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国人还是死守不战,蒍子冯也命令不许冒进,等候消息。
不久,派往吴国和晋国的密探先后回来,报告了情况。
吴国方面的情况是,吴国人根本没有进攻楚国的打算,因此对于楚国的讨伐非常意外。
晋国方面的情况是,在他们得知楚国进攻吴国的消息后,非常高兴,中军帅范匄宴请六卿,在宴席上说:“喝我们的酒,让楚国人和吴国人狗咬狗去吧。”
“唉。”蒍子冯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说吴国人傻,其实我们也够傻的。防着防着,还是被晋国人忽悠了,防不胜防啊。”
蒍子冯没犹豫,楚军立马撤军。
《左传》记载:楚子为舟师以伐吴,不为军政,无功而还。
成语无功而还、无功而返,都出于此处。
不过,楚军无功而还不是因为“不为军政”,而是因为被晋国人忽悠了。而之所以有“不为军政”的记载,那是因为楚国人不愿意承认自己被忽悠了。
从士蒍、荀息到阳处父、赵盾,再到范家父子,晋国真是个忽悠大国。
蒍子冯及时撤军,避免了一场战争。
在楚国,楚康王松了一口气。
在吴国,吴王诸樊也舒了一口气。
在晋国,范匄叹了一口气:“这年头,忽悠人越来越难了。”
“爹,那怎么办?”范鞅也有点失望。
“怎么办?接着忽悠,你再去趟吴国。”
——忽悠害死人
范鞅又到了吴国。
吴王诸樊正纳闷呢,正想不通楚国为什么无缘无故来攻打自己。
“大王,知道楚国人为什么攻打你们吗?”范鞅似乎知道诸樊的困惑。
“为什么?”
“就因为你们十年前打败了他们,气死了子囊,他们憋着气要来报仇啊。”
“可是,这口气怎么憋了十年?”诸樊将信将疑。
“那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北面牵制他们啊,最近听说我们两国联姻了,楚国才忍不住来打吴国啊。”
“嗯,有道理。”诸樊觉得有道理。
“大王,你知道楚国人为什么自己又撤回去了吗?”
“为什么?”
“因为我们出兵了,我们听说楚国进攻吴国,我们是兄弟加亲家,亲上加亲啊,我们能坐视不管吗?吴国的事情就是我们晋国的事情啊。所以,没等你们求援,我们就出兵了。要不是楚国人撤得快,我们就打到楚国国内去了。”范鞅一通忽悠,其实晋国根本没有出兵,根本就没有打算出兵。
“是吗?真够兄弟啊。”诸樊感慨,觉得范家父子真是不错。
“那什么,楚国是我们的共同敌人。我们觉得吧,帮人帮到底,既然楚国悍然挑起了战争,我们相信吴国也不会就这么忍气吞声,所以,我们支持吴国反抗侵略的正义斗争。那什么,如果吴国发动反击,我们晋国就陈兵晋楚边境,随时加入战争。”看着忽悠的效果不错,范鞅继续。
“想不到你们真够意思啊,我们吴国肯定咽不下这口气,我们一定要向他们讨回公道。那什么,你帮我出出主意,怎么收拾楚国人?”
基本上,到这个程度上,诸樊就已经被忽悠得差不多了。
“大王,办法呢,我路上就已经想好了。在楚国境内,有一个蛮夷小国叫做舒鸠,一向是楚国的附庸,根据我们的谍报,这个国家对楚国那帮腐败分子非常不满。如今,只要大王您拿出些财宝去贿赂他们,他们一定跟你们共同对付楚国。这个主意,您看怎么样?”范鞅这个主意,不是路上想的,而是在家里跟他爹商量好的。
“好,就这么定了。”诸樊不假思索,大声叫好。
落后国家的一大特征就是:轻易相信别人,很容易被忽悠。
尽管总体上是在忽悠吴国,可是范鞅的情报还是准确的,舒鸠人确实对楚国人很不满。
诸樊按照范鞅的指点,派人暗中联络舒鸠,承诺保护他们,并且拿了些财宝贿赂他们,果然舒鸠就背叛了楚国,也不进贡了,也不贿赂了。总之,不尿楚国这一壶了。
到楚国进攻吴国之后的第二年,楚国又出兵了,不过这一次不是进攻吴国,而是攻打舒鸠。舒鸠在哪里?在现在湖北武汉的黄陂区。
吴王诸樊说话算数,立即派馀祭率领吴军驰援舒鸠。
吴楚两军在舒鸠再次碰面。
这一次,馀祭犯了当年公子党同样的错误,中了楚国人的诱敌之计,结果再次惨败,馀祭弃车而逃,翻山越岭逃回吴国。
随后,楚国大军灭掉了舒鸠国。
诸樊很恼火,现在他发现,每次进攻楚国,最终结果都是大败。而战胜楚国,每次都是靠游击战术。
“难道我们天生就是要防守的?难道我们就不配进攻?”诸樊决定,要亲自统军进攻楚国,看看楚国人有什么能耐。
在秋天被楚国人击败两个月后,诸樊亲领大军,进攻楚国。
楚国人根本没有料到吴国人在被击败之后这么快就再次来了,因此楚国大军来不及出动,吴国军队就已经攻打到了楚国的巢(今安徽巢县)。
吴军这次来是来势汹汹,诸樊下了决心要跟楚国人决一死战。巢地只有楚国的边防军守卫,当然不是吴军对手,只得全军退守巢城。
“奶奶的,说我们吴国人不会攻城,我要让你们看看吴国人怎么攻城。”诸樊下令攻城。
三天时间,吴军没有拿下巢城,反而死伤累累。
尽管守住了城池,楚国守军知道,以吴军这样的架势,守是守不了多久的。
巢城守将名叫牛臣,他知道目前摆在自己面前的其实就是两条路。第一条,投降,不过投降吴国蛮子既没有面子,而且很可能还是要死;第二条,死守,直到被攻破,也是个死。
算来算去,死路两条。
当一个人只有死路可走的时候,他会想什么?拉一个垫背的。
“反正都要死,老子死,也要让你死。”牛臣下定了决心。
第二天,吴军准备攻城,却看见巢城城门大开。
“狗日的,守不住了,要逃跑?快,攻进城门。”诸樊命令自己的御者向城门冲去,他一向就这样,打仗都是冲在最前面。
诸樊的战车冲了过去,身后是吴国的大部队。
战车冲进了城门,一根圆木横躺在路中间,战车不得不停了下来。诸樊在车上没有动,他在等着后面的步兵上来搬走圆木。
就在这个时候,不远处的矮墙悄悄地露出了一个人头,然后是一把弓和一枝箭,箭瞄准了诸樊,然后有力地射了出来。
这么近的距离,不用养由基,牛臣就够了。
箭,从诸樊的脖子穿了过去。
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诸侯死在战场了,现在,终于有了一个。
吴王诸樊就这样倒下了。吴军蜂拥而入,牛臣被砍成了肉酱。
诸樊死了,死在楚国人的箭下,更是死在晋国人的人忽悠之下。
第一六六章 崔家灭门案
诸樊就这么死了。
好在,吴国人对于生死不是太在意。
“兄弟,大哥没了,你来当国君。”馀祭把季札给找来了,二话不说,要让他当吴王。
“二哥,大哥没了,就该你了,轮不到我啊。”季札拒绝了。
“不行,爹的意思,就该让你当。”
“不行,我不当。”
“你真不当?”
“我真不当。”
“你别后悔。”
“我不后悔。”
“好,你不当,我就当了。”
这就是兄弟两个的对话,一点也不矫情。吴国人,直爽得厉害。
——齐国来客
吴王馀祭登基,立即加强了吴楚边境的防守。
“当初我们趁他们丧期攻击他们,如今他们一定也会趁我们丧期来攻击我们。”馀祭断言。
果然,第二年(前547年)夏天,楚军联合秦军前来共打吴国,见吴军早有防备,于是撤军。
馀祭与诸樊不同,他对晋国人没有一点好感,经常痛骂晋国人是大忽悠,自己的哥哥就是被晋国人忽悠死的。
“我们跟楚国有什么仇恨?我们缺心眼啊?我们再也不跟文明国家打交道了。”馀祭决定不再跟晋国人来往,也不再攻打楚国,他要把眼光盯向南面的越国。
没有了吴国这个替死鬼,似乎晋国和楚国之间也觉得没什么意思了。于是,第二年,晋楚实现和平(见第四部第156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
吴王馀祭三年(前545年),中原来人了。哪个国家的?
“不要跟我说是晋国的。”馀祭说,他讨厌晋国人。
好在,不是晋国