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支禁军名号“骁果”,以关中人为主。关中人自古安土重迁,家乡情结很重。禁军士兵们原本以为这次和以往一样,是一次普通的巡游,却没料到隋炀帝这次一住下来就没有走的意思。加上粮食短缺,士兵们十分不满,司马德戡、裴虔通等人带领士兵们作乱,拥戴宇文化及为头领,杀死隋炀帝。然后宇文化及率领着禁军,押送着皇后、百官离开了江都。江都总监上官弘不知道什么原因滞留在此处,结果被当时负责迁葬隋炀帝尸骨的右御卫将军陈稜所杀。
上官弘为何被陈稜所杀,不清楚,史料没有详细记载。我有个猜想,或许上官弘与隋炀帝之死有关。因为史书说上官弘任职总监,也许是禁苑总监,也许是江都宫的总监,虽然他是什么总监没有说,但总监这个职务在隋代一般都是与宫廷密切相关的,所以也许上官弘与宇文化及之乱有关,而陈稜是在为隋炀帝报仇。但这个事只能做推测,没有史料方面的真凭实据。
当时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弘的儿子上官仪尚年幼,父亲死于非命,这个孩子就躲起来了,生活得十分落魄。后来为了活命,上官仪曾私度为沙门,也就是私自当了和尚。为什么说私自呢?因为隋唐时期官府为了控制人口,禁止人们擅自出家,出家的话需要政府颁给度牒,这个东西就相当于国家发给僧尼道士的专用身份证。上官仪没有这个,所以就叫作私度。
第16节,
隋唐时期佛寺是重要的学习场所,很多高僧大德都是大学问家,所以上官仪在佛寺里如饥似渴地学习。他不仅精通了佛典,还广泛涉猎文史,写得一手好文章。他在这里如鱼得水。后来洛州都督杨仁恭发现并且举荐了他。
杨仁恭发现上官仪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给予他特别的礼遇,还推荐他参加科举考试,结果上官仪高中进士。唐太宗听说了上官仪,很欣赏他的才华,授予他弘文馆直学士的职衔,上官仪从此有了飞黄腾达的仕途。
太宗时期的上官仪虽然算不上是统治集团的核心成员,但也是顺风顺水。太宗经常和他唱和诗歌,每有宴会也不忘邀请他。到了高宗时期,上官仪更是不得了,官拜宰相不说,而且还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上官仪擅长五言诗,诗句婉约华丽,一时之间效仿者众多,号称“上官体”。o米o花o书o库o ;www。7mihua。com
上官仪这个人长得很有气场。有一次上朝,上官仪沿河堤骑着马缓缓而行,望着一轮明月(古代上朝都是天不亮的时候)咏诗一首(《大唐新语》卷八):
脉脉大川流,驱马历长洲。鹊飞山月曙,蝉噪野云秋。
群臣放眼望去,只见在月光的衬托下,上官仪宛如神仙一般飘逸潇洒,一时之间传为佳话。
上官仪还写得一手好书法,《法书要录》卷八记载说:“(虞世南)族子纂,书有叔父体则,而风骨不继。杨师道、上官仪、刘伯庄并立,师法虞公,过于纂矣。”在唐代,官员选拔的标准是“身言书判”:身,看你身材和相貌,太猥琐的人在唐代是没法当官的;言,看你口才言辞;判,看你断事能力;书,看你书法,写狗爬字的人当不了官,所以唐代官员字都不会差,何况上官仪又是个中翘楚。
但是上官仪并没有摆脱“黑色”的命运,很快麻烦就来了。这个麻烦来自武则天。
刚开始,武则天费尽心机想当皇后,而唐高宗为了摆脱他父亲留下来的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代表的重臣集团的控制,也执意要立武则天为后。如愿以偿之后,唐高宗发现武则天真不是一个善茬儿,她对权力的欲望大大超出唐高宗的预料。加上唐高宗身体不好,武则天借着帮助唐高宗处理政务的机会一步步开始掌权。唐高宗发现自己的权力遭到侵夺,十分不满,但是武则天很强势,唐高宗也无可奈何。然而,终于有一件事彻底引爆了唐高宗的愤怒。
麟德元年冬季,宦官王伏胜揭发武则天私自请道士来宫中作法事。要知道,皇帝历来忌讳底下人擅自勾结术士,因为这些术士不但行神奇鬼怪之事,还经常预言政坛兴衰,皇帝很反感这个,所以历朝历代因为勾结术士遭到贬斥甚至被处死的大有人在。这回皇后竟然在宫中行厌胜之术,实在是可憎!唐高宗觉得忍无可忍,终于发飙了。
第17节,
赶巧,当时上官仪正在皇帝身边,看到皇帝愤怒,他趁机建议说:“皇后专恣,海内所不与,请废之。”(《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皇后专权,大家已经十分不满了,请您废黜她吧。上官仪为何对武则天是这个态度,我想还是与上官仪的儒家正统思想有关,因为儒家是无法接受女性当权的。《尚书·牧誓》说:“牝鸡之晨,惟家之索。”要是母鸡打鸣,就是一家的灾祸,所以自古以来若女性当权往往会被另眼看待。比如,汉朝的吕后,其实在她统治期间国家从各个角度来说都不算坏,但是她仍然被指责为惑乱朝纲。她刚死,吕家就被铲除了。那么武则天作为一个皇后却如此强势,势必引起包括上官仪在内的大臣们的不安,所以一见皇帝发怒,上官仪就赶紧谏言废武氏。∮米∮花∮书∮库∮ ;http://__
唐高宗听了上官仪的话,表示赞同,命令他起草诏书。上官仪赶紧寻笔墨,这就准备开始拽词了。要说这知识分子就是误事,你现在应该做的是立即调动兵马把皇后控制起来,那个诏书什么时候写不行啊?但是上官仪平时按照程序办事已经习惯了,如此非常之事他还是四平八稳地按照惯例来进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在上官仪眼里,当年武则天立后还不是高宗一手扶持起来的,所以废掉她也不过就是高宗一句话的事情。但是他没有料到武则天此时已经羽翼丰满,今非昔比了。唐高宗身边的宦官、宫女有好多是武则天的眼线。上官仪起草诏书时,就已经有人跑去给武则天报信了。武则天一听,立即飞奔而来。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唐高宗正在看上官仪起草的诏书,忽然间看见皇后气急败坏地冲了进来,一进来就连指责带哭诉,唐高宗一时之间麻爪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敢情做错事的是唐高宗而不是武则天,所谓废后之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而且高宗还觉得自己理亏,想给武则天一个交代,他说了这么一句话:“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我本来没这个打算,都是上官仪教我的。一个领导者,出了问题立即一退六二五,全部栽到下属头上,这是十分糟糕的。唐高宗这个人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但是在上官仪这件事上,他一时的胆怯将上官仪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武则天这个人很会察言观色,她明白此事不能再继续揪着高宗不放,必须给自己的丈夫一个台阶下。那么好吧,上官仪就是这个台阶,只好牺牲他了。
武则天还敏锐地发现了一个细节——上官仪以前担任过陈王咨议,和那个举报她的宦官王伏胜共同服务于陈王,而陈王不是别人,正是前任太子李忠。这下武则天得意了,这回可以一箭双雕了。为什么呢?这个李忠是武则天的眼中钉、肉中刺。李忠是唐高宗的长子,他的母亲是一个姓刘的名不见经传的宫女,也就是说他是庶出,他之所以能被立为太子,是因为他后来有了一个显赫的养母——唐高宗的原配王皇后。
第18节,
王皇后是唐太宗在世时钦定的太子妃。王皇后年轻时有美色,同时出身名门望族——太原王氏。她的祖父是西魏的大将王思政,所以王皇后家是根正苗红的关陇集团成员。也正因为如此,唐太宗特别看重这个儿媳。在去世前,唐太宗当着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面托孤,拉着李治的手对褚遂良等说:“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九)我这儿子、媳妇,就交给你们了。
王皇后虽然贵居后位,但是始终心中不畅。唐高宗一直不是特别喜欢她,而是偏爱萧淑妃。萧淑妃出身南朝兰陵萧氏,也是望族。萧淑妃美貌聪慧,唐高宗还是太子时就已经选入东宫,封为良娣。先后产下义阳公主、许王李素节和高安公主。唐高宗即位后改封萧良娣为淑妃。萧氏仗着美色和二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