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遗事-第1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大宋遗事 第二十九回(1)
辞校理暂官群牧司
  赠诗文寄望后来人
  三年通判任满,安石举家乘船去了汴京。刚到吏部报过到,中书的任命敕牒就到了:任他为集贤校理。
  此时,文彦博已经调出中枢,知许州去了。
  仁宗最后不还是让张尧佐做了宣徽南院使吗?只是不留京中,让他去判河阳。谁都知道这是个弯子,不过成事不谏,不去说它罢了。有个殿中侍御史唐介,字子方,却不认账,大声疾呼:“这分明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嘛!不过假判河阳为名,实际还是拐着弯儿封张尧佐做宣徽使。这事不能就这样算了!”本来是拉着同事吴奎一道上书的,吴奎临阵脱逃,他就独自挺进了。
  仁宗烦得不行,只好推诿中书:“授张尧佐宣徽使,是中书下的本子。”
  唐介一听这话,立马抓住文彦博不放了。第二天专门上了一本,弹劾文彦博:从他在益州献灯笼锦的事情说起,一直说到张尧佐受封。指责他交通宫掖,得以为相;现在强封张尧佐,更是结纳皇亲,固位自利。请皇上立即罢免文彦博,换上富弼为相。皇上将他的奏折扔到一边不看,他就自己念了起来,话说得既冲,嗓门也大得震耳,气得仁宗咬牙切齿,骂道:“好,好!你等着远窜吧!”
  唐介却像没有听见,直到读完奏章,才缓缓答道:“微臣一片忠心,死都不怕,还怕贬窜吗?”
  皇上将他的奏折扔给两府大臣:“你们也看看!御史论事,本是职分所在,当然可以。可他却说文彦博当丞相是因为嫔妃,这成什么话!他还要举荐富弼做丞相!用什么人做丞相,有他说话的份儿吗?”
  文彦博当时就在御座之前,唐介不与仁宗纠缠,只朝文彦博大声嚷道:“文丞相,当着圣上的面,您说一句:我说的是不是事实?是事实,您就应该反省,不要欺瞒圣上!”
  文彦博能说什么呢?有话也不能当着圣上的面,与一个小小的侍御史争辩,只好拜谢不已。皇上更火了。最后,还是陈执中发火,才将唐介轰下殿去了。
  仁宗盛怒之下,先是要将唐介贬到广南东路做春州别驾;有几个大臣劝仁宗,说贬得太重,仁宗才稍稍改近了点,让他仍在广南东路的英州做了别驾。同时被贬的,还有那个临阵脱逃的吴奎。唐介奏折中原是刺了他一枪的,说他骑墙观望。可仁宗还是认他为同党,将他也贬作外官了。两个谏官遭贬,彦博也没落好,免了丞相,改做了许州知州。
  不管是非曲直,抬举犯颜直谏的言臣,早已成了大宋的传统。唐介的声名,一下就出去了。有个叫李师中的人,字诚之,也是个倔汉,当时就写了一首诗送给唐介。诗说:
  孤忠自许众不与,特立敢言人所难。去国一身轻何似?高名千古重如山。并游英俊颜何厚?未死奸谀骨已寒!天为吾皇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还!
  虽称道唐介,那“并游英俊颜何厚?未死奸谀骨已寒”两句,却是骂吴奎的。
  也不知道仁宗有没有读到这首诗,他有些疑虑倒是真的:害怕唐介真的死在半道上,他要背个残杀直臣的罪名。想来想去,还是派了一个太监,让他将唐介一直送到了英州。唐介倒是真的一点也不在乎,饮酒赋诗,像个没事人似的。
  文彦博走后,中书就是陈执中为大拿了。杜衍被贬,不就是陈执中拿了他一把吗?认真说起来,这陈执中起家与文彦博也有些大同小异:文彦博起家靠平了王则,陈执中则是沾了镇压王伦的光。
  王伦不是在乌江霸王庙前被官兵杀死的吗?立功的首将叫傅永吉。这傅永吉立功,原是陈执中软的硬的,劝出来、逼出来的。那时,执中还在青州当知州。青州本是王伦的首选目标,因为知道有准备,才改占了密州。永吉升官陛见的时候,仁宗夸他能干,他说:“陛下,微臣哪里有什么功劳!都是陈执中安排节度,微臣不过奉命行事而已。”跟着,又将陈执中大大赞美了一番。
  仁宗见永吉这么谦虚,先就高兴;接下来,自然又要高看执中,觉着他非同一般。因此,开口问道:“陈执中在青州几年了?”
  永吉说:“日子可不短了,好多年了。”
  第二天,仁宗就交代章得象:“陈执中在青州时间不短了,召他回朝吧!”
  当时就下诏,封陈执中做了参知政事。虽然蔡襄他们几个反对,到底没反掉,蔡襄干脆去福建老家做州官去了。到章得象功成身退去了陈州,陈执中也就顺理成章地做了宰相。他虽没什么大能耐,立身倒还严正,没有一个人敢在他跟前干谒求官。或许也就因为这个,攻他不学无术的人尽管不少,他的宰相,却依然一做再做。
  这次发表安石做集贤校理,而且免去考试,特许他不等供职一年就放外任,就是陈执中的主意。陈执中之所以这样做,主要当然还是看中他的才干与淡泊无求;此外,也是重申中书以前的意思。三年前,安石不是婉拒了中书要他赴阙试职的敕牒吗?免试,是怕安石因为考试再拒绝任职;特许可以不供职一年,是考虑到安石的实际困难。朝廷对于安石,也算是让了又让了。
  安石诚惶诚恐,赶紧上了一本。先还是说困难:除了先前困难依旧,如今祖母与两兄一嫂又亡故了,家境更不如从前了,只宜外任养家〖XC糊。tif〗口。求外任实在是万不得已,并非淡泊恬退。跟着,就说考试而后就职,馆职非一年以上不得外任,乃是朝廷历来的规矩,刚刚朝廷还发布诏书,重申了这条规定,自己绝不敢接受过分的宠信,破坏朝廷制度!为了不致上亏公议,下失私行,请朝廷一定收回成命,仍放自己去做外任。
  

大宋遗事 第二十九回(2)
折子上去之后,朝廷仍然不听,又下了一道敕牒,重申前命,而且明言不准辞免。馆职本是好事,朝廷又这样照顾,且已下了死命令,搁一般人,即使心里不愿,也不敢再执拗,早拱手就职了,可安石还是不听。他又上了一本,说朝廷不次推恩,于公于私都不允当。于私,自己本为私利,而朝廷却宠之以恬退,如果从命,自己就难免背个弄虚作假、要挟朝廷的罪名了;于公,则有伤国体,会引发奔竞之风。既是“分有所不敢受,名有所不敢居”,则自己宁可得罪朝廷,也绝不苟且就职!
  说来说去,其实还是坚持他一向把定的做人原则:进退以时,宠与功等,绝不妄动苟得。
  既然这样一毫不让,朝廷也真拿他没办法了!中书想来想去,终于有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请安石到群牧司去做判官。
  安石正犹豫呢,突然接到欧阳修的便笺,请他前去谈谈。原来,欧阳修已经回京任职了。
  欧阳修能够回京,自然也是一波三折。
  他在滁州当了两年知州,又调到扬州、颍州去做知州;最后,则做了应天府的知府,兼南京留守,早先降去的龙图阁直学士也复原了。不论在哪儿,他大抵也还是老样子。不过,先前的慷慨激昂已更趋平淡,愤疾只是偶一为之了,政事之余,自然还要沉醉于山水之中。
  滁州的醉翁亭,是智仙和尚替欧阳修盖的;他在扬州,则自己动手盖了个平山堂。平山堂富丽堂皇,整个淮南,再没有能与它媲美的。它高居于扬州西北郊的蜀冈之上,江南数百里江山尽在堂下。人在堂上放眼四望,远山恰好与堂上的栏杆相平,真、润、江陵三州隐约可见。欧阳修亲自写了一块匾额挂在堂上,题曰:远来山与此山平。堂名,也就是因为这个来的。山堂两边栽了无数苍松绿树,堂后有翠竹千竿;堂前,则另有欧阳修亲自栽的一株杨柳,亭亭玉立。
  本为休闲而建,自然会常常流连。尤其是夏天,欧阳修常常一大早就带着宾客随从来消暑了。邵伯湖里多的是莲花,他爱叫人先去采上百朵千朵插进花盆,摆到堂上。行酒的时候,则叫歌伎摘下一朵传给大家。花到时,每人摘下一片花瓣。什么地方花摘完了,那个人就要罚酒一杯。比击鼓传花,又多了一个新招。常常要闹到深夜,才披星戴月,踏露而归。说来,也是真会找乐子了。
  颍州,照欧阳修自己的话说,是“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同样是个绝好去处。尤其是城西有个西湖,更是他流连不舍的地方。他有组诗《西湖念语》,足足写了十首《采桑子》,单道这西湖的好处。第一首写道: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