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呼延赞不死心,反复上书,表示自己受国恩深,誓与契丹血战到底。一天,他叫来一个会刺字的小兵,叫他在自己身上刺下“赤心杀贼”的字样,和别人不同,他要求墨色深黑,全身都刺满,连嘴唇也没拉下。小兵惊呆了,可在他的喝令下,只好从命。
呼延赞忍着剧痛刺完字,又叫来四个儿子和家里的仆人,命他们都在身上刺字,儿子另在耳后刺上“出门忘家为国,临阵忘死为主”的字样。
这边刚忙完,又叫来娇妻美妾,大声喝道:“我受国重禄,全家得福,但你们总无法报国,应当在脸上刺字以表示对皇帝感恩。今天若不从命,立即斩首。”全家老小都跪下来痛哭哀求,呼延赞哪里肯听。呼延夫人深知老头怪癖,当初儿子还小时,大冬天让他们冲凉水,说什么锻炼御寒能力;四儿才满百日,又把他从城楼上丢下去,幸而未死,还说什么试试他的命硬不硬。看看今天不依着怪老头肯定不能过关,呼延夫人只好哭丧着脸说:“妇道人家脸上刺字,像判刑的*,总归不好,我愿刺字于臂。”呼延赞这才同意,让家里女人在臂膀上刺字,又在兵器上都刻上字,这才算完。
宫中内侍都知道这呼延将军有趣,每当他入宫值班,内侍们常围着他找乐子。一天,他拔出佩刀刺胸出血,然后令从官蘸血写奏书,坚决要求守边杀敌。内侍戏弄他说:“为何不剖心明志呢?”呼延赞苦笑一下说:“我并不是怕死,只是辽贼未灭,不能白扔了性命。”
皇帝终于被他一片赤诚感动,同意了他的请求,于是呼延赞一路招摇来到北方前线。京城的人们看过呼延将军的滑稽戏很快便把他忘了,呼延将军在前线也没立下什么盖世功劳,没多久就因指挥无方而调离前线,又因没有行政能力而被调回京城,不久便默默无闻地死了。至今呼延赞彪炳于史册的仍是那段刺字报国的奇事。
然而曹彬与这些粗鄙的武将完全不同。曹彬平时对同僚和下属都能友好相处,礼遇小吏,待人接物心平气和,不言人过,不计人嫌,不以富贵骄人,唯以谦恭自处,还常助人于危难之中。曹彬也特别尊重士大夫,每次在路上遇见士大夫,一定避车让其先行。更为难得的是,曹彬读书好学,每次出征,往往带大批书籍回来,勤奋求知,学识益广,能与朝士清谈终日,鸿儒硕士也常叹不如。
宋代的士大夫不可能对党进和呼延赞这样愚笨荒唐的武将有任何好感,而史书是由文人写的,他们当然更欣赏像曹彬这样知书达理、仁厚清廉的儒将。高尚的人格和深厚的文化修养,使曹彬在士大夫中获得了极高的声誉,欧阳修曾称赞他:“曹武惠王彬,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此。”罗大经则更夸张,说:“汉惟一赵充国,唐惟一王忠嗣,本朝惟一曹彬,有三代将帅气象。”
美好的声誉也使曹彬的家族一直十分显赫。曹彬的女儿是真宗嫔妃,其孙女被选为仁宗皇后,英宗时为皇太后,神宗即位,又尊为太皇太后。曹彬的长子官至河阳节度使、同平章事,曹门之中其他任节度使、宰执,乃至封王者也有多人,其家族名望一直隆盛于整个北宋。显然,世代显赫也是曹彬在宋朝始终享有崇高声望的重要原因之一。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1.范仲淹与滕子京
范仲淹是一位圣贤级的人物,不信听听宋代的一些名人是如何评价他的:
欧阳修说范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苏轼是范仲淹的粉丝,他说范公的功德“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苏轼从8岁时就开始崇拜范仲淹,55岁时还是崇拜。一生交游无数的苏轼偏偏没有结识范仲淹,“以为平生之恨”。
王安石评价范仲淹:“呜呼我公,一世之师,由初迄终,名节无疵……硕人今亡,邦国之忧。”
司马光则赞美范仲淹:“雄文奇谋,大忠伟节,充塞宇宙,照耀日月”,“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未哲,固有良史直书,海内公说,亘亿万世,不可磨灭。”
中国人大多背诵过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岳阳楼记》开篇就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庆历四年(1044),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官到了岳州,巴陵郡是岳州的旧称。范仲淹说滕子京来到岳州之后,将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仅一年时间岳州就变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了。理政之余,滕子京又重修了岳阳楼,将古今的诗赋镌刻在岳阳楼上,然后写信请求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一事写一篇文章来纪念。
1015年范仲淹考中进士时,在京城结识了同榜的滕子京(名宗谅),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滕子京是位非常有才能和理想的官员,性格豪纵,不拘小节,范仲淹对他既欣赏又有几分担心。而范仲淹是个非常有忧患意识的人,“先天下之忧而忧”既是他的豪言壮语,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1021年,范仲淹到泰州(今江苏泰州)任西溪镇盐仓监官,掌管盐税。这时范仲淹开始忧虑了。
他看到泰州及楚州(今淮安)、通州(今南通)、海州(今连云港西南)各州,因唐时所建捍海堤年久失修,早已颓坏。每年秋季海潮泛滥时,良田庐舍被淹,人畜丧亡,盐灶也多被冲毁,灾情十分严重。退潮以后,过去的良田都变成了不宜耕种的盐碱地,老百姓无以为生,只好携家外逃。范仲淹本来不过是个负责收盐税的官员,这件事本来不属范仲淹的职权范围,但他积极上书给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张纶,建议尽快修复海堤。张纶十分重视,奏请朝廷任命范仲淹为灾区中心的兴化县县令,主持整个修复工程。
1024年,范仲淹率领通、楚、泰、海四州兵工、民夫四万余人,开始施工。这时滕子京正任泰州从事,为了帮助范仲淹,他也来到施工现场督工,出了不少力。
经过将近四年的努力,长达150里的捍海堤终于修好,解除了这一带的潮水灾害,保护了农田和盐场。2600户外逃居民也纷纷返回家园恢复生产,原来葭苇苍茫的荒地,又长满了绿油油的庄稼。当地人民为了纪念张纶与范仲淹的功绩,为张纶修建了祠堂,而将捍海堤取名为范公堤。
海堤尚未完工,范仲淹的母亲去世,范仲淹到应天府(南京)丁忧服丧。不久范仲淹认识了知应天府的晏殊,便被晏殊请去主持应天府学。应天府学是范仲淹年少时苦读过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因此欣然应允。
不久范仲淹的忧虑症又犯了,竟在丁忧期间越级上书朝廷,要求进行行政改革。不过还好这次他得到了宰相王曾的赏识,1028年,晏殊调回京城任御史中丞,这时宰相王曾提议晏殊推荐范仲淹到朝廷当官。于是在晏殊的推荐下,范仲淹当了秘阁校理,也就是皇家图书馆负责整理图书的官员,由此获得了直接接触皇帝、议论朝政的机会。而范仲淹也趁此机会,把好友滕子京调到了京城做官。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2.范仲淹与吕夷简
范仲淹第一次在朝廷当官时正值天圣年间。
“天”拆开就是“二人”,因此“天圣”就是两个圣人,一个圣人是指垂帘听政的刘太后,另一个圣人仁宗皇帝便成了刘太后的傀儡。
天圣六年(1028),仁宗打算在冬至节率领群臣在会庆殿为刘太后上寿。范仲淹一听皇帝要跟大臣们一起向刘太后行跪拜之礼,忧虑的毛病犯了,也不管自己有没有资格,上书给刘太后,称皇帝“有南面之位,无北面之仪”,要尽孝道应该到宫中率领亲王皇族行家人之礼,否则就是“开后世弱人主以强母后之渐”。
这份奏疏一上呈,晏殊就来批评他,屁大点官,越职言事,狂妄好出风头,闯出祸来,连他这个推荐人也受牵累。范仲淹一听,满腹委屈,竟给晏殊写了封长信自辩,满嘴的大道理,弄得晏殊毫无办法。
可能是因为范仲淹的官太小,刘太后根本没有理睬他,冬至节上寿仪式照常举行。这时仁宗皇帝已将近20岁,早该亲政了,宰相王曾等大臣经常劝说太后撤帘还政,太后很不高兴。这一年夏天,京城开封突然电闪雷鸣,一团火光竟射入真宗皇帝构建的恢弘的玉清照应宫,大火烧了整整一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