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机会成本必然是边际成本:它们是伴随一项行为或决策而来的额外成本。
供给取决于成本。(什么不取决于成本呢?)但是,供给的成本是由于供给这种东西放弃的其他机会的价值。经济学理论主张把成本概念表述为:所有与决策有关的成本都是机会成本……选择这条路(而不是另一条)放弃的机会的价值。
供给曲线向上向右倾斜,这是因为要说服资源拥有者放弃当前的活动转向其他活动,必须出价越来越高才行。
凡是能改变生产的边际成本的因素都会使供给曲线移动。如果供应商的价格预期发生了变化,或者一个行业内供应商的总数改变了,市场的供给曲线也会移动。
供给价格弹性是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认识到〃事物〃没有成本,可以平息很多对某种东西〃真实〃成本的争论。只有行为需要以其他机会为代价,所以只有行为才有成本。
切记要时刻提醒自己:〃对谁而言的成本?〃〃做什么事的成本?〃这样做会使你像一个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虫←工←桥书←吧←
第29节:供给与需求(上)(1)
第5章 供给与需求(上)
5。1 市场是竞价的过程
5。2 交易成本,又来了
5。3 产权和制度
5。4 货币价格的协调作用
5。5 基本过程
5。6 竞争、合作与市场出清
5。7 改变市场条件
5。8 信贷市场
5。9 竞争源于稀缺性
5。10 过剩与稀缺性
5。11 市场过程和中央计划
延伸阅读: 时间偏好和利率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所有已知的富裕社会里,专业化都是标志性的特征。亚当·斯密在观察18世纪英国社会出现的经济增长时,曾作过如下的反思:
在一个政治修明的社会里,造成普及到最下层人民的那种普遍富裕情况的,是各行各业的产量由于分工而大增。
斯密认为,当一个社会的成员掌握了有效的专业化能力,能把他们的劳动〃分别〃开来,这个社会就会变得富裕。
劳动分工……专业化……是如何形成的?在第一章中,我们把这个问题作为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提出来了。在第二章中,我们开始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考察了专业化和交换的动机,以及专业化造成的机会和财富的增加。我们称之为〃比较优势法则〃。但是,生活在富裕的、高度专业化的商业社会中的人们究竟是怎样互相鼓励,才会采取这些互相关联的行动,最终生产出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产品和服务呢?
主要问题在于我们的所知极为有限。专家,究其本质,也不知道所有事的做法。(你能否举出一个人,不管叫专家也好,叫别的什么名字也好,他的确知道所有事情的做法,或者至少能有效地发号施令,让每个人高效地生产商品及提供服务?)事实是,每个人的确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是,他们对其他无数的知识和技能都一无所知。想一想,这个世界上可能没有一个人知道一支普通的2B铅笔是怎么制造出来的,这是多么不可思议,在真实世界中,这却是真真切切的。
这事初听起来好像很疯狂,还是突破常规好好想想吧。在铅笔厂中,一旦木头、石墨、橡皮、油漆、胶水、锡包头、适当的工具和机器全部到位,很多专家都知道如何把铅笔做出来。但是铅笔生产线上的专家不知道那些基本的投入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想想木头吧。伐木工人需要把树木伐倒。他们要依赖特制的高科技设备,还需要穿衣、吃饭、喝咖啡、看病以及其他种种产品和服务,有了这些才能好好工作。伐木的设备有一部分是用钢材制成。所以铅笔当中还有钢厂工人的一份辛劳,他们本人却未必知道这一点。钢材生产又要用到铁矿石,铁矿石如果不是由其他专家从国外进口,那么多半是从密歇根的上半岛铁矿开采的,首先通过苏必利尔湖铁路和伊什佩明铁路,然后由轮船沿苏必利尔湖和密歇根湖南下,运到加里、印第安纳等港口。火车是谁造的?还有铁轨、轮船、船员们吃的各色食物,又是谁做的?更不必说肥皂、卫生纸之类的了。是谁生产了燃料、建造了港口、发明了复杂的导航通讯系统?答案是无数其他专家,他们追求各自的比较优势,依照他们有限的知识和技能和其他学有专长的人进行合作。
想象一下,为了生产出一支普通的2B铅笔,无论在国内还是在海外,有多少不同种族、肤色、信仰的人为之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他们的意见、技能、目标又有多么大的差异。人与人之间互相并不认识,甚至可能说的不是同一种语言,但是2B铅笔生产出来了。而我们消费者呢,都知道上哪儿能买到便宜的铅笔。
市场的奇迹,很多人已经有过准确的描绘,就是数以亿计的人在互相不认识的情况下能够合作,不但生产出了2B铅笔,而且生产出了数目繁多的更为复杂精巧的产品,还使这些产品能够随时都供应充足。人们的合作,并不是服从某个像国家计委那样的机构颁布的全国性的综合经济计划。政府的角色要有限得多。回想亚当·斯密所说的〃在一个政治修明的社会里〃。政府的重要职能在于贯彻私有产权以及监督合同的履行。只有这些基本的游戏规则得到确立之后,那些不计其数的交换才可能发生。
人们经常认为这个井然有序的交换网络是理所当然的。(〃你的铅笔用完了是什么意思?〃)我们在第一章里讨论过平稳有序的车流(就连车流也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市场体系当然要比这更复杂。虽然市场的有序性看起来很神奇,但是它并不神秘。在交通系统中,红绿灯是协调各种车辆的信号,在商业社会中,帮助人们协调各种生产计划和消费计划的关键信号又是什么呢?答案是价格。价格在市场中形成,并给人们传达了各种重要的信息和信号,还有激励,使人们对这些信号做出反应。市场价格在供求双方的博弈中形成,我们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中已经分别作过介绍。在这一章中,我们把供给和需求放在一处,描述市场过程的原理。
5。1 市场是竞价的过程
很多人认为,〃市场〃就是一个地方或广场,就像圣路易的盖特威中心举办的各类奇异收藏品展览,或是堪萨斯城博览会上的牛拍卖会,或是华尔街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市场遍布全球各个地区,上面这些都是真实的例子,市场现在已经延伸到了虚拟的网络空间。正式的市场可能发端于中世纪的村镇集市,但是在当代,如果把市场仅仅看作一个地方或是广场是远远不够的。
财经类的记者们使用很多混杂的隐喻来描述市场,使得市场听起来常常像一个人。我们在晚间新闻或是财经频道里经常能听到某某专家说,华尔街对于最新的经济数据感到〃兴奋〃或是〃紧张〃,还说股票市场〃希望〃或是〃期待〃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代表美联储宣布降息。也许,当某一天条件成熟时,一个专家还会报告说:〃股市醒过来时发现身上浮肿,后来又剧烈痉挛,头疼得厉害,今天打电话来请了病假。〃尽管这种表述会让新闻听起来更有趣,但是,按照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只有个体才会希望、期待、痉挛或头痛,而市场不会。
就连经济学家自己也使用一些会误导别人的隐喻。他们经常说市场体系是〃自动〃的或是〃能自我调节〃的,给人的印象是,好像市场没有人的干预自己就能如何如何了!很多经济学家言之凿凿,好像市场是某种机械化的东西,比如恒温器。这样说是错的。市场体系完全是由需求方和供给方组成的,供求双方都是活人,追逐着各自感兴趣的计划,根据面临的相对稀缺性进行节约,并按照各自的需要谈判和交换,获取各自想要的东西。
关于市场的这些常见的错误表述,我们要尽量避免。市场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地方,一个东西。市场是竞价的过程。当经济学家使用供给和需求这样的术语时,他们的确是在讨论人与人之间这些持续不断的谈判。想想网上各式各样的交换吧。
大量的谈判不是在开会的讨论中,而是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在各种交往中经常要竞价。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