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三国-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轻易地拿生命为赌注而来的。因此,有史以来,开国之君,来自文化偏低的阶层者为多,不是一介武夫,便是起义农民。
  刘邦是流氓无产者,当了皇帝之后,还把儒生的帽子拿来作尿壶用的,这决不是他的潇洒,而是他的愚昧。所以,对于知识,对于知识分子的作用,能有曹操这样一个认识水平的,并不多。所谓“得人者昌,失人者亡”,谁拥有人才优势,而且给人才创造一个“各尽其能,各展所长”的良好环境,谁就会在竞争中占上风。
  三国时期,曹操讲求“唯才是举”,哪怕“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的网罗,即使在现在社会里,有如此识见和气度的领导,也不多见。当时,在许都,可以设想,是一个多么人才济济的兴旺局面。就以文学来说,现在我们所讲的建安时期文学的繁荣景象,大部分作家都在曹氏父子周围。至于那些政治上、军事上的谋士,则更是曹营中的骨干力量。
  官渡之战,是决定曹操能不能立足于天下的最大考验,不消灭这个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的劲敌,曹操一天不得安生,连觉都睡不踏实的。而且,袁绍手下的谋士,像许攸、沮授、审配、郭图,也都是一流的“智囊”。因此,曹、袁之战,也是一场谋士之战,结果,由于袁绍“多疑而寡决”,手下谋士又分帮结派,纷争倾轧,可以打赢的仗,也打输了。而曹操之胜,应该说,很大程度获益于他的这些谋士的高明对策。
  官渡之战,久攻不下的时候,曹操也动摇过的,因为几无隔宿之粮,干脆不如撤兵算了。他同荀彧商量,这位谋士给曹操写了封信,信内建议:“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以弱战强,正如狡兔和鸷鹰搏斗,只有一口气不停地拖着叼住它的鹰向前奔走,愈到最后时刻,愈不能泄劲,坚持到底,才是胜利。哪怕稍一迟疑,全盘皆输,必然会成为鸷鹰的一顿美餐了。官渡大捷以后,他给皇帝上表,给荀彧请功。
  曹操在这份《请增封荀彧表》中,说得相当实事求是。“昔袁绍作逆,连兵官渡。时众寡粮单,图欲还许,尚书令荀彧,深建宜住之便,远恢进讨之略,起发臣心,革易愚虑,坚营固守,徼其军实;遂摧扑大寇,济危以安。”他还设想,“向使臣退军官渡,绍必鼓行而前,敌人怀利以自百,臣众怯沮以丧气,有必败之形,无一捷之势。”所以,曹操承认荀彧的谋略,“以亡为存,以祸为福,谋殊功异,臣所不及”。即使在今天,能找到这样敢于襟怀坦白,承认自己“不及”部下的人,怕也不多的。要是那些坐在主席台上,一握住麦克风,必哇啦哇啦发一通不切实际的指示,讲一些不咸不淡的话的先生们,有曹操这点自知之明,倒是台下听众的福气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曹操唯才是举(2)
另一位年轻的谋士郭嘉,也是为曹操立了大功的,在击败袁绍,击败袁谭,袁尚、袁熙西遁乌桓蹋顿以后,力主乘胜追击,为统一北方,作出了杰出贡献。所谓“智士劳心”,就是不仅能够准确地把握住###不定,变化不已的局面,作出攻守得当,进退适宜的决策,而且应该能够高瞻远瞩,在看到今天的同时,看到明天和后天,来作出与现在相衔接,而又与未来相吻配的正确决断。
  当时,曹操部下对郭嘉的谋略,不以为然,是有争论的。认为在取得如此辉煌的讨袁胜利之后,挥师南下,图刘表荆襄之地,不失为佳计良策。因为袁绍败后,唯刘表是一支可以抗衡的力量。若远征乌桓,许都空虚,倒有可能受到刘表、刘备袭击之虞。这种忧虑,也是不无道理的。
  然而郭嘉却敢于悖众出言,建议大军西征乌桓,置刘表于不顾,这种出人意料的谋略,也难怪只有曹操才能赏识。他说:“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因为不扫除边庭,消灭隐患的话,就不能巩固北方,确保中原,当然更不用说实现越江而下,囊括江东、荆襄、巴蜀的宏图了。然而,对于刘表会不会派刘备乘虚而入的可能,郭嘉和大家看法不一,他说:“刘表,坐谈之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刘备,重任之,则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他是掌握了刘表的弱点,和刘备刘表之间的矛盾,作出这样的判断,这就叫胆略了。
  郭嘉敢提出来,曹操敢于拍板,所以,主择臣,臣亦择主,智士能用,在于用智士者。郭嘉病逝西征途中,曹操的悲痛感情,发出天下相知者少的感慨,是真实的。
  三国时期,像这样有远谋高见的智士,并非只是曹操帐下的荀彧郭嘉两位,甚至在袁绍军中,也曾经囊括了大部分河北名士,但他恰恰败在了不会用谋士上,所有的好主意,都被他优柔寡断,疑而不决的性格毁掉了。
  所以,更关键的是要尊重人才,使人才的智慧成果得到应有报偿的曹操式的决策者。韩愈悲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识人才能得人,得人而不识人,有人也等于无人。毛泽东同志讲,“路线确定以后,干部便是决定因素”,也就是这个道理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走出南阳的诸葛亮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除了帝王将相之外,确实也无其他了。看不到一个有具体面目的老百姓,也看不到一个有具体面目的士兵。甚至人类的另一半,在有名有姓的女性人物中,除了貂蝉是着力描写者以外,其余像蔡夫人、孙夫人,乃至大乔小乔,笔墨都是微乎其微的。全书以很大的篇幅写战争,那是“将”的事;同样,以很大的篇幅写权谋,那是“相”的事。
  在所有的这些谋士中,最出类拔萃的,最典范的,最不朽的相,莫过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了。
  诸葛亮隐居在南阳卧龙岗,自比管仲、乐毅,有经天纬地之才,所有认识他,知道他,了解他的人,无不承认不及他的万一,把他看成是周之吕望,汉之张良。这样一个众望所归的智士,为什么过着表面上看来是出世的生活?
  当时,天下纷争,群雄竞起,正是汉王朝所谓气数已尽以后统一局面的结束,分化瓦解的开始,因此,合后之分,是一种必然,治后之乱,也是一种必然。《三国演义》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明眼人看得出,在新一轮“分”的角逐中,若不经过长期而反复的,严峻而痛苦的较量,争斗、火并、厮杀,一个能够领袖群伦、重新构筑“合”的人物,是产生不出来的。诸葛亮站在旋涡外,有他自己的思考,即使有济世良才,能力挽狂澜吗?在他回答徐庶说的话中:“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表明了他对无望中挣扎的拒绝心理,正是这份清醒,才能有“我本是,卧龙岗,闲散的人”的潇洒。
  汉末的党锢之祸,其实就是一次大规模的迫害知识分子的运动,大批有才有智之士,报国为民之流,杀的杀,关的关,余下的,不是放逐,就是远遁,即或侥幸能在长安居住者,也是永不叙用。
  然而,中国的知识分子,与这块灾难深重的土地,有着如同母体脐带相连似的,息息相关的命运。所以,忧国忧民,是知识分子心灵中,一份永远推拭不掉的沉重负担。于是,干预也好,隐遁也好,便有每个人自己的表示关注的方式,入世,是一种关注,出世,也未必不是一种关注。诸葛亮身在茅庐,心系寰内。虽耕读自娱,但诗中“改尽江山旧”的情怀抒发,说明世间的一切,仍时刻萦系在他脑海之中的。
  诸葛亮不想入世,诸葛亮的朋友也不赞成他入世。他知道,他朋友也知道,他入世未必于世有补,不得其时,徒费心力的悲剧在等待着他。可他终于难逃这种忧国忧民的心狱,还是走出了南阳诸葛庐。
  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
  

诸葛亮之憾(1)
诸葛亮在历史上,是个伟人。他的几乎毫无瑕疵的人格力量,他的隆中决策理论,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功绩,他在刘备死后辅佐阿斗的忠心耿耿,一直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榜样。
  但是,从他的治国实践的不完全成功的结果来看,即使是伟人,恐怕也是要打个折扣的。
  我们通常喜欢用“伟大”这个词,或再加上“英明”、“正确”,来对一位领袖表示崇敬。其实,所谓的“伟大、英明、正确”,准确地说,是指其某项决策而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