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鼐醚Ъ业男啊U庑┳ḿ以谄渌煊蛞卜噶讼嗨频拇砦蟆H欢矶嘧ḿ乙惨丫偷鼻敖衔灾姆⒄骨魇葡蛉嗣翘岢隽饲∪缙浞值脑ぞ绕涫墙鹑诤头康夭菽姆缦铡H衔哉窭刍敖Φ慕鹑谑谐”亟⒖只诺墓鄣阍俅位钤酒鹄础�20世纪的一些学者,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学者将经济或商业周期解释为一种渐进过程:起初是正常的扩张,接下来出现某种能够引发危机(或恐慌)的“催化剂”,如意外事件或恐惧心理。这一“拐点”随后导致经济衰退或收缩,在此之后出现经济复苏。过度扩张带来的经济繁荣最终会导致危机,尽管经济学家通常在何种繁荣属于过度繁荣以及经济繁荣如何导致危机方面并未达成一致。欧洲学者尤为推崇这种颇具说服力的理论—法国危机,还有德国危机。法国商业周期理论家让·莱斯屈尔在《社会科学国际百科全书》中写道:“危机可以被界定为经济平衡的突发性严重失调。”
经济史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在其经典作品《疯狂、恐慌和崩溃》中表达了相似的观点,这一观点在自由市场理论占统治地位的30年里常被人们忽视,该观点始终坚信高效和理性的股票市场行为应当随国家掌控的货币供应量变化而起伏。金德尔伯格主要关注“经济周期和危机高峰期中的投机繁荣,特别是在金融领域的投机性繁荣现象。当然,这绝不是说每一次经济回升都会导致疯狂的投机并引发民众恐慌。但当投机性繁荣在金融领域中频繁出现,且具有极高一致性时,我们就应当对此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最好的txt下载网
8月恐慌(12)
奥地利经济学派认为信贷扩张造成的繁荣注定会衰退。这些经济学家基本上都专注于有关经济繁荣以及破坏经济繁荣因素的研究。他们认为每一次繁荣都来自与真实经济增长不成比例的信贷扩张。奥地利学派学者科特·理查巴彻于2007年夏天去世之前的数年里已经对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悲惨命运做出了预测。继承了凯恩斯思想同时又吸收了熊彼特观点的海曼·明斯基(1919~1996年)因鼓吹金融系统易受投机和风险影响的脆弱性而名噪一时,仰慕者甚至将8月恐慌贴上了“明斯基时刻”的标签。很显然,奥地利学派和明斯基的主张将在理论指向上对未来数年间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已经有证据表明,同样的拐点也会出现在能源领域:矿物燃料的发展史也已经走到了“拐点”这一理论推动政府、商界和社会重新思考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并重新建立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全球结构。对于支持者而言,上一次“拐点”(理论得到验证)和 石油开采量及需求量再平衡的情况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能源价格高涨使得于人们开始关注新能源,以减少石油需求,尽管这种平衡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但仍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有关另一个分水岭即将出现的事件在2005~2007年间不断增多—世界油气储量减少;新发现的油气资源明显供应不足;石油峰值理论所描述的现象与现实情况越发吻合;亚洲、中东和拉美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新需求以及能源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甚至引发了资源战争。
###的20世纪70年代是最后一个能源拐点伴随经济危机同时出现的10年,很少有人希望这一幕重演。第6章将阐述造成当前双重混乱的政治因素,尽管没有提供有力的证据,但是事实确实如此。美国政治系统尚未坍塌—民意测验中,弱势总统的支持率会一落千丈,选民仍可以被动员起来。国会控制权可以易手,但两党在利益集团的支配地位方面已经变得顽固不化,其战略能力受到极大限制。王朝问题,即政治主张上的延续和偏执(2001年我曾详细分析了有关布什家族和共和党的王朝问题)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存在,当然也包括克林顿家族执掌民主党大权期间。王朝政治自身的弊端包括家族偏见、财富和惯例留下的特殊遗产,以及具有150~200年历史的两大政党在巩固自身统治地位并限制对方实力发展中的运作模式,这些都很难从根本上被消除。附带说明,罗马、西班牙和荷兰共和国后期民选政府延续之前政治主张的现象就可以被视为执政“僵化”的早期表现。
每个主要政党都发现,讨论美国需要面对的、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困境并不容易,包括能源紧缺和经济的过度膨胀,尽管两党对于这些困境的反应不尽相同 ,但这些却都是它们执政后无法回避的难题。这不足为奇,因为现有的政党、派别和运动在罗马帝国末期、17世纪的西班牙、18世纪的荷兰或者20世纪上半叶的英国并不能取得同样巨大的成就。第6章和第7章将回顾造成这一失误的原因。
我对何种因素构成了美国经济分水岭的判断主要出于对过去30年里,特别是最近10年里曾经处于霸主地位的世界经济力量的共同特征及导致其最终衰退的弱点进行的研究。这些世界霸主包括: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欧洲时期的西班牙、曾经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以及“日不落帝国”英国。本书提到的美国能源、债务和金融化趋势的相关背景已经在《美国神权》一书中进行了更为详尽的阐述。由于对美国和这些昔日霸主(包括罗马)的比较研究在近两年才兴起,本书似乎有必要在此对上述国家在发展和衰退时期所共有的背景和环境进行简要总结。 。。
8月恐慌(13)
首先,人们普遍感受到在经济实力、国民士气和爱国热情等方面的衰退。罗马及之后的三大经济强国国力的衰退均在上述方面有所反映,尽管底层民众及其同情者更为担心的是收入水平、待遇和就业机会的下降或减少,但保守派更多地从爱国主义、家庭观念、公民品德和社会道德等层面分析国家的衰退。
宗教倾向于以一种有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的方式增强国力。常见的形式包括宣扬全球使命和征服(如西班牙的做法)或借上帝旨意对外炫耀(英国),利用强大的国家教会排斥、折磨或迫害异己(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罗马和西班牙)或者试图重新推崇早期曾占据重要地位的爱国主义宗教,重回当初的时代(荷兰)。
宗教信仰的复活或者强化往往与科学发生冲突。历史上不乏这类事例,例如罗马帝国末期,国内的图书馆和天文台遭到关闭,以及在宗教神权占统治地位时期的西班牙,迷信和神学压制了科学。19世纪的英国第一次见证了科学达尔文主义和基督教神权学说的激烈冲突。
帝国主义和军事扩张带来了具破坏性的相互刺激因素。罗马帝国无限制扩张领土以致最终要抵抗来自曾经被其征服的“野蛮人”的反击。西班牙在欧洲大陆及世界各地疯狂扩张,在30年战争期间身陷反宗教改革运动中而不得脱身。1688~1713年间,曾经的海上霸主荷兰沉溺于全球商业扩张和争夺霸权的国际战争而耗尽了资本积累。接下来的英国也无力捍卫曾经的“日不落帝国”领土,更是在两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和1939~1945年)中付出了惨重代价。
过度负债往往导致经济的最终崩溃。过度挥霍使得财力不支的西班牙皇室一度接近破产边缘,直至30年战争中依靠财政政策(财政宽限期的调整)的最后一搏才勉强涉险渡过难关。18世纪的荷兰两极分化严重:靠利息生活的食利阶层衣食无忧,而工业、渔业和运输业从业者则生活窘迫。1914年,当时贵为世界上最大债权国的英国仅在不足30年的时间内就因经济中心转移和两次世界大战中欠下的巨额债务而破产。
金融业的每次兴起无不以牺牲工业、农业及其他经济活动的利益为代价。单论这一点就足以写成一本书。西班牙的各省议会纷纷抱怨财富都被外资银行、贷款者和无孔不入的商人抢走了。荷兰的教训令不列颠人心怀不安,他们对盲目进行金融扩张的代价深有体会,但大英帝国最终仍步荷兰的后尘而去。
另一个先例(这一先例只适用于更为先进的荷兰和英国经济制度)涉及燃料和能源获取以及霸权建立的特殊性。对于荷兰而言,确立霸权的关键在于风和水,而特定要素包括船帆、风车、航海、水泵、排水系统和垦荒。当煤炭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之后,荷兰便失去了原有的领先地位,因为煤炭是英国特有的资源,矿山开采也是英国人的专长。在此后相当长历史时期,煤炭工业一直占尽优势,但是历史的轮盘并没有就此停止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