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并不是第一次,中方代表已经是连续第三天受阻了。
在最终进入贝拉中心之后,中方代表团副团长苏伟引用中国的古话“事不过三”、“是可忍孰不可忍”,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他还用英语说:“大会开始第一天我不高兴,第二天是很不高兴,今天是非常地不高兴。”
苏伟指出,接下来将有许多国家的部长出席气候大会,随后还有约110个国家的领导人将与会,这样的组织效率不能让人满意。对此,主办方不得不马上表示了道歉。
中国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国际地位摆在那里,中国的震怒自然会引起主办方的重视并最终道歉。我们可以设想,要是一个小国的代表被拒之门外,估计在哥本哈根这潭浑水中激不起任何的波澜。
中方代表团三次被拒,真纯粹是主办方的意外吗?估计三岁小孩子都不会相信,那么这背后隐藏着什么呢?有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要看清真相,我们还是要回到2007年的巴厘岛会议。
2007年12月15日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准备为2009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进行表决,但奇怪的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并没有参加。
是中国疏忽了吗?优美的巴厘岛风光让中国代表团流连忘返,早上起来去海边沐浴一下海风而忘记了开会?
其实是勤奋的发达国家的与会代表起得更早,在他们的强烈要求下,大会主席和秘书处试图在没有中国等国参与下召开大会,讨论并意图通过正在磋商的文件。
当中国代表准点到达会场时,别人宣传这个会已经快开完了,发达国家代表全世界人民表决就行了,中国等就不必劳神了!
但这次中国人没有打算再让发达国家包办国际事务,自己的事自己做主还是比较好,总被人代表肯定不是回事,说不定我们的意见不同呢。
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和他的同事两次举牌抗议并要求大会秘书长道歉,最终,秘书长流泪道歉。
中国代表的及时阻止,保证了《京都议定书》没有按照发达国家的意图在第一个承诺期到期前就被推翻,而是按照原计划制定了第二承诺期的行动指南——“巴厘路线图”。
中国为何在哥本哈根高调起来?(2)
大家也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不是中国,如果没有联合国五常的位置,大会秘书长会道歉吗?会议的结果能如发展中国家所愿最终达成协议吗?
中国从那里起注定就不是一个受欢迎者,所以我们也在两年后再次在哥本哈根受到同样的待遇,只要没有中国人参加,什么事都好办,毕竟那些小国都容易哄,也容易分化和瓦解。
2008年12月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第14次大会在波兰波兹南开幕,这似乎成为一个转折点。
“Now,China,the floor is yours(现在是中国代表发言)”,每当大会主席宣布这句话时,气候谈判的大会会场通常会变得鸦雀无声。世界开始倾听中国的声音,不仅仅源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排放国之一,更重要的在于中国正积极步入全球气候谈判的舞台中央。而在本届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中国也开始变得越来越高调,中国向发达国家发起了凌厉的攻势。
在外界看来,中国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立场变得更为强硬,开始指名道姓攻击富国“谨小慎微和具有欺骗性的”碳减排目标。
中国代表团于2009年12月8日下午在丹麦首都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中方代表团副团长苏伟说,美国的减排目标“不突出”,欧盟的减排目标“力度还不够”,日本则为减排设定了苛刻的前提条件。
而在此前的气候变化谈判中,中国很少召开新闻发布会,也很少具体地批评某些国家,一般都是笼统地称之为“发达国家”。这一立场的转变让习惯教训其他国家、总以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发达国家感觉吃惊。
距离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结束还有36个小时,在这个至关重要的时刻,大会主席丹麦前气候与能源大臣康妮?赫泽高被替换,接替她的是丹麦的首相拉斯穆森。
丹麦官方的解释是随着各国领导人的到场,需要提高接待的级别。而实际上,丹麦政府是不满康妮?赫泽高在立场上倾向发展中国家,严重地损害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利益。
丹麦首相披挂上阵后,马上抛出一个提案,要与会各国进行表决。这显然违反了大会的议程,受到发展中国家的强烈抗议,而中国代表团成员更三度拍案而起。最后丹麦首相只好灰溜溜地把提案撤下来。
这和巴厘岛气候大会的情形何其相似,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中国代表的据理力争,堂堂丹麦首相能轻易服软?
中国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底气呢?
美国从2007年退居全球第二位二氧化碳排放国后,一谈及气候变化的责任,就祭出一个“很好”的方法:拉中国下水。
2009年12月9日,美国气候变化特使斯特恩刚下飞机就匆忙赶到作为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主会场的贝拉中心出席美国代表团当天的发布会。斯特恩强调,如果没有中国的确实承诺,会议就不可能达成协议。他在避免提及美国碳排放历史的同时,强调中国将来可能的碳排放量。
斯特恩说:“排放量不断显著上升的国家就是中国,因此我们不能达成协议。原因是中国没有作出真的承诺,我的意思是中国是世界(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目前是全球总量的20%,2020年估计占全球总量的28%,你甚至不能相信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上欠缺了中国的重要行动。”
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对美方的言论迅速反击,称中国愿意奉陪美国,可以接受在2050年将全球碳排放量减半的目标,但条件是发达国家必须承诺到2020年比1990年减排40%,并同意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财政援助。他指出,中国不否认长期目标的重要性,但认为中期的目标更重要。
碳减排意味着关闭更多的高耗能工厂,这可能导致更多的失业人员,在次贷危机的关头,美国、日本等国家以及欧盟会就范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中国敢这样提,显然是抓住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软肋,在强大国内舆论压力及国会面前,政客的过火表演,可能会吃不了兜着走。
而中国敢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叫板,肯定是有备而来。在哥本哈根大会召开之前,中国就已经对外高调宣布了中国碳减排的目标。
国务院总理*在2009年11月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到2020年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相对于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吝啬,中国在碳减排上显得多么的大度,这也是中国代表团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底气十足的根本原因,道德的制高点第一次转到了中国手里。
中国在此前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喜欢把自己扮成一个发展中国家,丝毫不放弃中国在碳排放上的特殊权利,中国知道过早规定碳减排势必严重打击国内经济发展。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中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开始在不同的场合和发达国家针尖对麦芒,也着实让全世界刮目相看。中国也不再是那只遇到危险就把脑袋埋在沙子里的“鸵鸟”,而是一个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重要角色,是重大利益的攸关方,是发展中国家的代表。
中国成为气候谈判中最大的变数(1)
美国人在气候谈判中的表现一直让人感觉有严重的两面性。
美国态度基本上一直没有变过,美国在好莱坞电影中喜欢扮演救世主,把国际责任挂在嘴边,在最极端的情况下,总是拯救人类的最坚强力量,但在现实中,美国对国际事务并不热心。
本着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原则,美国一直坚持其光荣的单边主义传统,在气候减排这样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明显地开倒车。
欧盟一直是气候变化的急先锋,但后来态度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2009年的哥本哈根大会欧盟的表现来看,“环保旗手”欧盟明显地退步了,显得保守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转向,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被欧美等很多环保人士看来,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啊?
就算通过苛刻的条件,对欧盟来说,也不会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