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凡夫人干政,一、必有一个握有权柄,而又被她明里暗里能够掌握操纵的男人。这些皇帝、总统、主席、元首,通常先是宠幸、后是庇护、继是放纵、终于失控,成为大权旁落,俯首听命的傀儡。二、必有数个走后宫路线,与她沆瀣一气的,或内戚,或亲信,或情人面首之类的死党。三、也是最主要的,没有任何制衡力量,能够约束这些干政女人的恶性膨胀。
屏风后的蔡夫人(2)
这也是中国这类丑恶现象不断的一个根本原因。历代王朝不知订过多少不许妇女干政的条文,但执法者往往是犯法者,犯法者常常是立法者,在没有最起码的民主和司法公正的社会里,夫人干政是无法避免的。
蔡夫人最后把荆州献给了曹操,不能说她不对。如果她支持刘表信任刘备,依赖他反抗曹操,难道就正确吗?后来,刘备入蜀,没几天,就把其实也是收留他的刘璋给干掉了。这当然是后车之鉴了。不过,也说明一点,太太的话,也不能一概斥之为夫人干政,而完全拒绝的。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千古丞相属诸葛
诸葛亮一生最光辉处,莫过于舌战群儒,挫败东吴投降派,促成吴、蜀结盟。在赤壁鏖战中,以少击多,以弱击强,打退曹操八十三万人马,终于出现了他所期盼的鼎足三分的局面。
这一场论战,可以说是他隆中决策的一次光辉实践。要不是诸葛亮说动孙权,与曹操决战,刘备就只有南奔苍梧,投靠吴臣,最后也就成为草寇罢了。所以从建安十二年,他走出南阳,跟着刘备新野撤退,江陵逃窜,颠沛险难,势逼事危,几无立足之地。直到赤壁之战,刘备才感觉到诸葛亮的重要性,从那时起,便奠定他的丞相位置。
孔明到东吴,一个劲地用激将法和拼命做反面文章,这也是在做无本生意。若是他有地盘,有实力,你不打我打,就不用这样鼓吹了。但诸葛亮吃透了东吴,在孙坚退守江东以来,已历三世,一直游离于中原的纷争消耗之外,养精蓄锐,羽毛丰满,这是他们不甘心屈服于曹操的主要方面。加之孙权自建安五年接手政权,至此也有七八年的治国安邦的经验,他当然不愿拱手把江山送与曹操。所以,孔明对这些不甘心认输的对手,此法自然会奏效的。
东吴虽主和者多,但皆是书生议论,其实,诸葛亮明白,与群儒舌战,不过是和站在幕后的旁听者舌战,这个人就是孙权。因为谋士所说所想,也正是孙权徘徊在降、战之间所思所虑的。所以,难倒这班东吴谋士,也就等于巩固了孙权的主战之心。这番政策大辩论的实际意义,也就在此。
虽然诸葛亮三寸不烂之舌,功不可没,但若无鲁肃对孙权的人皆可降独孙权不可降的一席话;若无主战派周瑜举足轻重的分量;若无从内心里不甘向曹操俯首称臣的孙权决断,舌战也就是舌战罢了。宣传是对民众的,对统治者来讲,最能动其心的,是利害关系。
不过,话说回来,动不动哭哭啼啼,智商不高的刘备,能办成这件事么?
所以,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人们盼望有一个英明的君主,更盼望有一个大贤大能的丞相。对于管仲、乐毅、张良、萧何这类兴国立业,励志图强,外御内安,邦富民康的治臣贤相,后人所给予的褒美礼赞之词,甚于他们辅佐的那些君主。在人们的心目中,皇帝弱一点,孬一点,弱智一点,窝囊一点,只要不是昏君,哪怕当个摆设都行。但没有一个治理天下、为民造福的贤能之相,那老百姓的日子就不堪设想了。秦二世若非赵高,唐玄宗若非李林甫,宋徽宗若非蔡京,明熹宗若非魏宗贤的话,也许情况又是另外一个样子。
一般来说,中国历代当皇帝的人,挨个儿数一数,称得上圣明者很少,而昏庸者,荒淫者,暴虐者,好大喜功者,作践百姓者却很多很多。因此这些主子种种程度不同的恶,若没有一个辅宰佐弼加以抑制的话,所造成的灾难性的后果,必是老百姓来承担。所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良相,常常起到皇帝和他的子民之间的调节器作用。而且,历朝历代的皇帝,无能者多,除一些开国之君,称得上英主外,其余治国有方的,真是屈指可数。实际治理国家的还是丞相,哪怕皇帝把他的心思只用在三宫六院上,倒也是小民之福了。
楚、汉相争之际,鸿沟划界,刘邦欲归,若非张良劝止,天下属项属刘,又当别论了。刘备若非诸葛亮,新野、樊城一败,走投苍梧吴臣,也就穷途末路了。所以,相之举足轻重,由此可见。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他的超人才智,治理能力,远见卓识,应变才干,构成了贤与能的高度统一。作为一个相,光贤不能,不行;光能不贤,也不行。孔明就是这样一位大贤大能的辅弼之臣。
所以,自古至今,哪朝哪代没有“丞相”这个内阁重职呢?但泛提“丞相”二字,人们想到的准是诸葛亮。杜甫诗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正表明了这两个字的在某种程度上的专属意义。
尤其对长期在李林甫、蔡京、魏忠贤治下的中国人来说,“丞相祠堂何处寻”的“寻”,不也意味着一种不言自明的心声吗?
三国周郎赤壁(1)
赤壁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
但赤壁到底在哪里,其说不一。苏东坡那首脍炙人口的“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黄州,据考古家说,倒不是进行那场大战的场所。无论是真是假,这首词说出了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赤壁之战是“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周瑜,把号称八十三万人马的曹操打败的。而《三国演义》中,把指挥这场战争的总司令头衔,加在诸葛亮身上,实际是一种掠他人之美的行为。这不是诸葛亮的错,是后来一心想美化他的作家们的错。
公元208年,取得荆州的曹操,大军压江,志在必得,根本未把对手周瑜看在眼里,但想不到这位官渡大捷的英雄,却在赤壁碰壁。大人物常常瞧不上小人物,但偏偏栽倒在小人物手里,是使历史上许多盖世英雄为之蒙羞的故事。《资治通鉴》引习凿齿论曰:“昔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以数十年之内而弃之于俯仰之顷,岂不惜乎?”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著述《汉晋春秋》时,距赤壁之战也就不过百多年,应该说,他的这番评断,对于曹操的败因的分析,接近于历史真实。
曹操从公元184年###黄巾起家,二十多年的戎马生涯,他不是没有失败过,但进军洛阳以后,到统一中原,北征乌桓,便基本上是战无不利,攻无不克了。尤其是在他军事成就的顶峰之作,官渡大捷以后,又取得了荆襄战役的空前大胜,把刘备撵得个屁滚尿流,紧接着,他就要发动这场在公元208年的赤壁大战。
这场战争的失败,败在曹操被胜利冲昏头脑上,一个太骄傲的人,便忘乎所以;而忘乎所以,也就失去了对于事物的清醒认识。天平一倾斜,便只看到于自己有利的方面,自然也就只能作出错误的判断,招致失败的结局。
“人生几何,对酒当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横槊赋诗,踌躇满志,气势非凡,不可一世,这也是所有翘尾巴的人,很容易涌上来的德行。曹操是文人,难免文人风流,如此得意,自然情不自禁,加之马屁精一捧,就摇头晃脑地做起诗来。诗,也许不难做,仗,就不怎么好打了。于是,这位枭雄栽了个大跟头。
败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兵员疫疠,不习水战,降卒贰心,火烧连营。若从决策者主帅个人察究的话,习凿齿所说的“骄”,是赤壁失利的根本因素。因此,凡骄傲自矜,倚胜恃功,头脑发热,自我膨胀者,无有不败的。西楚霸王如何?不也刎别乌江?所以,在决策中,如何摒除个人感情用事的因素,和自身性格弱点的障碍,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就成了影响事业成败的关键。曹操这一败的后果,“俯仰之顷”,三分局面就定下来,他一生中再也休想渡过长江,而成全了一个“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周公瑾。
赤壁之战,东吴是主体,刘备不过是盟军罢了。实际上,周瑜是三军统帅,诸葛亮连参谋长这样一个角色也不是。但经小说家铺陈演义之后,主次位置竟颠倒调换过来。诸葛亮成了运筹帷幄,指挥若定,高瞻远瞩,英明正确的统帅,借箭借风,料事如神,这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