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夕想的梦。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时,这个梦曾经是鼓舞他们冲锋陷阵的原动力。“迎闯王,不纳粮”,这个物质利益的口号,对老百姓来讲,也就足够了。但领袖们所以积极造反,拼命厮杀,那可是为了锦衣饫食,金银财宝,美女如云,玉体横陈的远景。所以,他们一旦夺得政权,最急于付诸实施的事情,就是马上搂住大把美女,和抱住大罐金钱。否则,他们豁出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图个什么呢?
李自成进北京后,那位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刘宗敏,跨进城门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顶尖美女陈圆圆,并把她占有。这样,他可以对自己说,老子总算没有白干革命。由此可知,他过去的枕戈待旦的积极性之中,那位色艺双佳的美人,肯定是他魂牵梦萦过的。可是,他却不愿想到把陈圆圆弄到手后,那位驻扎在山海关的总兵吴三桂会是怎么一个态度?
这就是农民革命家之只管眼前,罔顾将来的短见了。
一个靠天吃饭的庄稼人,最远从春天看到秋天,或者冬天。至于来年是个什么样的远景,则未必能够预卜的了。因为未来的不可知成分太大,有可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但是老天爷要不开脸的话,颗粒无收,赤地千里,也说不定的。因此,这种经济状况势必养成他的短期行为。所以,得捞就捞一票,得抓就抓一把,谁能保证以后还有没有抓捞的机会。
所以,阿Q在土谷祠里做革命成功的梦时,要和吴妈睡觉,要摸小尼姑的脸,发展到要取赵司晨的妹子。这和毛主席在《湖南农###动考察报告》里说到的,乡民们有了权后,一定要到小姐少奶奶的牙床上滚一滚的心态,多少有些相通。一方面因为在等级社会里,森严的尊卑制度所形成的逆反心理作怪;另一方面,小农经济本是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认为能够像帝王一样,拥有性特权,便是他们向往的人生最高享受了。
时至今日,有些陡然富起来的农民,第一件事,盖一座刘文彩式的地主庄院;第二件事,养几个女人,寻欢作乐;第三件事,每个手指头都套上金戒指;第四件事,则是修坟买棺,刻石立碑。这种姑且名之曰“龙床情结”的心态,可能是很多中国农民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所以,他们一旦参加革命,一旦获得政权,只追求循环的轮流坐庄的满足,更无再多发展前进的向往,这也许是中国数千年不得进步的根源之一吧?
曹操的出身(1)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是一曲唱不完的老调子。
持血统论,出身论,成分论的人,在中国,从古至今,总是络绎不绝的。这大概和长期的封建社会中那种不变的世袭制度有关。皇帝的儿子当皇帝,贵族的儿子做贵族,奴隶的儿子,也就永远是奴隶了。古往今来,凡皇帝、贵族和他们的儿子,都喜爱唱这老调子,说穿了,也是维护那个既得利益的等级制度。
唯一的例外,三国期间的大政治家曹操,倒是历史上比较不大买这种老调子账的帝王,着实让人钦佩了。
当时,魏蜀吴三国首领,要论出身,吴为江东贵族,魏是中原豪强,只有刘备,是个织席贩屦的手工业者。要以今天观点,刘备应该为自己可划入红五类而庆幸的。但在汉代,他自己颇有点自惭形秽,穷酸窘迫,深感上不了台盘的。于是,总抱住皇叔这块招牌不放,到处显示他形迹可疑的贵族出身,又可笑,又可怜。所以,他一听太史慈说,孔融求他出兵,马上得意起来,“孔北海尚知世间有刘备乎”,一脸悻悻然的样子,很觉得被这位大世族看重而自豪。后来,被东吴招为驸马,也是以皇叔的身份,再去攀附江东贵族的高枝,说明他是服膺于这种老调子,而想拼命挤进贵族队伍中去的。
曹操则不然,他并不期求这种高贵身份,在《让县自明本志令》里,他只要求死后在墓碑上刻上“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就行了。虽然作为谋略,把女儿嫁给了汉献帝,当上了皇帝的岳父大人,但他从来没有为此而自炫过。孔融在北海混不下去,跑到许都来,他也没有像刘备那样觉得荣幸,后来,因为孔融老是捣乱,便不客气地将他杀了,根本未把孔子世家当回事。其实,正因为孔融是士族的代表人物,才要了他的命的。煮酒论英雄时,曹操把袁绍、袁术、刘表之类出身名门望族的州牧,统统予以否定,倒把平民出身的刘备抬得很高。曹操的话里,多少也是含有一种对门第观念的否定情绪。
因为自秦汉以来,这种老调子使得选拔人才的圈子,越来越狭隘,进取的机遇,越来越不公平。单向选择的结果,官员的质量越来越下降。所以,对于这种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曹操是一个具有挑战精神的人。他一再发出命令,要求各部门不拘一格地擢用人才,哪怕像陈平盗嫂受金、不干不净、信誉不佳的人,像白起杀妻求信、母死不归、贪酷可疑的人,只要有本事,就要予以使用。
曹操从他早年任洛阳北部尉起,就反豪强,蔑权贵,表明了他对这种老调子的厌恶。“造五色棒,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
后来,董卓窃权当国期间,曹操作为总策划,会盟十八路诸侯,组成###联军,理所当然,他应该统帅这支队伍。因为他不仅具有组织能力,还有相当的领导能力。但是在誓师大会上,袁绍却被公推为盟主,又一次使他对于龙生龙,凤生凤论调的质疑。他是说过,袁本初“四世三公,门多故吏,汉朝名相之裔”的言不由衷的话,实际上他是不相信像这类仗着老子娘的余荫,依赖先人光荣的子弟,既非武艺高强,更非韬略出众,能够指挥这次军事行动。可曹操不过试探的话一出口,那些诸侯都是血统论的拥护者,皆曰:“非本初不可!”于是,曹操不得不把领袖的位置,拱手让给袁绍,这一方面是他的顾全大局的高风亮节,另一方面也是十八路诸侯所持的门第等级观念,使他觉得自己的家世无法予以相敌。正是这种处于弱势地位的逆反心理,促使他一生在反抗这种等级观。
这场讨卓行动,由于袁绍无能,袁术作乱,遂以四分五裂告终。曹操气得直骂:“竖子不足为谋!”也是对这些没有真本事的名门子弟的彻底唾弃。他在《取士毋废偏短令》里强调:“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士有偏短,庸可废乎!”他之所以特别强调唯才是用,不讲德,不讲资,也不讲出身和成分,是有他的针对性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曹操的出身(2)
按他的意思,如果是老鼠的儿子,有打洞之长,也要起用。他的一生中,招降纳叛,不咎既往,大胆使用从敌对阵营投奔过来的文臣武将,不可胜数。譬如他对捉住的关羽,那样地隆重礼遇,恐怕此前此后的领导人,都很少有他这样的气魄。但另一方面,他在对付皇帝、贵族、豪强和士族的代表人物,则是不遗余力地予以打击。在《诛袁谭令》里声言:“敢哭之者,戮及妻子。”将袁绍、袁术这个名门望族,一点也不留情地斩尽杀绝。在《宣示孔融罪状令》里说:“融违天反道,败伦乱理,虽肆市朝,犹恨其晚。”从舆论上把这个大知识分子搞臭。在《赐死崔琰令》里说,“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杀一儆百,也等于对整个士族集团的整体警告。一直到他临死前的建安二十三年,都城许昌发生一次由士族不满分子发起的###,他又疯狂地加以镇压,几乎夷灭了全城的豪贵。从而为他儿子接他的班扫清了障碍。
曹操对孔融、崔琰的耿耿于怀,除了是政治上的反对派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由于山东孔姓,河北崔姓是当时有影响的大士族。打击他们,等于打击这个阶层,也是对龙生龙,凤生凤这种老调子的否定。
但是,他绝没有想到,他的儿子曹丕上台后,强调门阀的九品中正制,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老调子重又弹起。因为等级的尊卑,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到了两晋、南北朝,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琅琊临沂王氏,陈国阳夏谢氏,以及山东崔氏,吴郡陆氏等,就凭他们的姓氏,便是财富的象征,政治的资本。甚至北朝的一些异族君主,都想通过与华族的婚姻,来改变自己的夷狄身份。直到隋唐,门阀之风才渐渐式微。刘禹锡的诗,“朱雀桥边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