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对乐道说:“爱卿的意思朕很明白,该是想着替朕纠正濮议的偏颇,理顺朝野关系。可朕有顾虑,所以迟迟没有提出这件事。”
乐道没想到这一层,只好问道:“陛下顾虑什么?”
“召回这些人固然好,可那不是公开张扬先帝的不是了吗?为显示自己清明而张扬先人的失误,普通老百姓怕都不忍心做,朕为一国之君,怎么好做呢?”神宗坦白地说。
乐道恍然大悟,连忙道歉:“微臣考虑不周,请陛下恕罪!”
神宗拦住他:“哎,咱们不是在商议吗,何罪之有?咱们君臣,不用那么嫌忌!”
乐道考虑,只能另外选拔合适人才了。
可他很快就发现,满朝文武,要挑几个合适的台谏官员,还真不容易!有资格的不合适,而合适的又不够资格!想真正组建一个合适的御史台,只能不拘一格,广泛挑选人才了。他又赶着上了一本,请求适当降低任职资序,只要有三任以上知县资格,就可以选来做御史里行。中书与皇上都没再犹豫,全同意了。乐道与中枢大臣的一场正面冲突,总算暂时避免了。
大宋遗事 第六十二回(2)
但旧臣新君的矛盾,除非新君根本离不开旧臣保驾,通常总是不可调和的。这种矛盾究竟严重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在一句老话中得到体认。这句老话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就是说,换了天子,朝臣也该跟着换,朝廷上下应该是清一色的新面孔。这话可不是浑说的,它是数千年政治生活经验的经典概括,不知道牺牲了多少血肉之躯,才凝聚成这么一句七字真言!旧臣新君的矛盾既连触都没触一下,更谈不上解决,要完全避免冲突,当然不可能。冲突不过被延期而已,迟早总还是要爆发的。
要是权臣主动放弃权力呢?那当然不一样了。这样的机会原来也是有的,可惜韩琦没能及时把握,错过去了。
像任何有机体一样,政治生活,不是也有个适者生存的问题吗?新君旧臣的惨烈冲突,终于使双方渐渐磨合了一套游戏规则。遵守这些规则,大家都可以体面下台,不至于非要提头沥血,双双偕亡,连政治生活本身也随之中途夭折。首席大臣做逝君的山陵使,为逝君营造陵墓,逝君既葬,首相也自动结束其在朝堂的政治生命,辞职远避,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游戏规则。通常的程序是:首相请辞,新君照准。大家心照不宣,配合默契,一般不会有别的曲折。双方顶多多虚晃那么一两遭,也就结了。首相也有恋栈、假辞的,那也没关系,等着台谏官员来撵你就是了。白受一场羞辱,最后还是得走。权力的和平交接,不仅避免了腥风血雨,使双方都能体面下台,别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至少,它为新君的自由组阁与大刀阔斧的政治运作,提供了广袤的空间。当然,这也仍然只是专制政体的一种自我调节模式,那用处也同样极为有限。其实际结果的好坏善恶,缺乏有效保障,完全要看新君及其智囊亲信等是怎样的一批人。其人不善,有百害而无一利,只能更进一步将国家朝政拖向深渊;其人英明,国家百姓才可以走上坦途,富强安康。
明白了这一层,就不难明白,从来山陵使一般只能一任,决不会再任。当然,翻遍整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连着死两个皇上,而首席大臣前后又始终是一个人,这样的事,几乎绝无仅有。即便是有,那首相想来也不至于发昏恋栈,自讨霉倒?一任山陵完毕,还是会辞职远遁的。
且看大宋朝,真宗驾崩的时候,先是首相丁谓做山陵使。因为挪了穴位,叫墓道进水,被罢了官,改由次相冯拯冯道济做了山陵使。真宗归葬,他就请了病假,一连上了五本奏折,请求解除执政,改派京外职务。理由主要只有一条:根据惯例,山陵使事毕,理当辞退。垂帘的太后与不过十二三岁的仁宗,那么需要人扶持,还是同意让他改判河南府去了。到垂帘听政十二年的刘太后自己晏驾,山陵使是吕夷简。事毕,他虽装傻不辞,不过多待了几天,最后不还是被撵去判澶州了吗?
韩琦刚三十岁就当了方面大员,以后绝大部分时间又一直都在朝廷做中枢重臣,对这些自然了如指掌。仁宗葬了,山陵完事,韩琦也引证故事,请求解除相务,让他到外地去做个守土治民的官儿。可英宗那时正仰仗他,不肯放,也不明着拒绝,只是将准辞的时间一再往后挪。韩琦连上了好几章,还是不行。到冬天,他干脆称病,请假在家里不上班了。除了故事要循,调和梅盐既辛苦又吃力不讨好,还有朝廷上下其他磕磕碰碰的关系,他想一走了之,倒也未必就是虚情。可他权高位重,原本又是个强梁的人,心里有气,那表章里的措辞就难免带些锋芒了。像什么“自谓孤忠之可立,岂知直道之难行”等话语,都出来了。英宗或者还没有什么,吕诲他们这些御史可就骂开了,说他放着艰难国事不管,不是恃功要君,就是处处只顾自己,考虑自己固然特周到,说到忠心,可就根本谈不上了。这不是辞职又辞出不是来了吗?加上英宗也确实离不了他,根本不叫他走,他也就不走了。
从根本上说,他不是那种屈己就人的人;长期权高位重的优越处境,压根儿也没叫他这样做。即便他也不是完全想不到韬光养晦,或示人以宽柔容忍,但要真正做到,却不那么容易。顶多偶一为之,眨眼就又依然故我了。尤其是权力之争,他更丝毫不让。那似乎已经成为他的本能,连装假也装不成了。既决定不走,他很快也就拉下脸来,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了。整个英宗一朝及神宗接位,他能做出那么多叫常人咋舌的事情,主要也就因为这个。
当然也有人劝他:“您做的虽然都是好事,可万一有个好歹,您不但自己会身首异处,整个一家怕都要保不住!您得三思呵!”
他一扬脖子:“您这是什么话?做臣子的效忠皇上,应该生死相许。至于成败,那是老天爷的事情,用不着考虑。怎么能因为害怕失败,就无所作为呢!”
这话或许有些夸张,可也不是完全没有影子。要不是多少存着这个念头,反复之间就会家破人亡的事,他做起来怎么好像一点儿也不犹豫呢?
到英宗晏驾,韩琦又做了山陵使。或许因为太顺,两朝顾命大臣保驾功劳太大,以致让他失去了自我感觉,这一次,他压根儿就忘了自己是谁了,居然根本没想到,从来还没有第二个人做过两任山陵使!再任以后的辞职外调,当然更想不到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大宋遗事 第六十二回(3)
但这一次,形势已完全不同于上一次了。
原来敬重他识量英伟、老成持重,将他当作国家朝廷稳定象征的人,因为濮议,已经与他分道扬镳。一旦分道扬镳,那看法也彻底翻了个儿:识量英伟变成老奸巨猾,老成持重变成专权跋扈,稳定象征则成了迟缓滞惰。加上韩琦对待他们严厉无情,他们自然也要以牙还牙,将他视为寇仇。而他们这些人,一直以清流自居,在朝野内外是颇有一些影响力的。他们由铁杆支持者变为坚定的反对派,对他当然不是什么福音。
以韩琦为核心,中书几个大臣倒是比较团结的。不仅很少窝里斗,彼此之间还多少有些相互敬重。
曾公亮佩服他的敢于任事;他呢,也推崇公亮的稳妥与熟谙政事。
欧阳修敬重他的德量气魄,曾公开承认:“一百个欧阳修加在一起,也抵不上一个韩公!”
他呢,则对欧阳修的学问文章五体投地:“韩愈之后数百年,学问文章,唯有欧阳大人一人而已。”
他不光是说,也真将欧阳修的意见看法奉为圭臬。欧阳修认为易经《系辞》不是孔子的作品,也不大看得上隋朝王通的《中说》,韩琦也就再不谈它们了。
这种互相了解与敬重,往往能使他们配合默契,共同完成一些大的政治举措。英宗以来许多大事的处理,不都是明证吗?用空头劄子驱逐史志聪,该是最典型的例子了。虽然也有人攻击他们狼狈为奸,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但要维护与稳定政权,这却是必要的,而且也不可多得。到底总是争权夺利,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多呵!
但维持会只是在需要维持、不维持就有灭顶之灾的时候,才有价值。当情况一变,政局相对稳定,改革与发展成为第一需要,光将个维持会弄得面光水滑,就不够了。不仅不够,它还会成为一种负担,阻碍前进。
自从庆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