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章士钊始终不忘祖国的统一大业。从50年代起,他就经常奔走于北京、香港之间,利用滞留香港的一些国民党故旧,沟通与台湾的关系,做了很多有益于国家统一的工作。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任务后,章士钊更是深受鼓舞,他主动向周恩来请缨去香港,找过去的一些旧关系,做蒋介石的工作,争取第三次国共合作。
对于章士钊的要求,中共中央进行了认真研究与讨论,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去香港试试是可行的,并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同意,派章士钊到香港去做统战工作。为此,中共中央专门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托章士钊带到香港,想法通过各种关系转交给蒋介石。
中共在给蒋介石的信中,倡导第三次国共合作,并提出了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统一大业的办法:第一,除了外交统一中央外,其他台湾人事安排、军政大权,由蒋介石管理;第二,如台湾经济建设资金不足,中央政府可以拨款予以补助;第三,台湾社会改革从缓,待条件成熟,亦尊重蒋介石意见和台湾各界人民代表进行协商;第四,国共双方要保证不做破坏对方之事,以利两党重新合作。信中结尾说:“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欢迎蒋介石能在祖国统一后回故乡看看。
1956年春,章士钊带着中共中央给蒋介石的信,身负重任来到香港。他先会见了在香港负责国民党文宣工作、主持《香港时报》的许孝炎先生。这个许孝炎是湖南沅陵人,与章士钊是同乡,抗战时期,在重庆和章士钊同为国民参政员,常在一起开会,平时交往密切,关系甚好。抗战胜利后,章士钊去了上海,许孝炎在南京,见面机会少了,后来,许孝炎逃往台湾,章士钊留在大陆,好几年没有见面了。这次香港会见,分外亲热,章士钊向许孝炎谈了中共统一祖国,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的设想与诚意,并托许孝炎转交中共中央给蒋介石的信。
许孝炎听后,感到事关重大,即从香港飞往台北,直接到蒋介石的“总统府”,亲手将中共的信交给了蒋介石。
蒋介石展开中共的信件,反复看了几遍,然后是长时间的沉默无语,没有作任何表示。经过一年认真考虑后,蒋介石突然召许孝炎回台北,说有要事相商。于是,许孝炎急忙飞回台北,在“总统府”,蒋介石与许孝炎进行了长时间的密谈。
蒋介石说:“基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原则,针对中共发动的和平统一攻势,决定派人往北平一行,实际了解一下中共的真实意图。至于人选,不拟自台湾派出,而在海外选择。”说完后让许推荐人选,许孝炎考虑了一下,当即提出三个人选,请蒋介石从中决定一人。这三个人选分别是:曾任立法院长的童冠贤、曾任立法院秘书长的陈克文、现任台湾立法委员的宋宜山,蒋介石通过反复权衡后,选择了宋宜山。于是,蒋介石将到北京探听虚实、打开国共僵持局面的任务交给了他。
这个宋宜山是蒋介石黄埔军校时的学生,也是湖南人,还是国民党名将宋希濂的哥哥,与国共两党均有关系,可谓是蒋介石的最佳人选。
1957年4月,宋宜山自香港到广州,再乘火车到达北京。章士钊亲自到车站迎接,并陪同宋宜山参观了北京的工厂、农村。应宋宜山的请求,章士钊还陪他到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探访了他的胞弟宋希濂,宋宜山见弟弟在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生活得很好,也十分放心。在此期间,周恩来专门约见了宋宜山,与他进行了亲切谈话。中共中央统战部长李维汉也会见了宋宜山,与他就第三次国共合作、祖国统一等问题进行了具体会谈。所有这一切,都给宋宜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表示返港后,向蒋介石汇报,使已经开始了的接触能够继续下去、发展下去。章士钊的辛勤劳动,看来要有所收获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和谈代表章士钊(4)
5月里的一天,宋宜山回香港,章士钊到车站送行,他握着宋宜山的手,情意深长地说:“希望再见到你的,是你陪同国民党更高的官员前来谈判。”宋宜山笑了,也充满信心地说:“我们会再见的。”
宋宜山回香港后,写了1.5万字的报告,经许孝炎转给蒋介石。因报告中对共产党、对新中国的成就颂扬过多,蒋介石看了心中不悦,并通知不让宋宜山回台湾当面报告。这样,本来可以深入的国共两党谈判搁浅了。
虽然如此,章士钊仍然充满信心,继续致力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1961年,国家连续发生了三年经济困难,章士钊也与全国人民一样,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毛泽东知道后,亲自找到章士钊,告诉他:“当初你支援留法勤工俭学的那笔款子2万元,是我亲手借的,一部分给了去欧洲的同志,一部分带回湖南开展革命活动。我说新中国成立后还给你的,一直没有还,现在有稿费可以还债了。”
此后,每年农历正月初二,毛泽东的秘书便送2000元到章士钊家中,直到1971年,整整十年,从没间断。1972年,毛泽东的秘书认为钱已还清,便不再送去,毛泽东知道了,说:“这个钱不能停,还要还行严老的‘利息’呢。”到了1973年春节,章士钊生病住在医院,毛泽东的秘书又送来2000元,章士钊接到这份馈赠时,激动得双手发颤,对夫人吴弱男说:“主席想得真周到,他是要在经济上帮助我,怕我钱不够用。主席怕我好面子,不肯收,故意说是还钱还利,其实这笔钱是当时向社会名流募捐的,我不过是尽了一份力罢了。”
章士钊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致力于学术研究,他喜欢柳宗元的诗歌文章,几十年来,只要有时间,便认真阅读,并写下一些心得,从不间断。从1963年起,他便将这些学习心得汇集起来,整整花了七年的时间,终于在1970年完成。这部学术专著分上下两部,取名为《柳文指要》。在上部完成时,他曾呈送毛泽东审阅,毛泽东在紧张公务之余,认真审阅了他的书稿。毛泽东看得十分仔细,所有誊写错误之处,都予以改正,并写信给章士钊说:“看了,引人入胜,希望下部写好,及时送给。”
《柳文指要》一书于1971年正式出版,此时,章士钊已90高龄,他十分高兴,兴奋之余,特仿陆放翁诗,题七言长句一首,诗云:
…………
二十年间试回想,新生万木森森立。
老夫蠡此事何事?徒抱雄心沸衷臆。
诗成笑比坠驴人,遮莫夔龙纷满壁。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周恩来将《柳文指要》一书作为纪念品,送给
了尼克松,尼克松带回美国后,将这部书收藏在白宫国会图书馆。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社会上出现要打倒刘少奇及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的逆流,章士钊认为,不应该随便打倒党和国家领导人,便本着知无不言的精神,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提出自己的看法,不久,收到毛泽东的回信,信中表示:“为大局计,彼此同心,个别人情况复杂,一时尚难肯定,尊计似宜缓行。”随后,章士钊夫妇得到了政府的特别照顾和保护,没有受到冲击。
1973年春,章士钊已是92岁高龄的老人了,但他内心萦绕的,仍是祖国统一大业,他常说:“国家交给我的任务,我没有能够完成,等身体稍好些,我还要到香港去,还要去会一些老朋友。”
4月份,章士钊感觉身体、精神状况都不错,便向周恩来总理提出,前往香港探亲访友,寻求和平统一的途径。他的愿望得到了党和政府的支持,周总理十分关心他的健康,亲自为他赴港作了仔细安排。
5月25日,章士钊老人面带喜悦,来到机场,他一眼便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那是周恩来。总理亲自到机场为他送行,这是一般人难以享受的待遇,老人感动了,顿时眼圈湿润,他握着总理的手,表示这次去港,一定要完成总理交给的任务,一定要有所成就。
和谈代表章士钊(5)
章士钊到香港后,先见到了许孝炎、宋宜山、童冠贤等人,故旧见面,颇多感慨,都为50年代那次没有成功的谈判感到惋惜,并表示要继续为祖国统一尽力,通过各种途径向蒋介石进言,以促成国共两党的高级谈判。
但章士钊到香港后不到一个月,便因频繁的活动、过度的兴奋及对香港气候的不适,再加年事已高等原因,到6月下旬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