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遗事-第2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Kサ氖倾昃┪髂霞嘎贰Q彩踊乩矗蚕癖淞烁鋈恕V皇遣幌褡雍癖涞酶蛹崆坑旅停故窍喾矗涞猛耆尬耍
  介绍完了情况,他就不无感慨地说:“完全想不到,完全想不到!大人,积重难返,积重难返!千万动不得,千万动不得!”
  怎么,该不是吓傻了吧?怎么变成这样了?没出去前,也是挺精干的一个人哪?
  “刘大人,怎么说呢?能解释解释吗?”大家都莫名其妙,升之要他解释一下。
  “这还不好理解!譬如病人,重病,病到不能再重了,已到膏肓之间,怎么办?用重药猛治?那是叫他死快点儿!只能这么办,什么也不要做,保守治疗。慢慢儿用温药煲着,好吃好喝养着,天长地久,兴许还能起死回生,康复如初?要不,绝对凶险,绝对凶险!”他翻着眼睛焦躁地说,好像大限真的已经到了。
  连程颢也看不下去,责备他说:“执中,您看您都说了些什么?哪里就到这个地步了?”
  他盯着程颢,好像不认得似的!半晌才幡然醒悟,叫道:“您不明白,您不明白!积重难返,积重难返。勿谓言之不预也,勿谓言之不预也!”说着话,已摇头背手,扬长而去了。
  程颢虽不像刘彝那么悲观,心灰意懒,却也开出了不尽相同的药方。
  张载张子厚,不是程颢的表叔兼老师吗?这位老先生祖上虽然原籍汴梁,后来却零落了,滞留在凤翔府郿县回不来,家也就落在那儿了。直到嘉祐二年三十八岁,他才进京中了进士,算来,与曾巩、苏轼、章惇他们都是同年。做官,也是去的地方。这么一种身世、经历,见的、体验的都是底层的实情,他当然也赞成非变革不可。无奈,书读得多了,有些食古不化,那处方就难免开得古怪了。他说:“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又说:“仁政必自经界始。贫富不均,教养无法,虽欲言治,皆苟而已。”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为政要是不恢复三皇五帝的那些老法子,就都是扯淡。而要复古,关键是恢复井田制。否则,同样是扯淡。他到哪儿都这么说。连神宗接见他,开的也仍然是这套药方。那时主张恢复井田制的,也倒不止他一个。李觏在扬州酒店题的诗,不也是这样说的吗?
  

大宋遗事 第七十二回(4)
表叔的思想,程颢过去并不十分重视,不过一笑而已。可跑了一趟回来,面对那么严重的局面,程颢的想法已经有些变化。他开始重新考虑表叔的意见,隐隐觉得,要解决当前的问题,法先王之治,恢复井田,怕还真是唯一可行的办法?既然也主张法先王之治,那么,他与安石似乎还有共同语言?尽管内里的东西,并不完全一样。但一来,安石的措施还没有出台;二来,他自己的思想也还没有最后明晰;最后,也还没到揭牌的时候。至少,他们暂时还可以相安无事。程颢,似乎还可以跟着再走一段?
  条例司内部的交流整合还没有最后完成,外面的反击声浪可就渐渐甚嚣尘上了。无非是说条例司无事生非,再就是抱怨诉苦,说下去的专使怎么怎么无视地方当局,颐指气使啦,等等。好在朝廷似乎早有准备,左耳朵进去,右耳朵出来,并不买账,说说也就了了。
  只有子厚的事,稍微复杂一些。人家攻他目无朝廷,行为怪诞,全无钦差大臣的礼仪尊严。
  状子是由进奏院密奏直接送给皇上的,并没有经过中书,连安石他们也全蒙在鼓里。
  神宗看了状子,将它递给安石:“爱卿知道吗?这是怎么回事?”
  安石知道什么?一脸的茫然。
  “告的章惇,说是行为怪诞,全无礼仪尊严,有辱国体。”神宗想起是密奏,没经过中书,这才解释道。
  安石赶紧看那密折。到知道是怎么回事之后,仍然无法回答神宗,他不了解情况呵!只好如实回答:“这事微臣尚未听说,是否容臣等了解之后,再回复陛下?”
  皇上倒也没说什么。
  回来一问子厚,子厚半天也没想出自己究竟犯了什么事,只觉着冤。
  最后,还是惠卿提醒他:“子厚,您是不是在待人接物上有什么不检点的地方?”
  “不检点?什么不检点呢?我不想见的官儿,再怎么着也甭想见我,这是有的。”子厚回忆说。
  “您一般在什么地方见人?穿戴些什么?”惠卿心细,对子厚也多少有些了解,问得特到位。
  “也没有一定之规。看不上的那些东西,驿站见的时候多。穿戴嘛?戴隐士帽、道巾,穿直裰、背子,都有。”子厚满不在乎地说。
  大家看见他那样子,益发觉着好笑,都忍不住笑了。
  连安石也忍不住笑道:“这就是了。钦差大臣见地方长官,不穿戴官服,人家能不说话吗?”
  “大人,这也不能完全怪我。他们巴巴地要见钦差大臣,连我打坐炼气的时候也来搅人,我能穿什么?我不告他们非礼打搅,他们倒告我目无朝仪?这不是倒打一耙吗?”子厚理直气壮,大家又都笑了。
  安石一向也不大讲究,心里倒也喜欢子厚的率真与任性。可既然为官,而且做了条例司的官,注定会因为变法而成为许多人的靶子,就不能不严格自律,以免贻人口实了!他婉转地劝道:“我也正纳闷呢!不过,子厚,咱们既决心变法,众人难免对咱们另眼相看,更要严格要求。鸡蛋里还要挑骨头,有借口还能不说话吗?咱们总得要人家找不到借口,才好!”
  子厚是何等聪明的人,一点就通。当时就表态道:“属下明白,下次一定注意!”
  安石也将情况,如实报告了神宗。神宗对子厚也多少有些了解,一笑也就算了。总算有惊无险吧!
   。 想看书来

大宋遗事 第七十三回(1)
议贡举乍开一锅粥
  察言论自见是非心
  安石的改革前提,是人才的陶冶。做了参知政事之后,他虽然不能不优先考虑亟待措置的一些事情,却也始终没有放弃这个问题。差不多就在派出使者巡视全国的同时,贡举改革也被提到日程上来了。
  最先提出这个问题的是范仲淹。庆历新政,他提的十件事中,第三条不就是精贡举吗?可他这个改革,却是以失败而告终的。州县办学,有名无实,有的甚至干脆停办了;而考试科目的改造,也在一年之后完全复了旧。只有太学改造,多少有些成果。庆历的贡举改革虽然失败,但范仲淹的思路却是大体正确的。兴办学校与改变贡举考试科目,仍然不失为科举改革的两条基本途径。这一点,安石在《万言书》中已经详细论述过了。
  目下最好当然还是先办学,让所有的人才都由学校选拔推荐,再参加贡举考试。可学校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办好,由学校选拔推荐人才,更非一朝一夕的工夫。要想立竿见影,只能先改革旧的考试制度。
  大宋的考试制度,承的是唐制,主要有常科与制科两种。制科是特殊考试,对象都是经过举荐的特殊人才,考试的时间、内容都没有一定之规,由皇上根据需要临时决定。庆历期间很活跃的那个余靖余希古,不是被人举荐参加制科,又被否决,还挨了知州一顿板子,闹出许多是非吗?苏轼兄弟后来也参加过制科考试,还考中了。常科,就是一般的进士与诸科考试了。先要由地方推荐,在州县考试中被举荐后,才能进京考试。它的考试时间与内容,都有明文规定。按规定,进士要考诗赋,兼考论、策及帖经、墨义;诸科包括九经、五经、三礼、三传、明经等,主要考帖经、墨义,检查考试者对于儒家经典著作的掌握情况。
  什么是帖经、墨义呢?帖经,说白了,不过就是经典著作的填空而已!找一段经书,掐头去尾,让你填上空出的那一部分。墨义呢?就是从有关经典著作中找出一句或一段话,要你答出它的意思。与帖经一样,只要能背就行了。不同的只是,它除了要背原文,还得背下相关的注解。之所以叫墨义,原是与口义相对应的。口义就是口答经典问义,后来被取消了。
  在唐代,进士考试先是只考诗赋,别的一概不考,后来才渐渐加上了策、论。又因为考策、论的时候,有些人信口胡说,有人建议应当检查参试者对于经典的熟悉程度,就将诸科考试中用的帖经、墨义办法,也用到进士考试中来了。
  这种考试制度的弊病,几乎可以一目了然。范仲淹看得清楚,安石更透彻。他设想的改革,也比仲淹更彻底:一是完全废除明经等诸科考试,只留进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