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叶落归根的思念,恐怕多少也有些衣锦还乡的虚荣。相州也是重兵之地,与他的身份不无般配之处,朝廷也就同意了。到河北地震,黄河决口,河北的事情成了无头苍蝇,既烦又难缠,朝廷不得不又借重他,调他去判北京大名府,兼河北四路安抚使,一切均可便宜从事。他在那儿位高权重,说一不二,赈灾修河一应事情,倒也搞得有声有色。就是这一调,又调出了他的自信与习惯,调出了他的威势与憧憬,而早先存积的怨恨,却被大大淡化了。大名府大堂的横匾,他已经不止一次误认作政事堂了。举手抬足的声势,说话交谈的腔口,怎么看怎么像在中书。别人不好点破,倒是他自己有时幡然醒悟,说一声“错了,这不是政事堂”,悄悄结了。举止言谈好改,可这思维惯性,这以首辅自居的自我中心情结,却不是冥冥一句梦呓,悄悄一个手势,就能立马消解的。这种情结,照大里明里说,是不忘朝廷,忠心国事;要照小里暗里说,潜意识里或者就有个暗恋权力的“力必多”在了。没人怂恿还要自己跳出来表演一番,何况还有许多人哄着、吹着、捧着,好像他不出来说句话,那天真的就要塌下去,连女娲都没法儿再补了,他能不说话吗?前嫌不前嫌的话,早被大局为重等热帽子,化得无影无踪了。
韩琦不是早就做了维持会长吗?一个维持会长,除了维持既定秩序,害怕一切漏子,还能说出什么来呢?在他眼中,什么是漏子?自然是一切不曾有过的东西。他首先盯上的就是青苗钱。这青苗钱,不啻是农业贷款突然被提前数百年发放了,特有见识的人往往都要看走了眼,何况还是一个维持会长!韩琦原是谏官出身,本来就知道写文章;如今上了年纪,更知道进退冷热了。他的折子,写得不温不火,但要说的话却一字不落,透着狠劲。题目也就叫做《乞罢青苗及诸路提举官奏》。
转运司及常平、广惠仓司为落实青苗法,曾下过一道公文,将青苗法的有关条款,进一步细化了。要求贷款户十家为一保,三等以上户做甲头。钱数,则按原来的五等户分类支取:一等户可借十五千,二等十千,三等六千,四等三千,第五等及客户不得超过一千五。有余,可以增贷给三等以上户。再有余,则可以贷给坊郭户。坊郭户贷款,可以五家一保,其余与农家借贷相同。还贷时,如果粮贵而钱贬了值,愿意还钱的,可以根据市价酌情减收,最高利息不得超过原本十分之三。韩琦的折子,就以这道公文作为由头,一路朝下说去。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大宋遗事 第八十三回(2)
他说,按朝廷原先的旨意,本是想解穷救困,唯务忧民,不让兼并之家乘他们饥不择食时盘剥他们,朝廷自己并不想从中渔利,用心让人感动。可现在下达的公文,贷出一千文钱要收回一千三百文,十成硬是多出三成,这不是让官家代替私人放债生息吗,哪里还能见到一点抑制兼并、授惠于民的立法初衷?还想叫老百姓信你,怎么可能?十家一保,富家充甲头,原是怕没人还贷,好有人承担责任,算账还钱。可这么一来,富裕的上户肯定不愿借钱,说不抑配,根本办不到;穷困户呢,虽然想贷,将来没钱还,难免要官府催交,或要富户代赔,要想不扰民,根本办不到!陛下励精图治,只要提倡节俭,躬行不怠,自然财用充足,不愁匮乏,何必让那些兴利小臣四处奔走,弄得人心惶惶,不成体统?说到最后,自然是主题:要朝廷撤回提举官,彻底罢了青苗法,仍然恢复常平旧法。
这些话,其实并没有多少新意,反对青苗法的人差不多都说过了。可它们由两朝顾命、三朝###、做了十几年丞相乃至宰相的韩某人说出来,那分量可就不一样了。还有一层:韩琦并没有直接针对皇上的诏书,只冲着转运司与常平、广惠仓司的公文发难,绕着圈子款款而谈,并没有剑拔弩张,盛气凌人,有意批皇上的逆鳞。韩琦似乎已经摸准了年轻皇上的心胸,始终只给你一个不温不火,循循善诱。皇上要不动容,也真不容易!
韩琦呈的是密折,是直接交给皇上的。皇上一读之下,果然龙颜耸动,当时就袖出来交给了安石:“爱卿看看,韩琦实在是大忠臣!虽然人在朝外,却念念不忘朝廷。朕原来以为青苗法能给老百姓带来好处,哪知道竟这样扰民、害民?而且,坊郭之内,哪儿来的青苗,怎么也强迫人贷起青苗钱来?这不是乱弹琴吗?”
安石虽然震惊,却没有答话,只默默地看着韩琦的折子。看完一遍,知道他究竟说了些什么,心里反倒平静了:并没有什么新意!关键看来是在利息。在鄞县时,主簿还要望高里调,是自己不让。二分利,在民间也确实不算高。因为这个经验,总觉着不会有问题,加上皇上看过也就批复通过了,自己更忽略了。现在看来,显然解释不够。想到这些,安石便款款答道:“臣看转运司与常平、广惠仓司的公文,与陛下去年下的青苗法诏书,并没有矛盾,不过为便于实施,更具体一些罢了。不得超过十分之三的利息,是最高限量,本意还是照顾百姓。粮价涨跌,还贷折价时在利息上难免有出入,不加以限制,吃亏的还是老百姓。这显然不是要将利息提到三成,韩琦是弄错了。利息还是诏书上说的二分。青苗钱利民,利息当然越低越好:二分不如一分,一分不如根本不收。可真要不收利息,这好事就做不长了。为什么呢?难以为继呵!管事的官吏要薪俸,运输要运力,储运过程中还有鼠雀及意外损耗等等,加在一起,是不小一笔开支。如果不取一点利息作为补偿,现有的这些资本就会越耗越少,直至耗尽。两分的利,无论就民间,还是就官府而言,都不能算高。根据《周礼》,官府借贷,往往要取二分五的利息。何况,朝廷的敕文明确规定,青苗钱专款专用,只用来增强朝廷应付灾变、救民于水火的实力,决不移作他用。真正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与兴利根本风马牛不相及。至于讲究理财之道,乃是为政之要,岂有为政而不讲理财的?一部《周礼》,理财就占了一半篇幅,周公难道是为利的?将散青苗钱的提举官们全看成兴利小臣,怎么着也是乱戴帽子!取消利息无偿借贷,兴利之嫌是没了,也能给百姓带来实惠,可实惠尽管实惠,却不是为政之道,离惠而不费的圣人教诲就更远了!贷款还款,烦难不可避免,确实应该随时注意纠正偏差。只是,目下青苗法不过刚刚颁布,说到的这些,多半也是想当然,未必尽然。果真如此,逐一解决也就行了。就是利息高了,也还可以商量调低。总之,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干吗一定要因噎废食,非推倒它不可?至于说到坊郭户贷款,原是规定有余力才贷,更严禁抑配。有问题,也同样是执行过程中的枝节,一样不难克服。要说城镇人家,虽不种田,往往也有个小本经营,或经商,或做手艺,也会有周转不灵的需要,也都是皇上的子民,关系着国家的财政。朝廷有余力,帮他们解决些困难,倒是应该的。就说固本抑末,也得尽可能兼顾才好。青苗法就是考虑到这一层,才补充了这一条。还请陛下圣裁!”
安石的这一番话,入情入理,要搁平时,神宗断不会听不进去。可今天,他满脑门子都是原为利民、反倒坑民害民的念头,竟听不进一句半句,始终阴着个脸儿。直到安石说完,他才不冷不热地答道:“朕考虑考虑吧!”还就是对安石,搁别人,更难听的话早兜头摔过去了!
安石为官这么长时间,何曾见过这个!仁宗,英宗,安石与他们少有接触,无论热脸、冷脸,都见不着。到神宗,见的都是热脸,什么时候这么对过他!伴君如伴虎,他可真正领教了!可想想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已经颁布的几条新法,大抵都还完备。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原是不可避免的,注意纠正就是了,怎么能全盘推倒?当然,攻击反对,原也是意料之中的事,自己早就有思想准备了,并且还一再帮助皇上多做这方面的准备。可一道折子,皇上就到了这个地步,以后的路还长着呢,还怎么走呵?安石终于请了病假,暂时不上朝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大宋遗事 第八十三回(3)
冷遇了安石,神宗也有些恍惚。他将司马光召来问道:“韩琦上疏的事,爱卿也听说了吗?”
“听说了,陛下。”司马光回答。
“爱卿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