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德最先提出抗日游击战的十种战术:
袭击战术。这主要是对敌人的静止部队出其不意地突然袭击。其特点是,敌静我动,以动制静,速战速决,以奇制胜;敌人不打我去打,敌打我不打。抗日游击队惟一的进攻战术就是袭击。
伏击战术。这是对正在行动之敌施行的袭击法。事先将部队隐蔽地埋伏在敌人必须经过的道路,突然发起攻击,迅速歼敌于运动之中。其特点是,敌动我静,秘密隐蔽,歼敌于措手不及。伏击战就性质而言,属于遭遇战,有预期的、不预期的两种。预期的采用埋伏的形式,不预期的采用急袭的形式。
防御战术。此战术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在非抗日根据地区的防御战术,要求游击队员做到:严密配置侦探警戒,避免不适当的宿营地,建立防御工事并预先准备,如何应付遭受敌人的突袭;另一种是保护抗日根据地的防御战术,这要采用运动防御,尽量利用地形阻止和迟滞敌人前进,实行坚壁清野,发动民众积极参加战斗。敌人进入游击队活动区后,游击队员又钻进敌人后方重创敌人的后勤补给。
麻雀战术。是在敌人行军纵列的四周,以小群分散的游击武装,隐蔽地不断向敌人袭扰。它具有人数少,短小精悍,忽聚忽散,灵活巧妙,秘密突然的特点。麻雀战可人自为战,村自为战。这种战术能迟滞敌人的行军,专打敌人的长官,威胁敌人的军心,挫折敌人的战斗力,扰乱敌人的行军纵列,有非常重大的效果。
追击战术。分为两种,一种是追击被游击队击溃之敌。当敌被击溃后,应立即跟踪追击,乘其陷于困难境地加紧连续冲锋,期于在最短距离内以火力大量歼灭敌人,但追击不应太远,免遭敌人增援反攻。另一种是追击被正规军击溃之敌人,这种敌人大部士气沮丧,无战斗意志,一般可取胜。
退却战术。抗日游击队的每一次战斗之后,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都是需要迅速撤退的。退却对于游击队来说并非耻辱,它的本质决定了这种战术,其目的在于争取主动,打击敌人,并不需要死守一地,等候敌人打击。
破坏战术。这一战术应与广大民众的清野空舍的工作同时进行,互相配合。破坏的种类很多,往往以交通为要。在交通线上,游击队破坏铁路、炸毁桥梁、阻塞隘路。在交通线附近,运走粮食,牵走牲口,男女老少一齐避开,这样才能使敌人后方接济困难。破坏战术的几个原则是:破坏交通线,以不妨碍正规军作战为原则;熟悉敌情形,来去迅速,隐遁无踪;划分掩护队和作业队;破坏的时间、时机和地点要选准;附近群众要进行解释;要有掌握爆破和各种技术人才的执行和指导者,不能盲目蛮干。
围困战术。从四面包围敌人固守的据点,切断其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断绝所有物资来源,陷敌子弹尽粮绝的困境,再结合游击队员的政治攻势,分化瓦解敌人。此法通常与火攻术、掏心术、夜袭术、卡脖术等战法配合进行。它的主要目标是分散、孤立、打击敌人,最后,迫使敌人撤出据点,或游击队与正规八路军一举掏掉敌人的心脏。
第十为地道战和地雷战。
朱德提出的一整套抗日游击战术,与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略观相辅相成,使中国人民军队的抗日游击战略战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在创立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中,朱德的功绩是卓著的。
。 想看书来
八路军建立山西四大战略支点(1)
120师的骑兵队伍通过唐河
早在1937年9月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协助国民党第2战区实施太原会战的过程中,中共中央深感创立敌后抗日根据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特别是太原和上海失陷后,中国的形势更加令人担忧。11月12日,毛泽东在延安作了《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报告对整个形势作了全面分析后,指出:“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11月13日,毛泽东主席在给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及周恩来、刘少奇、###等人的电报指示中指出:“全国片面抗战已无力支持,全面抗战还没有到来,目前正处青黄不接,危机严重的过渡期中。”红军任务在于发挥进一步的独立自主原则,坚持华北游击战争,同日寇力争山西全省的大多数乡村,使之化为游击根据地。”
在这种形势下,中共中央军委前方军分会和各师军政委员会,根据党的军事战略方针,对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做了全面部署。前方军分会决定,八路军以山西为中心实行分兵,将正规军转化为游击军,正规战转化为游击战,各师除留一定数量的野战兵团作为战略机动外,即行转入创建山西根据地的斗争。同时,实施战略挺进,有步骤地建立新的战略支点,创造新的战略区域,逐次向整个华北扩展开来。
之后不久,中央对八路军的部署作了新的调整:“林彪师徐海东旅速到关城镇地区,准备与贺龙师之贺炳炎、廖汉生支队配合作战。”“总部、林师师部、陈光旅速到汾西、隰县地区。”“刘伯承师应以师部及陈赓旅位于太行山脉地区。”“刘师之另一团应交总部或林师指挥,位于介休、灵石以东汾河东岸,与西岸之陈旅配合夹击沿汾河南下之敌。”这样,八路军3个师便在晋东北、晋西北、晋西南、晋东南部署了4个战略支点。这 4个战略区域,将日寇在山西的占领地及其前进方向太原——临汾两侧地区,全部收进了八路军游击战争包围圈。这是中国共产党为独立自主的、长期的、全面开展和坚持华北游击战争而进行的伟大战略部署,是一个具有历史远见的游击战争的战略规划。
因为,上述四个区域的地理条件十分优越。第一个区域——晋东北,地处恒山、五台山、燕山山脉的连接地带,可以直接威胁日军占领的平绥、同蒲、正太、平汉四条铁路和北平、天津等大城市。第二个区域——晋西北,位于同蒲铁路大同至太原段以西、长城以南、汾(阳)离(石)公路以北、黄河以东,是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的东面屏障和它同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相联系的枢纽。第三个区域——晋东南,东起平汉铁路、西至同蒲铁路、北起正太铁路、南至黄河,直接威胁着日军继续向华北进攻所依赖的主要交通线,对坚持华北抗战有着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也是日后向冀鲁豫平原发展的前进基地。第四个区域——晋西南,也是陕甘宁边区的东部屏障。这四个区域相互呼应,对日军已占领的华北主要交通线和中心城市形成包围或侧面威胁之势。
毛泽东的这个布局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这四个区域不是侷处一隅,而是几乎遍及日本侵略军控制下的山西全省。这就很有象征意义。1938年2月,毛泽东会见美国合众国际社记者王公达时说:“从这些区域看来,中国失去的不过是几条铁路及若干城市而已,其他并没有失掉。这一实例给全国以具体的证明:只要到处采用这种办法,敌人是无法灭亡中国的。这是将来举行反攻、收复失地的有力基础之一。”
根据毛泽东这个战略部署,八路军各部争取时间,迅速分别开赴指定地区。临行前,毛泽东又叮嘱各路指挥员,“要像下围棋‘做眼’一样,在敌后发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不久,他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在这个‘做眼’的问题上,表示了敌后游击战争根据地之战略作用的重大性。这个问题,提在抗日战争面前,就是一方面在全国军事当局,又一方面在各地的游击战争领导者,均须把在敌后发展游击战争和在一切可能地方建立根据地的任务,放在自己的议事日程上,把它作为战略任务执行起来。”
八路军按照中央的部署于1937年底完成山西四大战略支点的部署之后,各部队相继派出强大支队深入敌占区,继续向全华北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其中,115师聂荣臻部以晋东北为中心,伸向晋察冀边;120师以晋西北为中心,伸向晋察绥边;129师以晋东南为中心,伸向晋冀豫边;115师主力进入晋西吕梁山地。按照这一部署,各师全面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