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发挥自己的战术特长,发展壮大自己;离开了游击战为主的作战形式,以几万红军去同几十万日军硬拼,那就等于送上门去被敌人消灭,这正是蒋介石求之不得的。有人主张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红军兵力全部出动,开上去多打几个漂亮仗。毛泽东同志认为,根据现时的敌情我力,还不能那样于。他主张只出动三分之二的兵力,留下三分之一保卫陕甘宁根据地,防止国民党搞名堂。这些基本思想,表现出毛泽东的远大战略眼光及把握革命航向的非凡能力。”
实行这样重大的战略转变,是很不容易的。这不仅因为红军在十年内战后期已习惯于正规军和运动战,一时不容易改变过来;还因为抗日战争爆发后,不少人十分兴奋,对战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急于想打一些大仗。1937年9月9月中下旬,他接连5次致电前方,提醒他们要以最大决心实现这个战略转变。9月21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决定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戏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不是运动战)。要实行这样的方针,就要战略上有有力部队处于敌之翼侧,就要以创造根据地发动群众为主,就要分散兵力,而不是以集中打仗为主。集中打仗则不能做群众工作,做群众工作则不能集中打仗,二者则不能并举。然而只有分散做群众工作,才是决定地制胜敌人援助友军的惟一无二的办法,集中打仗在目前是毫无结果之可言的。”他强调:“目前情况与过去国内战争根本不同,不能回想过去的味道”。他要彭德怀“对于个别同志不妥当的观点,给予深刻的解释,使战略方针归于一致”。
毛泽东的反复阐明和耐心说服,使许多干部加深了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高度和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重要性的认识。聂荣臻在回忆录中写道:“受命之际,读到毛泽东同志的这些电报,感到很重要,很亲切,特别是对深入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坚持长期抗战的思想,更为明确了。同时也觉得,他的这些电报,对洛川会议所确定的战略方针是坚定不移的,唯恐在行动中由于思想不统一而出现偏差。”
平型关之战是个契机,使八路军的高级将领们才真正接受了毛泽东的游击战略思想。115师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大捷,但不少亲历过平型关之战的老战士认为,这一仗对敌人估计不足。这股敌人并不是很强的主力,而是后勤辎重部队,居然都这么难打,碰上真正的强敌怎么办?林彪也在反思。朱德亲自来第115师师部祝捷并总结战斗经验时,问起伤亡数字,聂荣臻直率地说:“我看不下千人。”林彪一心想创一个惊世之举,其实到头来只与板垣打了个平手。而且越想越感到后怕:要不是预先占据有利地形,出敌不意,攻其无备,以优势兵力迅猛攻击,那后果会是个什么样子呢?毛泽东在一封电报中,曾针对林彪说过一段话:“集中打仗在目前是毫无结果可盲的。目前情况与过去国内战争根本不同,不能回想起过去的味道,还要在目前照样再做。”的确是情况大大不同了。1937年10月,林彪撰写了《平型关战斗经验》一文,从12个方面总结了我军在战斗中的经验和教训。在谈到教训时,林彪指出:我军(八路军)在目前兵力和技术条件下,基本上应以在敌后袭击其后路为主。断敌退路是我们阻敌前进争取持久的最好方法。如经常集中大的兵力与敌作运动战,是不适宜的。看来,通过平型关这一仗,林彪的思想才真正转过弯儿来,好在为时不晚。
《论持久战》(1)
洛川会议革命旧址
正确的战略和策略来自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日的战略和策略,无不得益于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战略实践基础上对战略理论的理性思考。无论是1938年5月的《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还是1940年的《论政策》,都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实践提供的强大的思想武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实践无不闪耀着毛泽东战略思想的伟大光辉。
到徐州失守时,中国的抗日战争已进行了整整十个月,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已相继沦陷,饱受战争之苦的中国人民天天在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然而,战争的过程究竟会怎么样?中国能不能取得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对这些问题,许多人还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有些人感到迷惘。“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观点到处流传。抗战爆发前,国民党营垒内就一直有人说:“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抗战开始后,又出现“再战必亡”的论调。身任国民党副总裁的亲日派汪精卫是他们中突出的代表。这种悲观情绪也影响到中间阶层和一部分劳动人民。速胜论的观点也有相当市场。国民党中有一部分人幻想依靠外援来迅速取胜。淞沪会战时有人提出:只要打3个月,国际局势一定会发生变化,战争就可解决。台儿庄一战取胜后,《大公报》又鼓吹徐州战役是“准决战”。这种盲目乐观的轻敌思想也出现在共产党内,一些人把抗战的希望寄托在国民党的两百万正规军上,急于打大仗,对战争的长期性艰苦性缺乏精神准备。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对坚持长期抗战是十分不利的。毛泽东深感有必要对抗战十个月的经验“做个总结性的解释”,特别是“有着重地研究持久战的必要”。
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以深湛的马列主义军事科学,分析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时代特点、战略地位及其发展途程。从5月26日至6月3日,他又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讲演。这是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最重要的军事论著,回答了困扰人们思想的种种问题,以惊人的洞察力准确把握了中日战争互相矛盾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趋向,从而揭示了战争发展规律,精辟地论述了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和怎样进行持久战。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两部历史巨著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抗日战争的理论纲领。
在军事思想史上,大多军事家们都强调速决取胜原则。诚如毛泽东指出的:“在战争问题上,古今中外也都无不要求速决,旷日持久总是认为不利。”孙子日:“兵贵胜,不贵久。”克劳塞维茨指出:“速战速决是进攻的一个重要特点。”并认为,战略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不丧失时间”。恩格斯也曾指出:“连年的战争会使甚至是最强大的国家精疲力竭”。应该说,上述思想从具体作战角度看,的确有其科学性的一面,但从战略指导的全局看,尚不全面。而惟有毛泽东在其著名的《论持久战》等论著中第一次从战略的高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速决与持久的相反相成关系,体现出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毛泽东认为:“战略的持久战,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这是一件事的两方面,这是国内战争的两个同时并重的原则,也可以适用于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他强调指出,我们是持久胜敌论者,不是速决胜论者。我们可以并必须充分地发动人民,组织广泛的统一战线,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并以此为依托,在广大的战场上同敌人作长期的斗争,不断消耗敌人,消磨敌人的意志,逐步转化知我力量对比,以争取最后的胜利。
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毛泽东总结道: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