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在民国-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也是和他这一人生信念的建立有关的。

    我们的前人在面对死灭和困顿的时候,造出了种种的逃路,各类的学说也盛行于世。张中行的选择是各取点点,不从一而终。人是多么奇怪的存在,我们不知为何来到世间,被抛到一个陌生的世界。大家一开始就被一种精神的网前定了。于是按照前定的网滑动着。张中行看到了这一问题,自己是不安于此的。于是诘问、反驳、内省。我觉得他的文字在今天所以还不同凡响,就是内中不重蹈覆辙,哲理的东西很多吧?在没有信念的地方建立起自己的信念,是他高于常人的地方。“五四”前后我们还能看见类似的人物,而在今天,他却横空出世,让我们刮目起来。

    不信佛的他,却偏偏在文字里喜好引用佛学的意象。那些概念和意绪,在他那里获得了精神飞动的内涵。我们读它,既没有宗教的痕迹,也没有俗谛的特色。加之西洋现代哲学的片影,文字是从古老的远方流来,也带着西哲的智慧。从试图信仰佛学到怀疑它,又从己身的体会里建立自己的人生哲学,他的文字经历了苍凉的时光的过滤,又沐浴着神异的思想的光。死去的与活着的,远逝的与新生的,都生长在那文字的躯体里。我每读他的作品,都感到了深的意味。今天的文人,有几个能写出类似的文章呢?

    八

    废名算是张中行的老师辈的人,文章漂亮得很。他们有两个地方是相近的:一是都是周作人的学生,苦雨斋的味道浓浓;二是都喜欢谈禅。周作人弟子里,对老师精神要义把握得最好的是他们两个。但讲禅的味道,两人都比老师高明。不过他们有一点差别,虽都讲禅,可是一个只在学理的层面,一个却在文章的灵魂里。废名高于别人的地方,是文字里都是五祖、六祖的东西,神乎其技,为“五四”以来禅风最深的人。后来的文章家对他大多是喜欢的。张中行呢,似乎对禅的兴趣在禅外,没有进入内部,但解其奥义,是对彻悟的彻悟,在一定的意义上,也迥别流俗,所以只能“禅外说禅”了。
第14节,
    我在读现代人的文章时,常常想起这两个人来。他们对文章的贡献,一般人是不能及的。张中行上学时没有听过废名的课,失之交臂,但看过他的许多文章,心里是喜欢的。废名的特别点是,自己进入到佛的境界里,远离了尘世,欲的东西被智的东西占据了。而张氏的写作还能读出欲的不可解脱的痛楚,离佛的门口是有距离的。于是便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路向:一个清寂得如同山林精舍,一个似旷野的风。苦雨斋之后,有这两个路向的存在,汉语表达的多样性被实践了。《负暄琐话·废名》写道:

    四十年代后期,北京大学回到沙滩老窝,废名和熊十力先生都住在红楼后面的平房里,我因为经常到熊十力先生那里去,渐渐同废名熟了。他身材高大,确如苦雨斋所形容,“貌奇古,其额如螳螂,声音苍哑”,“眉棱骨奇高,是最特别处”———这是外貌,其实最特别处还是心理状态。他最认真,最自信。因为认真,所以想彻悟,就是任何事物都想明其究竟。又因为自信,所以总认为自己已明其究竟,凡是与自己所思不合者必是错误。g米g花g书g库g ;www。7mihua。com

    可是我们读废名的文章却没有这样的感觉,不知是为什么。我去过废名的老家,在湖北黄梅县,四祖、五祖的寺庙至今还保留着。连同他教书的地方,原貌依在。看过后的感觉是,废名的文字不是装出来的,乃精神深处自由的流淌。用他的话说,是不要有“庄严”相。比如他的那篇《五祖寺》,就很精妙,随意而无所用心处,却处处是禅的味道。废名不信外道,而是守住内心,以孩子的态度讲大人的话,又没有故作高明的地方。禅的妙处是反常态的心语,他就是个天然地反常态的人。世故的思维几乎都消失了。那些文章几乎都没有情欲流露,似乎是孩子的快乐,老人的智慧。五祖和六祖当年在此默对的时候,是不是也这样呢?如果真的如此,那么废名是得到天机的人,他在思维里流着禅的智慧,一般人不知这些,苦雨斋里的许多人也没有类似的体验的。

    废名的家乡禅风屡屡。苦竹镇,古角山,都是好名字。乡俗亦好,民间的节奏里没有污染的尘粒。我疑心周作人的《苦竹杂记》的名字就受了废名的暗示。张中行的老家是北方的乡镇,自然没有湖北的清秀和幽玄。所以你看他的文字就浑厚、荒凉,缺乏水的温润。不过两人一致的地方是,都会在文字里延宕。一个在哲思上转,一个在感性的流水里淌,都打破常规。且看废明的《五祖寺》的结尾,何等高妙:

    那么儿时的五祖寺其实乃与五祖寺毫不相干,然而我喜欢写五祖寺这个题目。我喜欢这个题目的原故,恐怕还因为五祖丰的归途,到现在我也总是记得五祖寺的归途,其实并没有记住什么,仿佛记得天气,记得路上有许多桥,记得沙子的路。一个小孩子,坐在车上,我记得他与大人们没有说话,他那么沉默着,喜欢过着木桥,这个木桥后来乃像一个影子的桥,它那么的没有缺点,永远的在一个路上。稍大读《西厢记》,喜欢“四周山色中,一鞭残照里”两句,也便是唤起了五祖寺归途的记忆,不过小孩子的“残照”乃是朝阳的憧憬罢了。
第15节,
    张中行也谈五祖和六祖,是远远地谈,淡淡地谈。他从佛教的理念讲到禅的内蕴,体悟到了理性不能解决的神秘的存在,而且也学会了对问题的多样性打量。从一看到二,二又分四或六,婉转起伏,绝没有线性因果的呆板。废名的文章是感性的九曲十折,张中行的作品乃理性的缠绕和盘诘。禅的存在被他借用成思想的容器。空与有,信与疑,生与灭,在他那里不是一个信仰上的问题,而是学问上的问题。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寂智指体,无念为宗”在他看来不是唯一的,世间还有另外的路可走。不过禅的意向对他也有很大的感召力,那就是不处于物扰的自由状态,以逆为顺。在无路的地方摆脱无路之苦。在更大的层面上说,张中行得到了非禅之禅,非乐之乐。有他的文章在,细读是能感受到的。与废名比,两人实在是殊途同归的。 ̄米 ̄花 ̄书 ̄库 ̄ ;http://www。7mihua。com

    九

    现代中国的狂人,大多是把己身的信仰夸大到极限的。只要认准了道路,就有排他的现象,真理在握,别人的存在是无所谓的。人有欲,欲也可升为精神现象,在思想上就表现为一种信仰的出现。思想者往往始于怀疑,而终于信仰的。可是在张中行这样的人那里,欲望下的信仰,大多是可疑的,怀疑乃思想之母,而能否归于信仰,那是另一回事。从他自己的经历看,许多归于了信仰的人,未必找到己身的快乐,时间老人对人类的嘲弄,有时就是这样无情。

    由于罗素的影响,张中行成了怀疑主义者。促使这种怀疑意识演进的,还有康德的哲学。他年轻时也苦读过康德的书籍,后来集中的印象是,康德意识到了主体的有限性,人不能穷极无限的世界,用先验的主观的形式不可能把握无限变化的世界,于是进入悖论。这对他是终生的影响。《负暄续话·难得糊涂》云:

    记得北欧哲学家斯宾诺莎有这么个想法,人的最高享受是知天(他多用上帝,这里以意会)。他写了一些很值得钦仰的书,推想他会自信,他知了,所以已经获得最高的享受。许多人,国产的,如汉人的阴阳五行,宋人的太极图,等等,进口的,如旧约的上帝创造一切,柏拉图的概念世界,等等,都是斯宾诺莎一路,幻想自己已经独得天地之奥秘。对比之下,康德就退让一些,他知道以我们的理性为武器,还有攻不下的堡垒。根据越无知越武断,越有知越谦虚的什么规律,现代人有了看远的种种镜子,以及各种学和各种论,几乎是欲不谦虚欲不能了。

    知识是有限还是无限的呢?这在他看来是个相对性的问题,而在更高的层面上,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