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喻美好的字眼。
据说,李世民将皇后安葬在昭陵后,为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令人在宫中搭建了一座很高的楼台,稍有闲暇便登上楼台远眺昭陵。
一天,他带领宰相魏征等大臣一起登上楼台,眺望了一会儿,他问魏征:“爱卿看到昭陵了吗?
魏征揉揉双眼,看了半天,说道:“皇上,臣老眼昏花,实在看不见啊!”
李世民心想:岁月不饶人,魏征真的是老了!于是,他很有耐心地指给魏征看。
魏征又看了看,对皇上说:“臣刚才以为皇上是让我看献陵(唐高祖李渊的陵墓),若是看昭陵,臣还是能看见的。”
李世民很惭愧地低下了头,后来下令拆除了宫中的那座楼台。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信息,李世民把自己的父亲废掉后就再也没有“孝顺”二字可言。而昭陵所谓的“薄葬”更是扯淡。
兴建昭陵
昭陵从贞观十年(636年)开始营建,至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入葬时方完成,历时十三年,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从地质学角度来讲,九嵕山属石灰岩质,这种岩质因长期遭受高空风雨的剥蚀,山洪冲刷,到了今天,不仅山陵建筑无存,就连原有的山势形体亦改变了不少。但现在仍可略辨当年陵寝构造遗留之痕迹:山势外形呈马鞍形(当地俗称笔架山),南面山体两侧岩层伸出,呈簸箕形状;山腰残存有窑洞、窟窿等痕迹,可能与当年栈道建筑有关。
在兴建昭陵时,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兄弟参与了墓室的设计。据《唐会要》说,昭陵“因九嵕层峰,凿山南面,深七十五丈,为玄宫。缘山傍岩,架梁为栈道,悬绝百仞,饶山二百三十步,始达远宫门。顶上亦起游殿”。据文献记载,昭陵建筑时,在南面山腰凿深七十五丈为地宫,墓道前后有石门五重;墓室内设东西两厢,列置许多石函,内装随葬品。五代军阀温韬盗掘昭陵时曾记载有“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可以想象这个“山下宫殿”内部寝殿宏丽的情景。从诸多历史材料来看,当时地宫外面还有许多木构建筑,建有房舍和游殿等。由于地宫前面四周山势陡峭凹凸不平,往来不便,又“缘山傍岩架梁为栈道,悬绝百仍,绕山二百三十步,始达元宫门”。用栈道连接上下左右,通达地宫的道路。但山上栈道建筑又不能垂直上下,必须左右回绕旋转。杜甫的《重经昭陵》“陵寝盘空曲”就是对这种状况的最佳描写。
李世民的确为中国和他的大唐王朝创造了许多奇迹,生前他并没有机会炫耀,而在死后,他把这种荣耀带进了坟墓。据统计,昭陵陵园内有一百六十多座功臣贵戚的陪葬墓,目前确定名位的有六十九座。其中有魏征、房玄龄、温彦博、李靖、尉迟恭等历史名人的坟墓。陪葬墓分布在昭陵两侧,其中公主妃子的墓多数在山上。
更让人惊羡的是,在昭陵的玄武门外有一个梯形的祭坛,祭坛陈列着十四个少数民族酋长的石像,祭坛的东西庑殿中陈列着世界闻名的浮昭陵远景雕石刻六骏。祭坛遗址位于陵北玄武门之内。遗址面积东西53郾5米,南北86郾5米,略呈梯形,墙基屋阶,至今仍可辨认。山陵的正南面有朱雀门和献殿,西南面有“下宫”(俗称皇城),遗址面积东西237米,南北334米,周围墙基厚约3郾5米,其形状是一个比较正规的矩形。
如果现在去寻找陵道,该由山南刘洞村沿山而进,可看出它已被山洪冲刷成深沟,沟两旁有土阈一对,此处当为山陵的御道口;陵西南稍平处,石础、瓦砾遍地皆是,这就是“陵下宫”遗址,当时大量的房屋就建造在这里。
李世民生前平定突厥,与吐蕃和亲,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深得各族人民的拥护。太宗死时,突厥阿史那社请求殉葬,于是高宗派人打制出这十四个少数民族酋长的栩栩如生的石像,立在昭陵前。这十四尊雕像是唐太宗时期良好民族关系的有力见证。但让人可惜的是,在清代乾隆以后,这十四尊雕像却突然不见了踪影,不知是谁出于什么目的而将其毁掉了。
昭陵地面建筑最让人惊讶的则是昭陵六骏,它们是驰名中外的浮雕。据说,它们是李世民当年统一全国,南征北战驰骋战场时所骑的六匹战马。李世民是否骑了这么多宝马,我们已不得而知。但历史记载,李世民的确是为了纪念它们,而将它们雕在石屏之上的。六骏由画家阎立本所画。六骏分别是: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和白蹄乌。其中,飒露紫是唯一一个在旁边伴有人像的。这里还有一个传说,据说,李世民在一次作战中与随从丘行恭失散了,敌方的骑兵一箭射中了飒露紫,丘行恭拼死护驾。后来李世民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就把这段情形刻在了石屏上。中箭后的飒露紫垂首侍立,丘行恭果断拔箭,这种救护之情,实在是人马难分,真挚感人。
无论如何,昭陵都是中国大唐盛世的一个缩影,虽然李世民口口声声要薄葬,但仅从昭陵的地面建筑来看,并非如此才招惹了那些胆大妄为的人。
*********************************
阅读‘何木风’的其他作品:
//vip。book。sina。/book/?book=41911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
//vip。book。sina。/book/?book=42850五代史的另类解读:乱五代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昭陵的命运
唐朝结束后,五代开始。温韬在镇七年期间,凡是在他管辖境内的唐陵,几乎都被挖掘。据史料记载,温韬从昭陵墓道进去,见到地下宫室建筑宏丽,简直同朝内宫殿一般。墓室正中是太宗的正寝。正寝东西两厢各有一座石床,床上放置石函,打开石函,内藏铁匣。铁匣里面尽是李世民生前珍藏的珍贵图书。其中最贵重的当首推王羲之的真迹了。
被发现时,纸张和墨迹都还跟新的一样。这些珍贵藏品,全被温韬取了出来。又据记载,只有唐高宗李治的乾陵,因受风雨阻挡,没有被发掘。到了明代,于慎行还在他所著的书中说,世上所传王羲之的《兰亭帖》已葬入昭陵,但是,“以史考之,此本复出人间矣”。他认为,史书所记,确有其事,“此知兰亭真帖出自昭陵,人间必有其本”。遗憾的是,“第不知复沦没于何代耳”。
昭陵被挖掘不止这一次,但仅这一次就足够李世民在天之灵痛哭不已的了。我们在这里要探讨一个问题,那就是关于盗墓。盗墓,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都是一个恐怖的字眼,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对掘墓者的不耻行为的憎恨程度,几乎到了咬牙切齿的程度。原因很简单,在中国“养生送死”的孝道之下,挖别人祖坟的人是不尊重自己祖先的十恶不赦之徒,所以要“斩立决”。
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故意破坏墓葬的现象。《吕氏春秋》说,一时陵墓随葬丰厚,“具珠玉玩好财物宝器甚多”,于是“无不抇之墓也”,“大墓无不抇也”。抇,就是发掘。
1976年冬季,考古工作者参照《史记》关于秦国历代国君葬地的记载,在陕西凤翔灵山(陵山)一带寻找秦公陵园,但一无所获。后来根据一位农民偶然提供的线索,来到凤翔南指挥村南侧一片历年生长情况不好的麦田勘察。这一带农作物生长状况不佳,是由于古墓葬一般夯土坚实,不利于作物生长的缘故。通过钻探,果然在这里发现了一座规模空前的秦墓,定名为秦公1号大墓。
这座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先秦时期规模最大的墓葬,从墓葬形制、随葬品规格数量以及殉葬人数等现象看,是“厚葬”的典型。可能正因为如此,曾历经多次严重盗掘。发掘工作开始时,一揭开墓上的耕土层,即发现盗洞247个。发掘到椁室时,仍然有十多个盗洞。经过考古学家的检验,推测出盗洞的年代为自汉代一直延续至唐、宋时代。
《史记》中曾经记述,中山地方民间风行“掘冢”习俗。游侠“铸钱掘冢”的事迹,也受到司马迁的注意。唐人颜胄曾经以这样的诗句描述民间盗墓的盛行:“行值古墓林,白骨下纵横。田竖鞭骷髅,村童扫精灵。”“石人徒瞑目,表柱烧无声。试读碑上文,乃是昔时英。”韩愈对于东汉陵墓多被破坏的事实,也有“丘坟发掘当官路,何处南阳有近亲”的感叹。
掘冢,也曾经是不法贵族官僚的一种游戏。如西汉广川王刘去,就有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