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揭秘西汉王朝败亡之谜:庸才当道-第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永始二年(公元前15年),朱博擢升左冯翊(京师“三辅”之一)。
  他在治理左冯翊期间,虽远不如薛宣那么文理聪明,但也有使下属尽力奉公的手段:或奇谋诈之,或勃然诛之,严宽收放总相宜。
  当地有一个叫尚方禁的豪强大户,年轻时私通人妻,被人砍伤面颊。
  按西汉制度,毁容者不得为官。左冯翊府功曹因受尚方禁重金贿赂,故意为他隐瞒,谋求守尉之职。
  朱博听说了尚方禁的情况后,便找了个借口专门召见他,果然发现此人脸上有疤。
  于是,朱博便支开旁人问他道:你脸上的疤是怎么来的?
  尚方禁自知事情败露,吓得连连叩首谢罪。
  朱博笑道:是个男人都难免会有这种事儿,你不必惊慌。本官想为你洗刷前耻,既往不咎任用你,你能效力吗?
  尚方禁又喜又怕,答道:属下一定会拼死效犬马之劳!
  朱博便严肃告诫他道:不要对别人泄露你我今天的谈话。你如果在外面了解到什么情况,随时向我报告。
  尚方禁从此便如报救命之恩一样效忠朱博。他夙兴夜寐,侦察部中盗贼及其他潜伏奸情,甚有成效。朱博便擢升他为县令。
  过了许久,朱博召见当初收受尚方禁贿赂的那位功曹。他关上房门,痛责其受贿之罪。然后又扔给他一支笔,让他自己记下一句话:累计收受一钱以上,不得私吞;敢有半句假话就砍头!
  功曹惶怖,便坦白其奸赃,无论大小均不敢隐瞒。
  朱博见他没有撒谎,便令他入座,教育他要悔过自新;然后再扔给他一把刀,让他把刚才记下的话全部削去,然后令他退出去,仍然安心去当他的官。
  这位功曹从此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懈怠;朱博则继续拔擢之。
  几经沉浮之后,朱博当上了廷尉,位列九卿。
  廷尉是西汉王朝主管司法的最高长官。全国每年的断狱总数都要汇总上报到廷尉署;各州郡的疑难案件要报请廷尉判决;廷尉还可以根据天子诏令逮捕或审判有罪的诸侯王或朝廷大臣。
  但是对朱博来说,当这个廷尉,无异于坐在风口浪尖上过日子。他不熟悉律法。于是,这位曾经无所畏惧的“官中大侠”便也有了恐惧的时候。
  按西汉制度,廷尉的属官有正监、左监﹑右监各一人;各监还有各类掾史(专业助手)。这都是些比猴还精比狐狸还狡猾的官油子。朱博最担心自己这个门外汉被他们卖了还要帮着点钱。
  但这样的局面依然难不倒他。上任伊始,他便召见正监典法掾史,对他说:本官是武吏出身,不通法律,幸有众贤扶助,便可无忧了。但是,本官治州郡、断刑狱也已有20年的时间了,耳濡目染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感觉三尺律令,人情事理尽出其中。请你和廷尉正监共同把以前的疑难案件整理出几十起来交给我,我为你们“臆断”之。
  正监以为朱博是在打肿脸充胖子,便将这些案件上报给了他。
  朱博把属下所有的官佐悉数召集来,让他们一个挨一个地坐下,逐个问他们的意见,然后再断其轻重,所断十中###。
  于是,官佐们均被他的远见和才能所折服。
  朱博每任一新职,大抵都会使出诸如此类的奇招,使官属们不敢欺瞒造次。
   。。

蒙冤2000年的柱国良臣(1)
王凤在“专权”期间推荐的许多人物,都一个个鲜活地跃然于煌煌史籍之中。但是,《汉书》为什么单单不给王凤立传?
  相信其中至少有一个重要的隐情:在《汉书》成书的时代,根据官方的主流观点,王凤“必须”是一位奸臣。否则就无法给王莽下结论,因为王莽篡政的根源在王凤身上。如果没有专权的王凤,就不可能有“站在巨人肩膀上”继续专权直至篡位的王莽。王莽更“必须”是奸臣,否则便无法解释东汉政权的合法性,更无法警诫后世臣子中还胆敢有如王莽之痴心妄想者。
  但是,如果以事实说话,王凤的“奸臣”形象便很难立得起来。
  于是史家唯一的选择,便是不给他单独列传,把他的“负面事件”全部集中到“元后传”中去叙述;却让更多的“正面事件”散见于其他各处,并且尽量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唯有如此处理,方能使王凤这位“旷世奸臣”的形象得以成立,并且历经千年而不倒。
  即便是在史家高超的处理技术之下,通过散落于其他各处的事实,我们也不难依稀感觉到,王凤总体上还是一个比较受人尊敬的集权者。即使是政敌们对王凤的攻击,也大多只能集中到所谓的“专权”上来。
  作为朝中首辅,“专权”本身并不是一个多么严重的缺点,周公和霍光辅政的时候,专权的程度怕是不知道要高出王凤多少倍,但他们的历史形象却没有王凤这么不幸。
  史家对王凤的种种指责都可以归结为一点:他的专权行径“欺负”了可怜的成帝。
  但史家显然忘记了这样的“历史正义感”:任何人都不能因为同情某一个人——即便是至高无上的天子——而置天下苍生于不顾。在天下苍生面前,皇帝一人的生死荣辱是微不足道的,甚至皇室家族的兴衰也不应该成为政治伦理的唯一参照;总不能让天下亿兆人民为了某一人或某一族人的荣华富贵去付出惨痛的代价。
  看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局限,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无奈,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悲哀。我们今天的读书人未必就有资格去同情2000年前的撰史者,正如那些葬身双子塔的美国人未必就有资格同情丧命于街头爆炸的伊拉克人一样。
  成帝“临朝渊嘿、尊严若神”。他善修容仪,目不四顾,手不指人,语言表达从容不迫,举手投足间无不体现出穆穆天子之容,堪称偶像级的帝王气质。但是,这位表面上风度翩翩的皇帝显然并不具备君临天下的基本素质。
  在这样一位“绣花枕头”式的皇帝统治之下,假如没有王凤专权,或者假设由他的政治对手王商来主持帝国的朝政,就凭这样一群只知道是古非今的儒生,成天捧着他们奉若神明的“经义”来指导现实,恐怕泱泱西汉帝国的土崩瓦解就不会推迟到几十年之后了。
  史家虽然没有进而追索王凤专权的动机,但却无法回避三个基本的事实:
  其一,王凤本人并非贪恋首辅大臣的权位。“王章事件”平息之后,他在完全取胜的情况下,却丝毫没有“小人得志”的惬意,反而变得心灰意冷,决意要隐退,是谋士杜钦的苦苦相劝才让他打消了退意。
  其二,王凤本人的后代并没有登上帝国的政治舞台。我们甚至不知道他有没有儿子。如果没有儿子,或者他的儿子有重大缺陷不适合做官的话,史家定然会当作“罪有应得”的报应来渲染一番的。
  即便他是有女无子,无论如何也应该弄出点儿什么动静出来,或者秉承乃父的强势作风,或者反其道而行之(就像王莽的女儿那样)。无论哪一种情形,也都应当在史书中留下痕迹,哪怕是一笔带过。
  但是,关于王凤后人的信息,竟然一点儿蛛丝马迹也没有。这种悄无声息的状况非常不符合班氏治史的逻辑。
  唯一合理的解释只能是:王凤根本就不想让他的后人前赴后继地卷入帝国的政治漩涡中来。他小心翼翼地把他们置身于政治之外,更不会在社会或官场中去招惹是非,因此,无论当世还是后世,几乎都忽略了他们的存在。
  在这样的逻辑之下,如果王凤因为某种私心而专权的话,那么他的终极目的又是什么呢?荫及子孙还是及时行乐?
  其三,王氏兄弟们的奢靡腐败常常被当作王凤“因私”而专权的一个重要罪证。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蒙冤2000年的柱国良臣(2)
“五侯群弟,争为奢侈,赂遗珍宝,四面而至;后庭姬妾,各数十人,僮奴以千百数,罗钟磬,舞郑女,作倡优,狗马驰逐;大治第室,起土山渐台,洞门高廊阁道,连属弥望。”
  “郑女”在当时是一个著名的色情品牌,就像前些年国内声色场所中的来自某国的外籍“小姐”一样,非常抢手。
  西汉王朝的官场风气中,许多高官,尤其是外戚集团,大都风行奢靡无度的腐败生活。比如史丹便“僮奴以百数,后房妻妾数十人,内奢淫,好饮酒,极滋味声色之乐。”丞相张禹更是“性习知音声,内奢淫,身居大第”。因此这并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
  况且,王氏兄弟之兴,与其说是借了王凤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