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次重塑小说的作家是南非的戈迪莫、尼日利亚的阿奇比、日本的大江健三郎、埃及的马福斯、以色列的欧兹、阿根廷的博尔赫斯、墨西哥的胡安鲁尔福及拉美文学爆炸出现的那些作家,其中尤以加西亚马尔克斯最为卓著。对一些文学史家来说,这次是“蛮人的归来”,是从属的艺术家为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掀起的一场运动,其他人将这次绚烂的文学事件视为“后殖民心态的勃发”。这次运动的特点是,后来的作家确信“西方文明”这一概念太狭隘太束缚人。世界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充满活力,文学不可能总是来自几个固定的地方。文学是民主的,平等的,应该遍布各个国家。
新的叙述方式出现之后,读者发现小说这一文学类型就在他们身边。不同国家的作家借助新鲜的语言、新鲜的风格、不同的叙述方式,能使小说这一形式为己所用。此后,小说开始吸收其他传统的民间传说。还有一点也很重要,这就是新读者的出现,因为小说已经不再是欧洲人的专利。不同国家的作家开始运用小说来探索他们当地的话题。这些探索是以当地读者为目标的,但终将赢得国外的读者。
如果说在此之前所有的小说都是在欧洲出版的,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事实与此相反。在19世纪的拉丁美洲,小说这一形式并不少见,如何塞菲尔南德斯德利扎尔蒂的《贪婪的鹦鹉》和多米尼戈萨尔米恩托的《法孔多:或文明与野蛮》。这些小说显然是在讲述个人与群体的关注,如城市里的贫穷、少数民族的角色及性别关系。不过,这些作品在写作手法上是派生出来的,打上了模仿欧洲人的烙印。二战之后的新小说对外国的依赖就小得多。虽然新作品使用的原型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这些作家消化了欧洲的传统,他们可以根据各自的环境自由自在地创作。
拉美文学爆炸之所以成功,尤其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成功,与两个重要因素有关,一是文学经纪人的引入,二是通过这些经纪人又借助译文将拉美的文学思想传向国外。没有卡尔曼巴尔塞尔斯,加西亚马尔克斯就不可能成功。巴尔塞尔斯是加泰罗尼亚人,她的办公室设在巴塞罗那,她先前做过剧院经理及其他一些生意,但并不成功,后来才与流浪的匈牙利小说家赫利亚为伍,开了一家文学经纪公司。一开始这家经纪公司生意平平,后来卡罗斯巴拉尔请巴尔塞尔斯向国外出售作家的版权,之后她的生意才有所好转。巴尔塞尔斯因其身材高大,也被称为大妈和女特工007,前者就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笔下的那个著名人物。巴尔加斯略萨一次在《国家》杂志上称颂巴尔塞尔斯,说那一刻不仅对她,而且对西班牙语世界的出版业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谈判,拉美出版业驶向国际轨道。巴尔塞尔斯在不同的时间里安排拉美作家在国外出书,这些作家里有略萨、马尔克斯、何塞塞拉、富恩特斯和阿尔弗雷多布莱斯伊岑尼克。
第4节。
根据略萨的说法,60年代末,他还在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教书,一天巴尔塞尔斯来到他在伦敦的公寓,对他说:“不要再教书了,马上停下。你要把精力都放在写作上。”略萨回答说,他有妻子和两个孩子要养活,不能让他们挨饿。巴尔塞尔斯问略萨年薪几何。他回答说500美元左右。“这笔钱我出,从这个月底开始。离开伦敦,在巴塞罗那安顿下来,那里生活费用低一些。”略萨听从她的指示,取得了更大的成绩。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略萨生活在加泰罗尼亚的首府,他说那些时光是他一生里最幸福的。
拉美文学爆炸经过卡尔曼巴尔塞尔斯的手才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现象。好几个作家(略萨的《绿房子》和加布里拉因方蒂的《三只落入陷阱的老虎》)荣获简明图书奖,这里也有巴拉尔的功劳。获奖消息经过巴尔塞尔斯的宣传,在西班牙语世界极大地提高了拉美作家的知名度。此前拉丁美洲的小说走不出自己的国门。按顺序排列,重要的文化之都是布宜诺斯艾利斯和墨西哥城。布宜诺斯艾利斯是洛萨达和南美洲出版社的所在地。布宜诺斯艾利斯把自己视为南半球的欧洲城市,文化格调高,其刊物如《国家》和《南方》——因其创办人维多利亚奥坎普的经营——设有文学副刊,这些都是这座城市为之骄傲的地方。当年博尔赫斯最有影响的一些文章和小说,先是在《南方》上发表出来的。国内的、拉美的及拉美之外的作者也希望在上面刊发作品。奥坎普还组织翻译出版沃尔多弗兰克、奥斯卡王尔德、泰戈尔及伍尔芙的作品。因西班牙内战流亡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作家发表了不少作品,为这里的文学写下成熟的一笔。
这里出版的作品还没有在大陆各地发行,所以布宜诺斯艾利斯出版的作品在拉美的其他地方是见不到的。一部好的作品要口口相传才能为众人所知;如果一个作家刚刚出版一部小说或小说集,喜欢他的读者怕是要赶到布宜诺斯艾利斯才能弄到他的作品。墨西哥城也是如此。这里也有出版社,如大众文化基金出版社,这家出版社是1934年经历史学家丹尼尔维利格斯创办的,目的是把国内的经典著作送到普通大众的手里。这里也有为少数人服务的出版社,如西班牙内战流浪者创办的时代出版社。不过,墨西哥出版的图书很少销往国外。
作为出版中心,古巴名列第三。19世纪和20世纪初,这座岛屿是知识分子喜欢的地方,后来西班牙内战流浪者赶到这里从事图书出版发行。这座岛屿在加勒比海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而且还是美洲的商业要道,所以才被人们称为“安的列斯的珍珠”。古巴的出版业可能赶不上墨西哥和阿根廷,但是在60年代,古巴的出版业得到卡斯特罗政府的大力支持。古巴政府为使大众得到廉价图书不遗余力,但哪些书能读,哪些书不能读又浪费了古巴人民不少精力。古巴的作品一般是在国内发行的。
我想通过上述例子说明,从伊比利亚半岛到潘帕斯,西班牙语世界还不是统一的市场。一座城市的读者没法读到另一座城市出版的读物。上面的例子说明,图书和其他印刷品的影响在西班牙语世界极为有限。巴尔塞尔斯改变了这一状态。通过宣传和大西洋两岸的促销,巴尔塞尔斯使文学爆炸推出的作家们成为西班牙语世界的一大现象。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她成功地将版权销往纽约、巴黎、罗马和其他文化之都。
《没人给他写信的上校》里提到几句对话,内容是写新闻检查的。上校在医生的办公室外等待邮件,医生是他的朋友,二人聊起了欧洲、那里的福利及坐船光顾那里如何容易。邮差赶到后打开邮袋,但里面没有上校的邮件,有的不过是邮给医生的报纸。一次次失望的上校连报上的标题都没看。作者在这里写道:“他用力咽了一口,说道:自从实行新闻检查以来,报上说的都离不开欧洲。最好让欧洲人来这边儿,让我们到欧洲去。如此安排之后大家才能知道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发生了什么。”
﹏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第5节。
巴尔塞尔斯向外推销版权的做法还有另一好处。她向外推销拉丁美洲作家的版权,结果在各个作家的祖国造成了一种印象,这些作家的作品要读一读才好,因为在重要的文化之都他们被视为所在国文化特点的代表。1965年11月以来,巴尔塞尔斯就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经纪人。1965年,巴尔塞尔斯和她的丈夫路易斯帕洛默里斯赶到墨西哥城来拜访加西亚马尔克斯。她才结束美国之行。她在纽约拜访了很多出版人,这其中就有哈泼与罗出版公司的小卡斯坎菲尔德。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在各国好评不断,为此巴尔塞尔斯从哈泼与罗出版公司要来了一份出版四部作品的合同,合同总金额1;000美元。她急着与加西亚马尔克斯完成他们的初次见面,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对方。加西亚马尔克斯对她热情接待,但又对她说:“Esuncontratodemierda这是一份见鬼的合同。”他为这四部小说不知花了多少时间,回报仅有1;000美元,这对他来说真是荒唐。然而,他还是签下了合同,时间是1965年7月7日,路易斯文森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