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之,企业的管理变革需要支点,也需要方法。没有支点和方法的任何努力多半是一种徒劳。
。§虹§桥 虫 工 木 桥 书§吧§
第14节:管理是一种权变
领导篇
管理是一种权变
管理是一种权变
一位很有思想的企业家告诉我说,管理其实是一种权变。
我觉得这句话很有启发。把权变放在战略决策层面去理解,可能就是一个与时俱进、以变应变的问题。这可能不需要进行过多讨论。而有意思的讨论可能会集中在组织的变革、制度的变革和用人之道方面。放在这样的角度之后,我们可能会有很大的思考空间。
譬如用人。诸如人尽其才,把合适的人用到合适的位置上,这样的话说起来是很容易的。但是,做起来可能就很难。首先识别一个人合适不合适就不容易,可能站在这个角度看,某个人不合适。换一个角度,这个人就合适了。判断一个人合适不合适不容易,为这个人找到合适位置也不容易。
更不容易的是人是动态的。每一个人天天在变化,企业也天天在变化。这个人今天在这个位置上合适明天就不合适了。为什么呢?要么是企业变化快,这个位置的要求提高了。要么是这个人变化快,这个位置不适合他了。所以,动态用人也是一种权变。我第一次在联想集团工作是1989年至1991年底,任职公共关系部总经理。当时的联想集团比较小,不太容易招收到很多优秀的人才。公关部虽然有十几个人,但我还是习惯很多工作自己冲到一线去操作。按常理,在一个小规模的公司里,经理人冲锋在前是没有错误的。问题是我忽略了去培养公关部那十几个人做事的能力。自己成为一个单打独斗的侠客。并且老实说柳传志当时也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或者说他没有发现。后来1991年底我突然辞职自己去办公司,之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因为没有合适的人选,公关部的工作受到很大影响。这件事使得柳传志对我相当不满。
我第二次任职联想集团是在1995年7月。那一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柳传志和我商谈回联想的一些要求。其中一条是必须培养部下,按他的话说必须带好队伍。他说他并不希望看到我一个人很能干,而希望看到我领导的团队出色。当然,按照他的要求,我想我要有一些改变。
问题是,两次都是公关部总经理。第一次联想规模还小,对公关部总经理的要求首先是你自己要能干。而第二次联想规模大一些了,对公关总经理的要求首先是领导。标准变了。这是人才管理的一种权变,环境不同要求不同。
把合适的人用到合适位置上存在着权变问题。而在用人结构和人员搭配上也存在着权变问题。一种是制衡。譬如说,1990年的联想集团有十个大的部门,大多数部门正职总经理是第一代联想人。这样的部门中,副职往往会是一个或者多个年轻的第二代联想人。我们当时把这戏称为“师傅带徒弟”。只有两个部门正职总经理是第二代联想人,大权在握。但他们的副手中一定有一位德高望众的老一代联想人。我们当时把这种做法称作“原始监督机制”。
这也是一种权变。也恰恰是这样一种权变,使得一个企业或者一个部门能够平稳发展,不产生大的起伏。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企业是什么?企业一方面是不变,一方面是权变。不变与权变处理好一些,大致企业就可以更强大一些。
※虹※桥※书※吧※BOOK。※
第15节:过去了是快乐过不去是折磨
领导篇
过去了是快乐过不去是折磨
过去了是快乐,过不去是折磨
经典的老话、古训、哲言都一定有它的道理。否则,就不会是经典,就不会传承下来和传诵开来。例如,“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又例如“大器须经小折磨”和“梅花香自苦寒来”之类。这些话提示了由诸多事实提供的规律。所以就有道理。办企业如此,做人亦如此。
我在公司的一些诸如大学生座谈会之类的活动中,讲得最多的是想做大事的人要有耐心,想做大事就要有积累,厚积薄发。我说这些话的时候四十多岁了,尽管自己年轻时在这方面并不一定做得好,但完全是过来人的感受。说这些话的时候有很微弱的一点心虚。因为现时的中国是很讲实惠的,多少担心年轻人听这样的话会觉得老套。必须看到,当新的时代到来之后,当因特网上每时每刻都有以千万计的年轻人在活动的时候,人与人的价值观差异是很大的。
1991年的时候,柳传志在许多场合经常会谈“信不信”的问题。那个时候联想集团的收并入不高,有一些年轻人只要愿意去外企工作,他们的薪水会有成倍增长。但是,联想希望他们留下来。柳传志为大家勾勒了联想未来的发展蓝图,包括告诉大家随着公司的发展,大家的收入也一定会有很大提高。
但是,还是有很少的人会持怀疑。因此,柳传志这时必须谈“信不信”的问题,信者继续前行,不信者可以离开。那一年,联想走了一些人。几年之后,这些人有一些后悔。更多的人,像杨元庆、郭为,都选择了留下。留下来的这批人后来赢得了大家的敬佩,毕竟大事不糊涂。但是,相信即便他们留下了,也经历了一番艰苦的心路历程。这是一种磨炼。
还有一种磨炼。1999年元月,整整一个月,我经历过这种磨炼。1997年我创办了一家公司,一年后这家公司错误地进入了出版传媒领域。我们在这个行业整整进行了一年的工作。发现了许多问题,这个领域至少当时不是我们那样的小公司应该进入的。我们也直接损失了200万投资。这对我创办的那个公司是一个灾难性的打击。因为我们一共只有300万创业投资,赔掉了200万,还有七八十万固定资产。账上只有十多万块钱了。而当时公司一个月的成本也是十多万块钱。
那个月我很痛苦。我想过以股权去融一部分资金,也想过去借一笔资金。这两条路在当时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困难。我需要的不是大数目,我相信有很多人愿意帮我。
但是,我做了另外一个决定:不借一分钱,从头再来。为什么呢?柳传志在1997年接受媒体采访时的一句话对我是有触动的。柳传志说他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假如联想创业之初,政府不是给他20万投资,而是给他500万、1000万投资的话,会不会有后来的联想?柳传志说自己认真想过这个问题并且结论是不乐观的。这番话对我有触动。
加上1997年这次办公司,我个人有过两次创业经历。第一次时间不长,后来又回联想了。两次创业经历都很相似,一开始都赔钱。这使我想到一个问题:一个文人,尤其是一个自视很高的文人,可能这就是他在务实精神要求很高的企业里所必然经历的磨难。度过了,回想起来很快乐。过不去那真的是一种折磨。搞不好还是一种灾难。
那一年的春节,我和好朋友郭为一起在中关村翠宫饭店喝茶。我跟他简单地说了一些情况,然后跟他说我决定了,一分钱不借,土里刨食也要把赔掉的那两百万挣回来。
后来,我们真的把那些钱挣回来了。尽管过程艰辛,但最终是快乐了。快乐不在于挣到钱这个结果,关键在于你会挣钱了。对于一个文人来说,这很重要。重要到你要么放弃办企业,要么就去过这个坎儿了。
企业中,尤其是那些觉得自己是人才的人,有时候会有一些假装的高尚。磨炼之后或者真的高尚了。但过程会是一种痛苦,至少开始的时候。
←虹←桥书←吧←。
第16节:用人与选人合适最好
领导篇
用人与选人合适最好
用人与选人合适最好
有一段时间,我迷上了在网上打扑克牌“升级”。注册一个QQ号,从零积分开始,与一个陌生人搭档,赢一把就挣几分。输一把则负几分。从赤脚等级到终于打到滑翔机等级,费劲巴拉打了好几个月总计5000多局。以往与熟悉的朋友面对面打升级,效率要比网上高很多。因为彼此都牌路了解。网上你不知道在和什么人搭档,没有这种默契。所以就费劲了。后来发现网上打牌也可以高效率。除了自己水平要好以外,关键是要选好人,选好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