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国有“201条款”,欧盟有“3285/94号条例”,相比较,两者谁更无赖。其立法精神是对未详尽条款保留较大的自由仲裁权,为各种未考虑到的不可测因素提供国内的立法依据。
这种“粗中有细,细中有粗”的技法被欧美人玩得非常纯熟,而很多中国人却是邯郸学步,光去搞与世界接轨,把接轨的目的,尽最大可能保障中国的利益这一条给忘记了。
按理说,美国经济有反倾销、反补贴及“201条款”,构成了一个铁三角保驾护航,再加上强大的军事实力,谁还能把美国怎么样呢,何必整出什么新花样。
感情美国不是省油的灯,凡事都要求用到极致。
美国的如意算盘(1)
从各种报道中,我们很容易找到对“碳关税”的*,征收“碳关税”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规则,是以环境保护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美国此次提出开征“碳关税”无疑是单边主义做派,它违反了WTO基本规则,必将严重地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
在国际环保人士眼里,美国并不是一个乖孩子,甚至像一个大恶魔,正因为美国态度非常消极,才导致目前世界气候谈判举步维艰。
早在1997年,美国参议院就以95票对0票通过了《伯德?哈格尔决议》,要求美国政府不得签署同意任何“不同等对待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的,有具体目标和时间限制的条约”,因为这会“对美国经济产生严重的危害”。
这意思就是说,在国际事务中,必须一视同仁,无辜的美国人民不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美国人是根本不承认《京都议定书》中确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让美国人承担更多的责任,没门。
美国并没有签订《京都议定书》,拒绝承担碳减排责任,其他国家也拿美国没辙。但现在美国却提出了“碳关税”,要对来自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进口产品开征。一个自己都没有遵守的人,怎么可能用同样的条件去要求其他人呢?
是不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美国也想展现一下世界领袖的风范,想加入碳减排的大队伍?这个转变在奥巴马上台后,美国的对外战略已经现出调整的端倪。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一改往届政府不参加《京都议定书》的消极态度,开始朝一个环保斗士、地球守护神的角色转变。
虽然以前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却对环境问题一向不热心,但如今美国又回来了,美国有责任在全世界起到表率的作用,这个“出头鸟”的角色也非美国莫属。
但这次美国态度的转变,并不是良心发现。
为了维护本国利益,各国政要、经济学家、民间人士,可谓动足了脑筋。美国出招“碳关税”也不是心血来潮,背后仍是*裸的的国家利益。
说直白一些,美国的“碳关税”可以再为美国的贸易保护加一道保险,将以前的“铁三角”,变成“四大金刚”护法。
美国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其用意显然是非常深远的。
说到“碳关税”,我们是必须结合奥巴马政府关于产业升级与气候变化的内外战略,它背后显然有奥巴马作为新任美国总统的雄心壮志。
美国提出“碳关税”,反映了奥巴马政府将国内与国际两个“战场”通盘考虑:在国内反击传统产业势力,为新能源与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保驾护航;国际上为气候谈判增加筹码,迫使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让步。
奥巴马政府试图以绿色产业带动经济复苏,进而着眼在危机过后抢占未来产业的制高点。“碳关税”为美国实现这一系列目标提供了完美的政策策略。
美国本身在新能源及产品方面就有优势,“碳关税”一方面借机完成对美国国内碳排放产业的革命,从而成为全球这一产业的绝对上游,成为产业主导者、规则制定者、定价权控制者,使美国彻底摆脱次贷危机的困扰。
在竞选期间,奥巴马就多次表示,新一届美国政府必须控制温室气体的总量排放,以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美国2020年和2050年的碳排放水平要分别比2005年的水平降低14%和83%的雄心勃勃的计划。
美国的如意算盘(2)
在2007年美国能源结构中,化石燃料高达。其中,石油占;天然气占;煤炭占。委内瑞拉、伊朗、俄罗斯、中东、巴西等石油大国近来又成为美国的对手,让美国睡觉都感觉不踏实。过高的油价、对石油的过度依赖,已经严重地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全球战略。
“碳关税”另外还涉及一笔经济账,亏本的生意美国人可不会做。因此,我们还要看一下美国的贸易情况。
结果是非常严峻而残酷的:美国面临巨大的贸易逆差,美国一直在失血。
美国自1976年开始,就持续的贸易逆差,到2009年已经有34年时间,就是美国卖的没有买的多。
从1994年开始,美国经常项目(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各种转移支付)逆差由1216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7061亿美元,15年增长了倍,而最大值出现在2006年,高达到8035亿美元,最近两年因为次贷危机,美国也开始稍稍节省了一些,逆差有所下降。
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如果连续两三年没有从国外赚些外汇回来,可能很快就揭不开锅了,没有钱谁还愿意和你做生意,你家自己的货币也是钱,不过还是留着自己用吧,俺们只喜欢美元,欧元也行。
美国应对贸易逆差的办法是印钞票,只要把印钞机开动起来,美国就可以用绿纸换回美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度,可以维持美国人的铺张浪费。
只要我们回忆一下国民政府的金圆券,就知道如果美国大规模地,无休止地印刷绿纸,肯定是不行的,不能超过世界商品流通的需要。印太多了,这些钱最终只能在美国国内能用,世界上所有藏在箱底的钱都会冒出来,争相涌回美国,那美国只有接受超级通货膨胀的结果。
因此美国人民只能向全世界借钱,大规模地发国债,这样才能使美国的贸易正常开展。
美国向世界人民借的钱一部分是不用还的,它在为推动世界贸易做贡献呢,美元在世界范围内都被大家普遍接受,在国际上进行流动。
欠债对美国人民来说并不可怕,但可怕的是美国对外借的钱越来越多,美国人民的胃口越来越大。
美国一点机会都没有了吗?其实不然,我们还需要再细看一下美国的贸易结构,从中我们可以寻找到美国开征“碳关税”的原始动机。
就国家间贸易而言,它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货物贸易,一部分是服务贸易。货物贸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可以具体到一架波音飞机,一个DVD,一件衬衫。而服务贸易则看不见摸不着了,比如美国好莱坞的大片卖到中国,微软的软件等。
美国的货物贸易长期是亏损的,但服务贸易却在国际上赚得盆盈钵满。
图表:美国货物贸易国际收支情况(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BEA)
图表:美国服务贸易国际收支情况(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BEA)
从上图可以看出,美国在货物贸易中是吃亏的,2005—2009年美国货物贸易逆差一直维持在8000亿美元的水平。
而1993—2006年,美国服务贸易的顺差一直在600—800美元的区间浮动,但在2007、2008两年,美国服务贸易的顺差迅速上涨到1296亿美元和1443亿美元。
美国输给全世界的是好莱坞电影、微软的windows系统等,这些都是低碳产品,都不太需要消耗多少石油、煤炭等化石原料,而美国从中国等国进口的是衬衣、电视机、汽车轮胎等,都是高碳产品,其生产过程无不包含着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生物化石。
通过比较后,我们应该比较清晰地认清美国的如意算盘吧。开征“碳关税”那是稳赚不赔的生意,这里面有非常多的油水,美国人何乐而不为呢?
毕竟美国对反倾销、反补贴、“201条款”使用起来比较麻烦,又要听证,又要调查,另有一定的风险,美国也不能保证每一宗官司都打赢,败诉了岂不是吃不了兜着走。
0 011这三招也不能经常用,如果用过火了,会引起连锁反应,又是联合国吵架、又是国际仲裁,说不定还会引起世界范围的贸易大战,美国人也不愿意把精力全耗在这个上面。
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