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企先死后,田珏等失势,蔡松年、曹望之、许霖三人敦促辽王宗弼以田珏等人结朋党欲造反的罪名,向熙宗上奏。于是,熙宗下令,将田珏等人打入牢狱,同时四方搜捕他们的党羽。
田珏、刑具瞻、王植、高凤廷、赵益兴、龚夷鉴等人都死在狱中,他们妻子和有所往来的34人都被发配到海上。另外牵连者有40余人,制造了一大冤案。而蔡松年、曹望之、许霖却都得到了提升。田珏冤案的受害者都是中正之士。他们含冤身亡,使熙宗朝失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国家自然也蒙受了损失。
经过这三大冤案,希尹、韩企先多年选拔的朝中文人队伍几乎灭绝。此后,宗弼以蔡松年一派代替了韩企先集团。
公元1149年,熙宗驾崩,海陵王完颜亮继位,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建设,实行全面汉化政策。但是海陵王对皇统党冤狱案却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这与海陵朝当政的宰相有关,张浩是海陵朝重要辅政者,他是蔡松年的密友,海陵王即位后,擢升蔡松年为吏部侍郎,不久又升任户部尚书。到了正隆年间,也就是公元1156年到1160年的时候,蔡松年又升为右丞相。张浩和蔡松年联袂辅政,注定使田珏冤案在海陵朝遭受冷遇。海陵朝虽然对田珏冤案漠不关心,但是由于舆论压力,还是赦免了孟浩等32人,恢复了他们的人身自由。。 最好的txt下载网
金朝皇统冤案—(金朝)(2)
公元1161年,世宗即位,朝中人才短缺,世宗眷念已故的韩企先。于是,在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的时候,他召见并起用田珏冤案的幸存者孟浩、田谷、王补、冯熙、王中安等人,任用孟浩为侍御史、田谷为大理丞、王补为工部员外郎、冯熙为兵部主事、王中安为火山军事。冤案的其他幸存者李子翰、王仲通、马柔德等人也都一一复官录用。后来,这些田珏冤案的幸存者都为世宗朝的政治、文化、经济建设做出了功绩。可是,世宗对田珏冤案的冤死者却没有*昭雪。
世宗死后,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崇尚儒雅的章宗即位,在这一时期名士辈出,明昌初年出现了良好的政治局面。章宗曾下诏追复冤死者,但由于当时蔡松年密友张浩的儿子张汝霖执政,官官相护,横加阻止,死者的冤屈没能得到昭雪。为了田珏冤案的彻底*,朝中君臣曾作过不少努力,最后才得以追封加爵,他们子孙才得到抚恤。
金朝政治上的混乱和矛盾,其官吏制度的弊病和政治集团的*在整个皇统党狱过程中暴露无遗。
熙宗初年,公元1135年,女真改革派完颜希尹、汉人宰相韩企先、金朝扣留的宋朝使者洪皓等人,共同制定了礼仪、制度,为“天眷新制”的完善和施行做出了重要功绩。
因此,熙宗时期的天眷改革,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的皇权统治,同时也加强和提高了汉人官员的地位。其后,宗弼当政,独断专行,接连制造冤案,对朝廷政治建设造成很大的破坏。到皇统年间,熙宗本人也变得固执多疑,他既不喜欢女真功臣,也不喜欢汉族文官,终于导致田珏党狱。
皇统党狱的构成,一方面对国家造成人才损失,而且挫伤了广大汉族文官的锐气,造成汉官对政务的缄默。皇统党狱后,朝廷在职的人员苟且混日,成为风气。皇统党狱所带来的严重恶果,熙宗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制造冤案的宗弼却缺少政治家所具备的远虑,为人骄矜刚愎,树党固权,造成朝廷内外极大的混乱。皇统政治的*,不仅挑起帮派争权和民族偏见,而且导致了海陵王的宫廷政变,结束了熙宗朝的统治。
公元1149年到公元1161年,海陵王在位,他把加强集权制和统一江南作为他执政的目标。海陵王十分重视任用汉人官吏。由于在海陵朝蔡松年、张浩执政,田珏冤案未能提到日事议程。这里无须指责海陵王。其主要责任在于蔡松年和张浩二人。
再说世宗,他天资仁厚,即位的第二年,公元1162年,就召见田珏冤案的幸存者,恢复他们的官职,为皇统冤案的彻底*打下了基础。世宗任用田珏党人,除了大定初年人才奇缺的客观因素外,更主要的原因,是他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一向注重。遗憾的是,世宗明知田珏党案都是蔡松年造成的,但他对此案却没有予以彻底*。这一点,可以反映出世宗“善于守成”和“贪安”的政治作风。
到了晚年,世宗更是沉溺在享乐之中,没有任何作为。到了公元1189年,章宗即位时,田珏冤案已经过了近半个世纪,才下诏追复亡者,但是,又由于当时的执政者张汝霖的阻止而搁置。明昌元年,公元1190年,张汝霖死后,章宗才下诏追复死者的官职,抚恤他们的子孙。可惜,章宗初年的正常朝廷秩序没能保持多久,就由奸佞之臣把持国政,勾结李妃,继续制造了一系列新的冤案,致使金朝最终走向衰败。
谁制造了胡惟庸案—(明)(1)
胡惟庸当了宰相,执政两年半,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正月被杀。野史里有一个“云奇告变”的故事。讲述了胡惟庸的死因。然而,这是事实,还是杜撰呢?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不是公元1380年正月,而是公元1380年的夏季。这一天,位居中书左丞相的胡惟庸请朱元璋驾临到他府上观赏“醴泉”。“醴泉”是什么景观呢?就是一口井,据说这井里的泉水像美酒一般香醇清新。真有这样奇特的“醴泉”吗?胡惟庸说有,他告诉朱元璋,这是祥瑞之兆,陛下您来看看。
朱元璋很好奇,决定去看看。这一天是五月初二。朱元璋从西华门出宫,往胡惟庸府上去。护卫他的车队走了没多远,有人从道路旁边冲出来拦驾。卫士以为是刺客,冲上去对拦驾的人拳打脚踢。事实上,这人根本不是刺客,他是个宦官,西华门的内史云奇。挨了一通乱打,云奇奄奄一息地手指胡惟庸府的方向,说不出一句话。朱元璋多精明的人,心想这里面有事儿,旋即转身返回西华门登楼远望。这一望可把朱元璋望出了一身冷汗!怎么样呢?他瞅见不远的胡府亭台上站着很多披甲执剑的武士,埋伏在走廊和墙后。
明摆着,这胡惟庸要谋反!要暗杀自己!朱元璋急忙派兵前去围剿,三下五除二,就逮捕了胡惟庸,将其赴市正法。
而那位大忠臣云奇被打后,伤势过重,很快也死了。
事情真的就是如此简单吗?胡惟庸真有谋反之心吗?
朱元璋当皇帝以前,胡惟庸的官职一直不高,最高才做到正三品太常卿。这个官也没什么大权,就是负责祭祀啊、礼仪啊等事情。先前他还担任过县令、通判等职务。
到了明军夺取了大都城,胡惟庸才做了中书省参知政事。大家知道,明朝是延续元朝的旧制,这中书省就是国家的最高部门,下管六部和各地行政机构,参知政事是从二品的官儿。
这时候,大明朝的宰相是跟着朱元璋起家打天下的韩国公李善长。可他年老多病,常常不能料理政务。一切事务实际上都是由右丞相杨宪说了算。在这种情势下,朱元璋打算换个年轻点的代替李善长。他想到了刘伯温。可好说歹说,刘伯温就不答应,一次又一次推辞。朱元璋没办法,就问刘伯温,你看杨宪这个人怎么样?
刘伯温对杨宪的评价褒贬参半,说此人能力是有,可器量狭窄,如果当了宰相,恐怕不能做到公正。
得,就这个评价,把杨宪从候选名单中画去。
接着,朱元璋又说了一个人——中书省左丞相汪广洋。
刘伯温的回答更糟糕,说此人的器量还不如杨宪。
左也否决,右也否决,朱元璋想了又想,想到了胡惟庸。刘伯温说,胡惟庸是一匹劣马,哪能驾车。
这么一来,朱元璋所提的人选一个都不合适。然而,朱元璋只是咨询,并没有听取刘伯温的意见。他坚持己见,发布了两道任命。一道是任命汪广洋为右丞相,另一道是将胡惟庸从参知政事擢升为左丞相。
这刘伯温既是个乌鸦嘴,又是个预言家。他说汪广洋不能担任丞相一职,果然说中了。这汪广洋喜欢喝酒,喝起来没个够,不仅不管事儿,还误事儿。朱元璋一气之下,把他贬为广东行省参政。
右丞相的位置又悬空了。谁来接替呢?这个时候,李善长挂个太师的虚名隐居了,汪广洋也给贬了。就剩下个胡惟庸。这么着,胡惟庸当上宰相,独揽朝政大权。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谁制造了胡惟庸案—(明)(2)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