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历史罪-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张婕妤暗中得知了李世民密奏里的内容。她急速通报太子和元吉。李建成遇事就找李元吉商量,今儿也一样。李元吉的意见是,咱们应该率领东宫、齐王府的兵马,托病不上朝,看情况再说。李建成则认为兵防都已齐备,应该同去上朝。李元吉的意见,李建成几乎都予以采纳,唯独这一回他没听从。
  这就是命!
  那么,李渊这时在做什么呢?他打算召集裴寂、萧瑀、陈叔达等人,询问关于太子和李元吉的事情。
  李建成和李元吉从玄武门进宫去面见父皇李渊,到了临湖殿,发现殿周围人马闪动,感觉情况不妙。要说这两兄弟反应也够快的,立刻掉转马头,飞一般往回疾驰,打算返回东宫府。但是,已经晚了。李世民拍马追来,高喊李建成“大哥”,这是李世民最后一次呼唤自己的哥哥。李元吉看出李世民的意图,举起弓箭要射杀李世民,不知是因为紧张,还是另有缘故,拉了三次也没把弓拉满,箭在中途落地。这就是命,这就是纯粹意义上的你死我活,你可以说李世民是出于求生本能,他举箭瞄准李建成,“嗖”一箭过去,将李建成射死于马下。紧接着,尉迟敬德率领七十骑赶到,射杀李元吉,李元吉坠马。此时,李世民的马忽然受惊,直奔树林,被树枝挂倒,半天没站起来。李元吉很快朝李世民跑来,夺了李世民的弓企图将他扼杀。危急时刻,尉迟敬德追来,李元吉才放过李世民,往武德殿奔逃,尉迟敬德赶上,射杀了李元吉。

大唐宫廷第一血案—(唐)(11)
李建成丧命的噩耗很快传到东宫,东宫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叹息说:他活着的时候,我们接受他的恩惠,他死了我们怎么躲避他带来的灾难啊!随后他与东宫副护卫车骑将军薛万彻、屈咥、谢叔方等人率领东宫、齐王府的两千精兵飞奔到玄武门。李世民手下将领张公谨力大,将宫门紧闭,颇有一夫当关,万夫难开的气势。薛万彻军无法进入。掌管宿卫兵的云麾将军敬君弘,驻守玄武门,挺身出战,与内府中郎将吕世衡一起战死。
  宿卫兵和薛万彻军鏖战很久,薛万彻攻不开城门,就击鼓喧嚣,扬言要去攻打秦王府。这时候,秦王府的兵力都聚集在玄武门,府中只留下房玄龄、杜如晦等文官,还有李世民的妻子长孙氏,以及两个孩子承乾和青鸟。秦王军将士很惶恐,恰好尉迟敬德提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首级赶到,东宫和齐王府的人一见首领的脑袋,立刻军心涣散,作鸟兽散。薛万彻控制不住局面,带着数十骑兵仓皇逃往终南山。
  东宫翊卫车骑将军冯立最后干了一件事——他杀了敬君弘,对他的部下说:这也足以回报太子了!之后,解散了军队,逃往郊野。
  此时,皇帝李渊还丁点儿不知道玄武门的事情。突然,尉迟敬德全身披甲,手持长矛,闯入宫中。李渊很吃惊,大叫谁在作乱?你们来这里干什么?尉迟敬德说:太子和齐王作乱谋反,秦王派兵*,现已将二人诛杀,恐怕惊动陛下,所以派我来保卫陛下。
  可以说,李世民这时已获得了胜利。然而,他赢得实在很侥幸。人说九死一生,而李世民是“五死一生”,他的第一死:李渊将傅奕的密奏给他看,说明李渊对这个秦王已存戒心,可以谋反罪将他诛杀。第二死:太子和齐王密谋在昆明池对他下手,如果不反抗,必死无疑。第三死:齐王李元吉的弓拉了三次没有拉满,当李世民跌倒树林间,李元吉赶上要杀他,尉迟敬德出现了。这才逃过一劫。第四死:双方兵力之悬殊,东宫有长林军,齐王手握征讨突厥的统兵权。如果不是李世民收买了玄武门值班将士常何,先行进入宫中,后果不堪设想。再者,如果常何临时叛变,李世民也将死于太子之手。第五死:如果不是尉迟敬德提着太子和齐王的人头及时出现,薛万彻去攻打秦王府,势必会拿长孙氏及其孩子相要挟,事情恐怕又是另一种结局,李渊会放过他吗?
  一切生死成败,尽在转瞬之间。这就是命!历史很无奈,但,历史从不曾心软。
  事已至此,李渊没有任何办法。他问裴寂等人:没想到发生这样的事,没想到他们兄弟之间,竟是这样一个结局,现在应该怎么办?
  心里一直支持李世民而不敢公开的萧瑀、陈叔达等人回答:当初,建成和元吉没有参加起义,对于帝国的建立没有功劳,因而他们嫉妒秦王,共同设下毒计,要加害秦王,如今秦王*他们,已将他们诛杀,秦王功盖过世,全国归心,陛下若封他为太子,将国事交付于他,就不会发生事端了,天下就太平了。
  此刻的李渊,既遭受丧子之痛的打击,又被惊吓。极度悲伤、震惊中的李渊,已然没了主意,只得听从近臣的建议,他说这样很好,这也是我的心愿。
  事情平息之后,李渊召见李世民,对他进行安抚。他抚摩着李世民的头说:这些日子以来,朕差点被人言所误。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大唐宫廷第一血案—(唐)(12)
李世民跪在地上,脸庞紧贴着父亲的胸膛,泣不成声,长久痛哭。他真的伤心,真的痛苦。他终于获取了皇位,终于能执掌朝政国事,而得到这一切所付出的代价何其巨大。可悲的是,这一切值得还是不值得,由不得他做主。他忽然感到无比的空虚和悲恸,他为他的父亲哭泣,为他的兄弟哭泣,也为自己哭泣。
  玄武门事变后,李建成的儿子安陆王李承道、武安王李承训、河东王李承德、汝南王李承明、钜鹿王李承义,以及李元吉的儿子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江夏王李承裕、义阳王李承度等,接二连三被诛杀。这就是宫廷政变的特点之一,失败一方的亲属家眷无一幸免。讲究的是斩草除根。
  而且,李世民手下的将领们,还想杀尽李建成和李元吉府里的数百人,并没收他们的家产。正要动手,尉迟敬德出面制止,他说:罪在两个元凶,他们已经死了,若再滥杀无辜,宫廷会不安宁。将领们这才罢手。
  就在当天,高祖李渊下诏说:赦免天下,叛逆罪人只是李建成、李元吉。其余参与者,全不追究。国家政事由秦王处理。
  六月初五,逃匿的冯立、谢淑芳等人,相继投案自首。薛万彻仍逃亡在外,躲藏起来。李世民屡次派人劝解,薛万彻才回长安投案。李世民认为,这些人忠于他们的主人,是义士。全都不予追究。
  对待东宫的将士,李世民的态度很宽容。而太子府和齐王府的男性家眷几乎被杀尽,女眷则被收入宫中。只剩下一个,就是齐王李元吉的爱妃杨氏。这个杨氏很神秘,在新旧《唐书》的后妃传里都没她。只是留下她和李世民的一段恋爱野史——
  据说,这个杨氏原是长安城的一个舞伎,美艳异常,清纯且*,又善吟诗作赋,是一个极有品位的女人。相形之下,李元吉相貌粗鄙,性情阴郁,他利用自己的皇室地位,将杨氏弄到手。杨氏犹如一朵鲜花插在那什么上。可是,婚后没多久,李元吉就厌倦了这朵花,又去找别的花往自己身上插。杨氏呢,便独守空房,任青春年华落花流水而去。李世民与杨氏结识后,总是寻找机会接近她。
  玄武门政变时,杨氏23岁,目睹自己的丈夫惨死在亲人手里,对李世民是又爱又恨。后来,在长孙皇后的同意下,将李明过继到齐王李元吉的名下。《旧唐书》记载:“诏令继巢敕王元吉后。”就是说,这个过继给齐王李元吉的当儿子的李明,最终被地方官员杀死。但是,没有关于杨氏这个齐王妃的记载。所以,关于李世民“杀弟夺妻”一说,“杀弟”是真,“夺妻”未必能成立。
  玄武门之变后两个月,李渊诏令传位于新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听信房玄龄等人的劝解,推辞不接受。李渊只好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自此开创贞观盛世。而玄武门政变,终究是李世民人生中惨痛又黑暗的一笔,无法抹去。
  

马嵬驿迷雾—(唐)(1)
天宝十四载对于唐玄宗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众所周知的“安史之乱”爆发。时隔一年的6月,安禄山攻破潼关。6月13日黎明时分,仓皇的唐玄宗李隆基率领家属、亲信——杨贵妃姐妹、皇子、妃子、公主、皇孙、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等人逃出长安。人名很多吧,其实没多少人,除了这几个,就剩下一小撮宦官。保护他们的禁军队伍总共也就3000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