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丹麦提案”就是东道主丹麦与美国、英国等起草的一个秘密协议,也是他们背着其他国家私底下搞的,之所以秘密进行,主要是有一些见不得人的地方。
与“气候门”突然暴发不同,“丹麦提案”的出现却是有一些预兆。
刚到哥本哈根,就有一些国际环保组织人士传言东道国丹麦准备了一份秘密谈判文本,有可能在大会期间抛出。消息人士称,这份秘密文本明显偏向于发达国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则是一种伤害。而中国也牵头和印度、南非、巴西(共称“基础四国”)准备了一份秘密谈判文本作为应对。
国际场合,这种小动作在所难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本身也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表面上一团和气,背地里相互扔砖头、捅刀子的事并不少见。
中国政府代表团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记者会上,有记者希望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就对中国版的“秘密文本”进行评价,这引起了中国代表团的不高兴。当时解振华的回答是,中国坚持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之下继续进行谈判,反对抛开先前的谈判案文而另起炉灶。中国反对私下里搞小动作,但别人都搞了小动作,“基础四国”和“发展中国家集团”也只好着手准备反击。
解振华清晰的表态,很快在谈判会场内外传播开来,消除了环保组织对中国的疑虑。
兵不厌诈,大家其实已经事先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作为东道主,丹麦整个提案出来也算分内之事,但“丹麦提案”为什么最后还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呢?
“丹麦提案”最大的败笔是仅仅提出了长期合作的共同愿景,却从框架和原则上彻底抛弃了《京都议定书》,这正是发展中国家的心理底线。
“丹麦提案”的意思是,以前达成的共识、协议什么的难免勾起发达国家不快的回忆,这样影响和谐,也就不再纠缠过去了,大家一起在一张白纸上描绘更宏伟的蓝图。
不过这次描绘人类蓝图的主笔是欧美的发达国家,草案要求将应付气候变化的融资拨款大权交给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银行。这样一来,发达国家便拥有了一项特殊权利,它们可以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实际表现”来决定是否向其提供资金援助。最后当家做主的显然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只能眼巴巴等待着可怜的援助资金。
根据该草案设定的人均排放标准,发达国家可以比发展中国家多排放一倍的温室气体,即从现在起到2050年,发达国家可人均累积排放吨温室气体,而发展中国家人均只可累积排放吨。发达国家处处吵着闹着向世界发展中国家推销*、平等,但在碳排放权上却把原则、道义给全忘到脑后去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泄密的“丹麦提案”(2)
按以前气候谈判所确立的原则,在全球的减排中,发达国家义无反顾应该作出表率,在地球的污染史中,发达国家的“贡献”无疑是最大的,但丹麦提案中发达国家的责任却推得干干净净,这像发达国家在聚餐,吃到酒足饭饱,然后把发展中国家拉到桌子上来,最后算账时,大家AA制。
在与中国进行了3天的闭门磋商后,“77国集团加中国”2009年主席、苏丹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召开新闻发布会,代表77国集团宣布反对“丹麦提案”,对丹麦首相拉斯姆森进行了严厉批评。
“这份文件的出笼,让我们对谈判程序非常失望,因为明显没有同发展中国家进行过足够的磋商、缺少透明度,其中更多反映的是美国和欧盟的意见,而没有怎么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国际乐施会代表团的政策观察员科阿茨(barry coates)对CBN记者表示,这不是很公平。
“丹麦提案”显然触发了发展中国家最敏感的神经。对世界气候问题最不积极的发达国家明显是推卸责任,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明显是一种污辱。
“丹麦提案”也引起了聚焦在哥本哈根的环保人士的气愤,使抗议达到了一个高潮。
“丹麦提案”公布的当天晚上,这种气愤达到顶峰,来自非洲国家的参会代表选择在大会主会场——贝拉中心的媒体中心不远处大声演讲、抗议,宣称发展中国家将成为气候变化问题的最终受害者,一时间听众云集,阻碍了会场内部的交通。
“丹麦提案”激起的愤怒还在会场里飘荡,为数不少的环保活动分子在大会的媒体中心外高喊:“我们要气候正义!”
备受谴责的“丹麦提案”的泄露,引发了发展中国家对东道主在透明性和公正度上的“信任危机”。
人们不禁要问,如此重要的文件提前泄露出来,是有意还是无意?
相对于“气候门”,“丹麦提案”保密起来可能困难许多,经手的人太多了,它有众多“泄密”的渠道。但这也可能是一种试水温的手段。
就像武广高速铁路的票价,国家发改委和铁道部商定,在武广高铁正式开通后,实行试运行价,一等车票780,二等国标490。
这里有一个很技术的手段,是试运行价,理由是未进行最终的成本核算,还有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只要一细想,就感觉这里绝对是大忽悠,你这样说把那些做预算做分析的脸往哪里搁啊。对于任何一个项目,要是事先没有一个详细的可行性报告,就能让老板下决心吗?就能从银行或国库里把钱要出来吗?
其实国家发改委及铁道部这样可以给自己找一个台阶下,如果消费者真承受不起,武广高铁只是来回运椅子,那降价在所难免。如果乘车人数有保证,可以一直试定价下去,就像津京城际高速铁路的票价已经试运行了一年多时间,也没有要变的意思。
国际谈判中,各方可以运用各种技巧与手段,最终都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至于手段如何,就另当别论了。
但在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阶段,这个“丹麦提案”却弄巧成拙,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从事后各方愤怒的反应来看,显然超出了制定者的预期。
如果排除主动泄密的可能,我们可以设想“丹麦提案”确实可以起到出奇制胜的作用,在各国元首到来的紧要关头,把方案抛出来,可以给发展中国家一个措手不及。
丹麦作为东道主,自然不希望这个气候大会给开得虎头蛇尾,自编自导一出苦肉计,未尝没有可能。事后,丹麦不停地表态说这只是一个草案,只是一些初步的不成熟的想法,触犯了众怒,只好给自己一个台阶下。
但不信任的氛围已经在哥本哈根蔓延,一个彼此缺乏信任的谈判过程无法走得更远。
天下也没有不透风的墙,由于气候谈判利益攸关方太多,去找内鬼可能有一些难度。唯一肯定的是,一个看似平静的气候大会,斗争是多么激烈,刀光剑影,你来我往,充满了火药味。只是“泄密”、国际间谍等给人们提供了一些兴奋点。
作为反击,在“丹麦提案”面世之后,中国、印度、巴西及南非参与制定的“四国文本”也逐渐浮出水面,在国际场合必然进行一些针锋相对的斗争。
这下代表发展中国家立场的“四国文本”与代表发达国家利益的“丹麦提案”正式展开了巅峰对决。
“四国文本”并没有多少新鲜的东西,该文本坚持的是《京都议定书》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共同有区别的责任,就是说在应对全球气候上,主要责任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任意排放就行了。你们要减排就请自便,就不要让发展中国家来凑热闹了,发展经济哪家不排二氧化碳,不让排不是扼杀一个国家的发展权么?
“丹麦提案”与“四国文本”之间的差异,主要落在“共同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及技术援助等方面,而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基本上一直围绕着这一系列问题展开。
“丹麦提案”最大败笔被认为是抛开《京都议定书》,而实际上《京都议定书》美国都没能承认,并拒绝签订,有什么可遵守的呢?发展中国家所坚持的有区别的国际责任究竟是什么呢?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明显有些吃亏啊,为什么他们当初愿意提出这样的原则呢?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这岂不是授发展中国家以柄,发展中国家紧紧咬住这两个原则不放,否则发达国家将在道义上失分,发达国家拼命想把这些东西从条约中删除又为哪般呢?
。 想看书来
艰苦的气候谈判之路(1)
要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