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认定人们在价格上涨的时候会少买某种东西,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仅仅看重钱,也不意味着人们是自私的,同样不意味对社会福利的关注不影响人们的行为。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建议对这个问题持如下的看法:一项行为的机会成本上升时,选择者会倾向于少发生这种行为;一项行为的机会成本下降时,选择者会倾向于多发生这种行为。人们不仅仅对预期的收益变化做出反应,他们也比较预期的额外收益与预期的额外成本,无论他们用什么方式来计算成本。在商业市场经济中,货币是一个通用的度量单位,相当于〃米尺〃,很容易被理解。更准确地说,货币使人们能够计算相对的收益与成本。每个人都会注意钱,因为所有人都能用它推进他们感兴趣的任何事业。
如果人不能光靠吃饭活着,那么人也不能光靠钱活着。但这并不意味着饭或者钱不能给人带来重要的利益或用处。货币价格的变化是协调人们生产和消费的有用信号。这也正是经济学家如此重视价格变化的原因。
简短回顾
权衡,权衡,再权衡……大多数物品是稀缺的,意思是它们只能通过以其他物品为代价才能获得。
任何物品都有替代品。人们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有多种方式,他们对各种方式的预期额外收益和预期额外成本进行比较,从而在各种稀缺品之间做出权衡,这就是节约的含义。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是在现有条件下的预期额外收益和预期额外成本。
〃需要〃这一概念忽视的内容正是〃需求〃这一概念强调的内容:达到目的有多种方式以及权衡的重要性。
〃需求法则〃断言,人是会节约的。他们在价格高的时候会少买,在价格低的时候会多买。
对某种商品的需求表述了价格和数量的关系:前者指为了得到该商品必须支付的价格,后者指人们要购买这种商品的数量。需求是一个明细表或者一条曲线,不要和特定价格下的需求量混淆起来。
不要把需求量的变动和总体需求的变动搞混!如果某种商品的价格变了,而其他条件不变,那么只有该商品的需求量会发生变化。总体的需求也会变化,但是,它不是在商品价格变化的时候变化。影响总体需求的因素包括:消费者数量的变化、口味和偏好的变化、收入的变化、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变化以及预期的价格变化,所有这些都不和需求法则相冲突。
当价格变动时,人们对某种商品的购买意愿会相应发生变化,增加或减少的程度由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来表述,即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当需求量变化的幅度大于价格变化的幅度时,我们说需求是有弹性的,价格变化会使得对该商品的总货币支出向相反方向变化。当需求量变化的幅度小于价格变化的幅度时,我们说需求是缺乏弹性的,价格变化会使得对该商品的总货币支出向相同方向变化。
某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主要取决于替代品的供应。替代品的供应越好,需求价格弹性就越大。通常,发现或找到替代品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时间在决定需求价格弹性的过程中也发挥作用。此外,某种商品在某人的预算中所占比例对弹性也有影响。
稀缺品必须被分配,因为,它的定义就是每个人不能想要多少就要多少。尽管很多标准都能用来分配稀缺品,决定谁得到什么,但是通过私有产权的自愿交换和货币价格标准进行分配可以促进经济自由,提高个人的力量。这些规则以及它们产生出来的价格信号使得人们有可能计算他们的利益,并根据各人的独特情况和实际条件进行节约。
▲虹桥▲书吧▲。
第23节:机会成本与商品供给(1)
第4章 机会成本与商品供给
4。1 对机会成本的复习
4。2 成本和行为相关,而不是和事物相关
4。3 我现在该干什么?〃沉没成本〃的无关性
4。4 生产者的成本作为机会成本
4。5 边际机会成本
4。6 成本和供给
4。7 供给曲线
4。8 供给自身也会变
4。9 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
4。10 志愿兵的成本
4。11 供给价格弹性
4。12 用成本论证正当性
经济学的供给理论和需求理论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什么区别。两种理论都假设决策者面临一系列不同的方案,并要从中选择一个。他们的选择反映了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间的比较。对于生产者来说,他们也要进行节约,其逻辑和消费者是一样的。我们下面要讨论的是,机会成本和市场价格如何激励厂商生产并供给稀缺品,市场价格如何反映机会成本并把信息传达给我们大家。
4。1 对机会成本的复习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你能不能用前几章讲过的机会成本概念来解释一些常见的、令人困惑的事情。
同样是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为什么穷人更愿意坐长途汽车,而富人更愿意坐飞机?简单的回答是,坐长途汽车便宜。但是,事实不是这样的。某些人的时间机会成本相对较高(想一想,一个律师1小时收费可达100美元),长途汽车对他们来说就是极其昂贵的交通工具;对穷人来说,他们的时间机会成本一般要比高收入者低得多。
要找一个十几岁的小保姆看孩子,为什么在富人聚居区很难找,而在收入较低的地区就比较好找?夫妇俩找不到保姆,可能很灰心,会抱怨邻居家的孩子太懒。这话很难听,而且是多余的。任何一对夫妇,只要愿意支付机会成本,不愁找不到十几岁的小保姆。找十几岁的保姆看孩子,意味着让他们放弃他们觉得最有价值的其他机会。如果一个地区对保姆的需求很大,因为富人们经常要外出,同时,如果当地的年轻人手里都有大把的零花钱,他们更愿意和别人约会或是在家闲坐,不想给人看孩子,挣那一份并不可观的收入,那么,找保姆看孩子的机会成本很高也就没什么可惊讶的了。
为什么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有更多的本科毕业生继续读研究生?工作前景不好使得待在学校里的机会成本降低了。因此,更多的学生倾向于再花一两年拿一个硕士学位或是MBA,而不是找一份24小时加油站的夜班工作。
为什么来自低收入地区的年轻人更愿意参军?你能解释吗?
4。2 成本和行为相关,而不是和事物相关
从上面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很明显,成本和事物没有关系。成本总是与行为、决策和选择相关联。正因为如此,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不承认客观成本。这一点和常识不一致,常识告诉我们,事物总是有〃真实〃的成本,这个成本是由物理学定律决定的,而不取决于人们反复多变的心灵。跟常识作战是很难取胜的,但我们必须试一试。这一次,我们还是要从常识的框框外想一想。
我们可以指出,〃事物〃根本没有成本,这大概是解除常识的武装的最快办法。只有行为才有成本。如果你非要认为事物的确有成本,并且准备用一个例子来证明你的观点,你就差不多肯定是在偷换概念,用一个不被注意的行为替换某个事物,硬给它加上一个成本。
例如,一个棒球的成本是什么?你说:〃10美元。〃但是,你的意思是说,在当地一家体育用品商店里购买一个大联盟官方指定的棒球的成本是10美元。因为购买是一个行为,所以这个行为需要以其他机会为代价,从而发生了成本。请注意这里引入了行为。棒球的成本因行为的不同而改变。制造一个棒球的成本就不一样。销售一个棒球的成本又不一样。在球场捡一个球的成本又是多少呢?想一想,在2003年总决赛当中,那个球迷无意中对自己、对芝加哥小熊队做了些什么啊!
考虑大学教育的例子。成本是多少?回答是,〃大学教育〃没法有成本。我们首先要区分,获得大学教育的成本和提供大学教育的成本分别是多少。做出了这项区分之后,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一件事:截至目前为止,我们在本章和前面几章中关于成本所说过的一切都隐含了这件事,即成本总是对某人而言的成本。获得高等教育的成本通常是对学生而言的成本。但是,也可以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