它已经创造美元的市场价值。从1988年到1989年,伯克希尔公司在可口可乐公司投资的亿美元是值得的。在1992年之前,这项投资的价值达亿美元。
创造股东持股的价值是关键
投资者在选择企业时,除了关注企业在经济价值上的吸引力之外,还应注意企业的管理经营能力是否能够很好地完成“创造股东持股的价值”这样一个大目标。基于这两点,巴菲特选择公司的标准是长期发展远景看好,且公司由一群有能力和以股东利益为第一优先的管理者所经营,它们将随着日后公司市场价值的增加而获得证明。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忠告3 正确评估投资企业是唯一的原则(5)
巴菲特对那些投资方面的“门外汉”有一个建议,即投资于指数基金。而对投资行家,巴菲特的忠告则是:“如果你对投资略知一二并能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那么就选5~10家价格合理且具长期竞争优势的公司。这时,传统意义上的多元化投资对你就毫无意义了。”
巴菲特认为,许多投资者,包括那些提供投资咨询的人,从未意识到购买自己不了解的公司的股票可能比没有充分多元化还要危险得多。因此他告诫说:“最优秀的股票是极为难寻的,如果很容易被找到,那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它们了吗?我知道我想购买最好的股票,不然我宁愿不买。”
正如巴菲特所言,上市公司的业绩永远是股市中的试金石。在牛市消灭低价股的口号声中,一大批低价股甚至垃圾股摇身一变,草鸡被美化成了凤凰。但是一旦面临年报、季报试金石的检验,那些曾经风光一时的股票,如大唐电信,就会因业绩从预盈到预亏,在当日便毫不留情地跌停;再看,深圳第一家整体上市的TCL集团,因连续三年亏损,被迫戴上了ST的帽子。2007年一季度,国内已经有21家“垃圾股”因连续亏损而退市。像浏阳花炮,多年来虚构业绩,放盈利“礼花”的,很容易炸伤投资者。所以,牛市中不问青红皂白地炒题材,投资者一不小心就会踩上“地雷”,风险也就不请自来。
在华尔街,有人这样总结巴菲特的哲学:“他的投资方略是基于一个独特却又有远见的思想,即少意味着多。”
像所有伟大的投资家一样,巴菲特绝不轻举妄动。在他尽全力了解一家公司的过程中,他会不厌其烦地亲自一趟趟拜访此公司,如果对他所见所闻感兴趣,他会毫不犹豫地大量投资于该公司。
一直以来,巴菲特都是这样做的。他说:“对你所做的每一笔投资,你都应当有勇气和信心将你净资产的10%以上投入此股。”
现在你明白为什么巴菲特说理想的投资组合应不超过10个股了吧?因为每个个股的投资都在10%!
但是,集中投资并不意味着找出10家好股,然后将股本平均摊在上面这么简单的事。实际的情况正如玩扑克赌博的人:当牌局形势对自己绝对有利时,不妨下大赌注。
当巴菲特在1963年购买美国运通的股票时,还不敢肯定地说,他已经在选股中运用了优选法理论,但这次购买却是他贯彻自己选股理论的真实写照,也是巴菲特的勇气所为。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巴菲特作为合伙人服务于一家位于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的有限投资合伙公司,这个合伙企业使他可以在获利机会上升时,将股资的大部分投入进去。到1963年,这个机会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