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就会成饿死鬼。李昭德的意思就是,如果你武则天传位于武姓,而不回归给李姓,那么你丈夫高宗李治就会成为饿死鬼。
这个恐怖的段子让武则天心惊肉跳,吃睡不香。显然,她被李昭德的话说动了心。李昭德这个宰相在唐史中不算特有名,可也确实是一能人,既见机又果断。武则天这厢心眼儿一活泛,李昭德又走了一步棋,谏请对武承嗣的权力进行限制,打蛇打七寸。在朝廷里混,没权势相当于没子弹的枪,还不如一支烧火棍。
对于李昭德主张把武承嗣变成烧火棍的提议,武则天当然是心中不忍啦!李昭德便把自己的提议换了一种方式来表述,这就是语言的艺术。千万别小看,同一个事情,搁不同人嘴里,它还就不一样。
李昭德说:武承嗣是陛下的侄子,是亲王,又位居宰相。他的权力和陛下的权力相差无几。自古以来,帝王家有很多弑父的事情。姑姑和侄子虽然不是父子,可即便是侄子,权力过大,陛下您能心安吗?
我要说,李昭德完全是个讲恐怖故事的高手。恐怖故事的技巧之一就是危言耸听,吓不了你就唬你。武承嗣的权力怎么会和武则天相差无几呢,差远了!可武则天不能不警惕,心理暗示是一把无形的手术刀,一种悬疑的危险感搅得你心里没法安宁。
这件事发生在长寿元年,公元692年5月。
到了这年8月,武则天削弱了武承嗣一系的权力。时任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的武承嗣,被改任为散官特进。
李显登基真相—(唐)(11)
武承嗣当然知道,这是李昭德在武则天那里给自己下了一服烂药。于是他给予还击,反谏李昭德。没想到的是,武则天对他的诋毁根本不理睬。
武承嗣哪里肯甘心。权利欲望一旦膨胀再收回来就难了。犹如人的恶念,偶一升腾便无法遏制。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春天,武承嗣、武三思二人又开始请求充当皇帝接班人。俨然是权欲之火烧不尽,春风一吹它又生。他们多次派人在武则天耳边嘀咕:自古的天子,就没有立异性为嗣的。你姓武,太子也该姓武。
武则天又有些摇摆,她的天平又向武姓一边倾斜。
这时候,另一个重要人物站出来反对,这就是宰相狄仁杰。
如果说,李昭德是从心理悬疑入手,劝谏武则天;那么狄仁杰就是从解梦的角度来劝谏武则天。希区柯克和弗洛伊德一齐上,这威力可小不了。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立接班人这事,武则天伤透了脑筋,做女人难,做一个有权势的女人更难,做一个皇权在握又舍不得放弃的女人,更是难上加难。
武则天白天伤神,晚上就做梦。什么梦呢?她梦见一只特大号鹦鹉,两只翅膀折断了。翌日早晨,她询问大臣们,这梦是什么含义?
狄仁杰直截了当地分析:这只鹦鹉,就是陛下您。两只翅膀,就是陛下的两个儿子。他们现在一个被软禁,一个被远远地囚禁。所以两翼折断。断了翅膀的鹦鹉怎么能够飞翔?陛下如果起用了二子,鹦鹉就能飞翔了。
狄仁杰这话真直接,二子是指谁?就是李显和李旦。这话像一根针,一下刺到武则天心里。可还没有如雷轰顶的效果。没等武则天表态,狄仁杰紧接着又来了一招更厉害的——明确指出立武姓和立李姓的区别——如果陛下立了儿子,千秋万岁还可以配食太庙,有人祭祀。如果立了侄儿,一个侄子能让他的姑妈在太庙配享吗?显然不能。这是其一。其二,侄子和儿子到底哪个更亲?很明显,不用回答,当然儿子亲。其三,说起来这虽然是陛下的家事,但您这个家不是小家,是国家。所以这个事关系到江山社稷,关系到您的身后大事!
听了狄仁杰这番入情入理,精辟透彻的话,武则天的立储君天平再一次倾斜到李姓一边。这时候,不单是李昭德和狄仁杰等大臣拥护李姓,就连武则天的两个宠臣,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也拥护李姓。这俩面首自从神功元年进入深宫,得到武则天宠幸后,一发不可收拾,先后都当了官儿。张易之官职升到散骑常侍,张昌宗为司尉少卿。对于张氏兄弟的得宠,武承嗣、武三思是非常厌恶的。张氏兄弟很清楚,武则天一旦驾崩,武承嗣或者武三思继位,他们再没有好饭吃。所以,他们也不拥护立武氏兄弟为嗣。
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见得就有好办法改变处境。张氏兄弟心里很惶恐。这时候,有个人给了他俩一根救命稻草。
这个给救命稻草的人,自然是张氏一党的,他就是机敏干练深得武则天信任的吉项。这时候,他和张氏兄弟同为控鹤监供奉。既是一党,吉项对自己的处境自然也很清醒,张氏倒台,他笃定受到牵连。而他,可不是一只无头的苍蝇,他有的是主意,于是对张氏兄弟献计:你们两兄弟的权贵,不是凭借功劳得来的,恨你们的朝臣大有人在,如果你们不及时为朝廷立功,将来下场很惨,无法自保。如今宰相大臣们大多支持李家,而庐陵王流放房州,李旦软禁在东宫。陛下年事已高,需要急立继承人。而武姓诸王不得民心,天下终将归为李唐。你们何不劝谏皇上,立庐陵王为太子。这样,一来顺应民心,二来免除祸患,三来可以保住自己的权贵。
李显登基真相—(唐)(12)
张氏兄弟很高兴,采信了吉项的建议,逮着机会就劝武则天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时间一长,武则天发现“天下庶士未忘唐德”。她其实没有选择,形势如此,如果她立武氏诸王之一为太子,将会丧失人心。说浅点,这是一个政治问题;说深点,这是一个文化问题。女人当皇帝,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背叛。不客气地说,传统文化是造就社会偏见的产物,讲究的是上圣下愚。众生平等吗?众生从来就没法儿平等。在中国的任何一个时代,一个背叛传统文化的声音出现,立刻就会被很多声音和唾沫所淹没。只能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另类想法全藏心里,不能说,一说就错。
武则天了不起,可最终还是妥协。不仅是怕失去民心,更头疼的是,立太子的储位问题还影响到民族关系。契丹、突厥等族见缝下蛆,伺机起兵。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契丹孙万荣带兵侵犯幽州,打出的旗号竟然是拥立李显,复辟李唐。其实这只不过是一个借口,另一方面,突厥族的默啜可汗先是拒绝了来迎娶自己女儿的淮阳王武延秀。理由是:我受李家恩惠,女儿要嫁,就得嫁给李氏子弟,怎么能让武氏的人娶去?听说高宗有两个儿子,我要拥立他们。而后也以此为借口,进犯定州,占领以后又围困了赵州。河北一带非常危急。武则天先后调集45万大军疲于应付。最终,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三月,作出了决定,诏回庐陵王李显,立他为太子。这意味着武则天确定在自己死后,皇位由李显继承,李唐的江山终究是李唐的。还给你们。
李显接到武则天的诏书,被接回到神都洛阳。当他被重新立为太子的时候,距离他第一次登基,已是整整十五年。人生七十古稀,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
人一辈子有几个十五年?
诏回李显后,武则天在朝堂上,对狄仁杰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还你太子。”狄仁杰流泪叩首。
这里出现一个问题,为什么武则天不立就在洛阳的李旦为太子,而要诏回房州的李显?
这个问题,野史倒有一种说法。说是武三思受了李显的妻子韦后托付,在武则天面前称赞了李显。这事得从扬州徐敬业叛乱说起,武则天令大将李孝逸带兵征讨的同时,又派武三思去房州监察李显,看他有没有举动,是不是企图遥相呼应。
武三思到了房州以后,见到了李显和韦后,这个韦后风韵十足,不是一般的美貌。可李显被废黜,他的夫人再美也是落水的凤凰。在这种境况下,韦后想利用武三思是可以理解的。她频频向武三思抛媚眼,送秋波。搞得武三思心旌摇曳。
韦后知道,搞定武三思,等于讨好了武则天,以后的日子或许就会大不一样。
女人能靠什么搞定男人?
当天夜里,韦后精心梳妆,打扮得让男人一见就会产生很多联想。而后独自来到武三思的馆舍。武三思模样很正派地在读书,忽然一股浓郁的胭脂香味钻入鼻孔,随即韦后像聊斋妇女一般飘然而至,武三思做惊讶状,起身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